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學認為:激勵主要是指激發動機,使人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奮進的心理活動過程。筆者通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認為激勵機制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主要有五種方法。
1.榜樣激勵。榜樣激勵也即身教,是指教育者以自己的行動為受教育者作出可以仿效的榜樣。教育者的人格本身既是一種教育影響,又是教育影響傳導的透鏡。透過它,各種教育影響可能被準確地傳導,也可能被變形地傳導;既可能擴大其影響力,也可能消彌其影響力,以至產生相反的力量。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言行舉止、風度儀表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內練真功、外塑形象”。首先,教師要勤奮學習,以自己淵博的知識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教師還要不斷加強師德修養,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起到“細雨潤無聲,春風催桃李”的作用。
2.環境激勵。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藝術在于使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們看,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周圍的情景,用豐富集體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可見,良好的環境有一種特殊的激勵功能,教室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育人陣地,搞好教室的布置,有利于激勵師生的教與學。因此,作為班主任應高度重視教室環境的激勵功能。首先,在教室黑板上方張貼諸如:“慎思、苦練、勤奮、進取”的學風,激勵學生以其為目標,創建良好的班風。其次,在黑板右邊設立“光榮榜”,張貼學生參加競賽獲得的各種獎狀,以此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再次,精心設計板報,以其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如此,使學生時時受到激勵,可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3.期望激勵。美國教育家羅森塔爾的著名實驗,揭示出這樣的一個原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能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向學生表達老師的期望,以鼓勵他們不斷進步。首先,幫助學生制訂符合實際的目標,所謂“跳一跳可以吃到的蘋果”,把目標作為教師對學生期望的載體,激勵學生。其次,教師應多向學生提希望。對優秀的學生鼓勵他們敢于冒尖;對中下學生,鼓勵他們拋棄自卑感,樹立自信心。
4.成功激勵。心理學家孟滋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兒童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的一切活動都希望得到教師和他人的認可。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享受成功的喜悅,初中生更是如此,一旦他們獲得了成功就會產生巨大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揚長避短,因材施教;要善于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生取得的成績,教師不能熟視無睹,而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其領略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
5.情感激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當代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也說過:“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必須摒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教育觀念,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堅持“三多三少”,即多身教,少言教;多耐心,少急躁;多激勵,少指責。其次,傾注“三心”,即勤“操心”,多“關心”,傾注“愛心”。再次,對于暫差生教師更不能鄙視、厭惡,而應做到“五優先”,即課堂提問優先、批改優先、輔導優先、表揚優先、家訪優先等,融洽師生感情,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