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至今,我一直跟從一個研究團隊做中學語文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的教育實驗。在實驗中,我的深刻體驗之一是:語文教育需要講究味道。
語文教學是我國基礎教育體系的一個子范疇,它肩負著語文學科應該承擔的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兩項基本任務。葉圣陶先生將語文能力概括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后來者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語感能力”。語文教學應該要教學生學會別人的語言文字運用經驗,教學生語文知識,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引導學生靈活自如地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就是說,語文課堂應該有“語文味”。
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文學經典作品,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基于這些經典作品開展文學教育,文學的基本特質是形象和情感之美,因而語文教學要以發展學生的審美想象和情感世界為關鍵環節,在關注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的同時,語文教學還要相機開展文學教育,應該有“文學味”。
語文教學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主渠道。青少年學生將會通過我們的語文教學潛移默化地擁有一顆“中國心”并做好一個“中國人”。因此,語文課堂是有“文化味”的。另外,優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得到有效傳承的同時,更應該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獲得發展。這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不但要教學生閱讀和理解中國的經典文本,還要教學生閱讀和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經典文本,引導他們在跨文化語境下比較和思考我們的中華文化。
以上的“三味語文”,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實施策略是:從語文入,又從語文出。具體說,對于經典文本的教學,可以嘗試從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處切入,順勢經歷一個(文學)審美想象與場景還原、文化基因探究的過程,最終回到言語表達的訓練上——組織學生對自己的審美想象、感受和創造,對文化基因的探究及成果等,開展“說一說、寫一寫、辯一辯”的課堂說寫(練習)活動,千方百計將文學教育和文化基因探究的成果及時轉化為口語和書面語的表達訓練,并引領學生從中歸納出優秀作家(作者)在此處的語言文字運用經驗,這就水到渠成地開展了語文知識的教學,因為許多優秀作家(作者)的語言文字運用經驗后來往往演變為人們所謂的語文知識點。三者之中,以語言文字(或其他有“意味”的言語形式)的品讀為切入點,通過品讀文本中有“文眼”意義或傳神韻味的字、詞、句、段等(或其他有“意味”的言語形式),想象、感受和默會文字(或其他有“意味”的言語形式)背后的文學之美,并探尋文本最深處的文化基因。這是聚焦于經典文本的重要“味點”而抽絲剝繭地認識其深層結構的過程,從中可以獲得對優秀作家(作者)的語言文字運用經驗和言語表達技巧的多維度認識。這類語文課堂的內容既相對集中又呈現了多層面的立體美:從表層看,品讀的是文字(或其他有“意味”的言語形式);從中層看,默會的是情感和畫面(形象);從深層看,傳承的是中國人的追求、價值觀、思想、智慧和文化。從而實現“三味一體”的語文教學。
建構“三味語文”的教學境界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和教育研究基礎:其一,要以“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教育理論為指南;其二,要遵循“守正創新”的原則開展語文教育研究和教學改革,所謂“守正創新”,即研究語文教學史,批判繼承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此為“守正”,研究國家、學生、語文課程教學論專家、中學一線教師對語文教育的期望和困惑,在“守正”的基礎上創造出適應時代需要,經得起理論和實踐檢驗的新課例、新理念、新課堂,卓有成效地解決語文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此為“創新”;其三,積極開展語文學科內容的分類教學設計和文學經典教育的“微教學”設計等研究工作,使師生既能聚焦于文本的重要“味點”進行探尋和品鑒,又能在此過程中適時適當地滲透語文知識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