教師和學生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兩大群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就自然形成了師生關系,而且學校教育的一切活動總是在這種關系的維系下進行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推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那么,應該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呢?
一、要建立教師和學生之間朋友式的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現行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才能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欲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首先,要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課程觀。具體到教學上,要求教師不僅注意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還要時刻注意學生心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教師要從觀念上改變滿堂灌的一貫做法,創造民主開放的教學局面,將教學過程視為師生共享經驗的過程,以民主開放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從而使學生自主、自理、自立。
其次,要尊重、理解、關愛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可見,熱愛學生是教育的根本。可以說要想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這個“前提和基礎”不僅要遵循,而且要延伸,即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愿望,每個學生都有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創造潛能。只有在這個前提、基礎上,才能創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互相尊重,相互溝通,相互換位思考問題。
最后,師生以誠相待。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以誠相待,師生關系更是如此,在平時的交往中,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沒有以誠相待,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應該消除權威意識,把自己和學生置于平等的地位,“蹲下來跟孩子說話”,確立自己在孩子們心中的良好形象,走進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做孩子們的“朋友”;當學生與教師達到心靈相通,產生強烈共鳴的時候,也就是教育最為成功的時候。師生之間以誠相待的、平等的交往,會在彼此的心目中留存美好的形象,學生會因這種美好而生敬佩,因敬佩而充滿信任。學生對教師有了信任,便會善于向教師請教,樂于和教師交流,樂于與教師溝通。
二、要不斷創設情境,營造和諧氛圍
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方參與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努力創設有利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情境。師生之間的溝通是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溝通順暢與否,直接影響著師生關系的和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信息的載體,學生通過不斷接受各種信息,使認識、情感等得到發展。教育就是要張揚人的個性,培養人的特長,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一些建沒性的意見或解決問題的思路,使之豁然開朗,讓學生體驗到獨立和自尊,師生關系在潛移默化中走向和諧。
關系和諧融洽,教師要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體罰,不辱罵學生,不訓斥學生,不冷落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我們只是在為大家服務,“讓家長滿意,讓學生滿意”是我們的服務宗旨,教師不能認為自己很有知識,很有學問,很了不起而對學生發號施令,要求學生無條件地服從教師,要知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今天的學生一定是明天的棟梁,我們只是引路人,而并不能決定學生的未來,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要尊重學生,要和學生成為朋友,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如果教師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學生親其師,就會信其道,才能效其行。
三、要關愛和了解學生
托爾斯泰說:“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的愛,那么他是一個好教師;如果把對教育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他就是個完美的教師。”學生非常需要教師的愛,教育只有把愛的甘泉灑向每一個學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教師在工作中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從小事做起,關心、愛護他們.學生就會尊重、熱愛教師。這樣,對教師安排的每項工作,學生都會愉快地接受,高效地完成。
我們是寄宿制學校,學生大都是首次住校,離家太遠吃飯也不習慣,加上他們來自五所不同的中學,不能和平相處,動輒打架、罵人。教師一定要從生活上多關愛他們,語言上要多鼓勵他們,教育孩子們要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多用溫和的語言去給他們講道理,而非一味地去強調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因為這種生硬的語氣,讓學生聽了很反感,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用朋友的身份去接近他們,而不是用教師的身份壓制他們。
四、要注重提高自身魅力
首先,一個教師應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職業道德、較高的思想素質。要幽默、溫柔、善良、對學生多夸獎、少批評、多看長處、少計短處,讓學生多體會生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常對學生笑一笑,不能總是板著一副面孔。謙虛、和藹、爽快、充滿愛心、一視同仁、言談適度、舉止得體、雷厲風行、以身作則、不諷刺學生、不偏袒學生、不苛求學生、不體罰學生、熱愛本職工作、愛崗敬業、樂于奉獻、不在學生面前發牢騷等;
其次,教師要有很高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俗話說:“要教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去吸引學生,去感召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教師要善于張揚自己的個性和特長,讓學生認可你,崇拜你,進而對你的要求樂于接受。
最后,教師要盡可能去參與學生活動。教師除教學之外,還應該多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如,唱歌、跳舞、做游戲等,讓師生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共同學習與生活。在活動中了解學生的情況,啟發學生的思維,與學生打成一片,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
五、要多元化評價主體
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我們在考查學生學習成果時可以將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分成等級,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參照評價表進行自我調控,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及時了解自己學習程度,還可以進行及時調整,使自己盡量達到“掌握”的標準,減去了學生因“分數”而造成的心理負擔。因此,評價不僅要關注共性,更要關注個性,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的有效性。教學中我堅持以多種形式呈現教學內容,為形成性評價搭建平臺,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生命的活動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共同發展。應時刻關注教與學雙方的關系變化,努力構建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師生關系,以此提高教學效益和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