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每一位學生、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這種理念的落實與實踐最終的場地是課堂,要實現核心理念,面向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教育、現實教育是科學有效的途徑,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相應層次的教育教學是創造最適合學生教育的最好的選擇,教育的最科學的本質是創設最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創造最偉大的教育,新課程理念的實踐應該使教育的價值追求從理想主義回歸實際主義,創造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育、促進學生有效發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科學的教育、和諧的教育。
要實現新課程理念,教育教學工作務必要回到務實求真的層面,要實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展,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有效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分層是一條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實踐的有效途徑,只有課堂教學這一最主要的陣地進行了科學的有效的分層,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回到新課程分層教育教學的路子上來,整個新課程的實踐才能進入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境界中來,因此,要實現新課程理念,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素養,教師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實現有效的分層,要讓自己的課堂分層措施與策略具有促進學生不同發展需要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分層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維目標,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就是一堂課的施工操作藍圖,教學目標設計的效果決定教師課堂教學進程、實效等很多課堂教學環節的結果,教學目標的三維立體思考是促進新課程課堂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新課程的實施與有效開展,首先就取決于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因為教學目標的設計其實是一種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設計,是一種課堂教學的效果追求取向,是一種對教育的本質的設計與質問。
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是備課時的行為,是一種課堂教學前的預備行為,是在對學生比較了解的基礎上所做出的一種設計行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既要思考三維立體目標,又要思考不同學生的不同的基礎,思考目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同樣的教學目標,對不同的學生實現的難度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思考分層,包括知識目標的分層,如難易度、復雜性、量與質的統一等,也思考技能目標的分層,如,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也思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設計,如,愛國情感、熱愛科學的情感、愛生活情感、思考情感、思考態度等,教師在目標設計時,可以解體目標,分層目標,具體化目標,讓教學目標的相對抽象的表述變得具體,變得容易操作容易實施,這樣才是對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促進與實踐。
二、教學過程要有效分層
教學目標有效分層后,就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分層要付諸實施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如,教學內容的銜接、教學語言的層次、教學媒體的選擇等方面都要思考有效分層,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分層的思考與實施,如,知識目標分層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分層就要做好知識認知的漸進性、因果性、并列性等特點,不能一步到位,不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
教學過程的有效分層要義就在于對一個細化的教學目標的落實要循序漸進,要由表及里,要由點到面,要思考通過增加學生認識的環節、認識的渠道來提高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準確理解、科學把握,其實,任何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可以細化、分層的,這種教學代表一種遞進,代表一種漸行,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
三、課堂提問要有效分層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環節是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有效的方式,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高效途徑,然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課堂提問并沒有思考很多,對提問的質量沒有科學的認識,隨堂的寬泛提問現象相當普遍,沒有思考過的提問也大大存在,其實課堂提問沒有得到很好的思考的話,課堂教學的效果就降低了一半。
課堂教學提問要實現有效提問,首先要思考問題的分層,一個知識點的問題,教師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出來的,引導學生思考同一個知識點的思考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問題就給學生不同的思考指導,也就給學生不同的思維訓練,如,有些提問訓練記憶,有些提問訓練推理能力等,教師在提問的分層上,必須對問題的核心有深刻的理解,然后將問題進行拆解,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以引起不同的學生的不同共鳴與思考。
課堂教學提問的分層還要思考學生對象的分層,如,同樣一個問題,教師讓什么樣的學生來回答也必須要思考清楚,一個問題拆解后的幾個小問題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其實,這兩種思想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一種對立統一,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問題拆解后給不同的學生訓練,或者是給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來訓練,目標還是一樣的,就是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量體裁衣。
四、課堂講解要有效分層
課堂講解有效分層是在質問教師的教學思想,是在考查教師的語言組織與學生學情掌握情況,教師的講解關系到關鍵知識的有效點撥,同樣一個內容對任何學生來說,都存在一種從現象到本質的理解與認識的過程,教師的講解分層會科學引導學生對事實、概念、規律等抽象內容的具體認識、感性認識,幫助學生輕松學習與掌握學科知識,形成學科技能,內化學科態度與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熏陶。
課堂教學講解的有效分層,是為學生找尋一種更加容易理解學科知識的途徑,許多內容毫不掩飾地說是必須要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方能理解的,這種內容就要求教師在講解點撥過程中注意語言的分層、內容的遞進了,為學生搭好理解的梯子,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引導學生緩緩而行,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化困難為容易,最終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內化價值觀與態度。
五、作業布置要有效分層
作業布置是課堂的延伸,但是能不能做到有效延伸,教師就必須面對與思考這一個問題了,目前的實踐證明,許多教師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比較好,以往作業布置都是所有學生一個標準,一個尺度,現在學生的作業普遍有了基礎題、提升題、思考題、探究性習題等,從試題的設計上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科學性,體現了分層教學的實踐過程。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要抓住學生作業這一個關鍵環節,作業的分層可以讓教師第一時間了解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這就相當于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次分層調查,從作業完成情況就可以折射出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掌握與應用情況,就可以分析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解題能力與學習能力。
六、教學評價要有效分層
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本質上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等的綜合性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綜合素養的認識與評價,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業的時候,要做到有效地分層評價。
教師有同樣的教學目標,但是對不同的學生來說,他們實現目標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對不同學生的評價就是衡量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在“因材施教”的同時,進行“因材施評”,同樣的一句話對不同的學生是起不同的作用的,教師的評價實現分層,就是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起不同的鼓勵作用與促進作用,不同的學生需要教師不同的對待與理解,教師的不同關愛所發揮的鼓勵作用與促進作用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能夠接受教師的某種激發,但是同樣的激發對其他的學生可能不起作用就是這種情況。
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新課程改革是一個新的教育思想與理念的號角,它對每一位教師都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可以有更大的創新空間與時間,有更大的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對于課堂教學的理解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我型我塑”“我課所塑”,然而在改革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實現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材施教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法寶,因人而異是一種永遠不會被遺忘的教育規律,而現實中的“分層教學”就是對因材施教的最好解讀,是對因人而異的最好的教育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