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角色效應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會和他人對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許多班主任對學生的社會角色的偏差而給學生成長帶來消極影響。例:好學生就是學習好,學習好就是成績好。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地確定學生的角色,以利其發展。
2、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或行為產生影響,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例,好的班主任經常運用表揚,講故事或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聲音等暗示學生,都起到了好的作用。
3、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是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它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分析認為;人們對簡單的要求難以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簡單要求后,再提出較高要求,人們為了保持認識上的統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于接受較高要求。
這一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要求應少一些,小一些,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 、獎懲效應
獎勵和懲罰是對學生行為的外部強化和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身評價,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鼓勵和信任,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但獎勵學生的原則應是精神獎勵重于物質獎勵,否則易造成“為錢而學,為班主任而學”的心理狀態。同時,獎勵要抓住時機,掌握分寸,不斷升華。當然,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必要的懲罰是控制學生行為的有效信號。懲罰時用語要得體,適度,就事論事,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受罰和怎樣改過。同時還應注意的是獎懲的頻率,心理學研究認為,獎懲比例為 5 : 1 時效果最好。
5 、拆屋效應
魯迅曾說:“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一定出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這一效應在成人多見,但也有不少學生也學會了。如學生犯了錯誤離家出走,班主任很著急。幾天后,學生回來了,老師也不去追究了。這就是拆屋效應。因此,老師教育學生方法要得當,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絕不能遷就。
6 、鏈狀效應
有一句俗話“進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相互影響作用。利用這個效應可讓不同性格的學生在一起互相影響取長補短。
7 、名人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給大學生講課時,向學生說請到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然后,這位化學家開始講課。大家特別愛聽。其實只是從外校請來的普通老師。這種由于接受名人暗示而產生的信服和盲從現象被稱為名人效應。這就要求班主任為學生選好名人,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8 、刻板效應
生活中常可見到這樣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認為老年人墨守成規,而老年人往往認為青年人舉止請浮。教授總是白發斑斑,文質彬彬,工人則是身強力壯,舉止好上爽等。人們頭腦中存在的固定印象被稱為刻板效應。這一效應在群體心理中比較多見,在一些班主任心中也存在。例有一位成績平時不好的學生因近一段時間刻苦,在期末考試中成績突出,班主任會說:成績不錯,作弊了嗎?這種偏見就是刻板效應。既傷了學生自尊也影響了班主任形象。
9 、鯰魚效應
沙丁魚捕撈后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很快就會死去,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回來,為了不使魚在海上死去,都在魚倉里放幾條鯰魚,以挑起爭端 ,使大量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游動 ,其結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而且還保證了它們一條條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這種現象后來被人們稱為鯰魚效應。它給人們的啟示是: 1 、在適度緊張中才能更好的發揮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給學生創造適度的緊張氛圍,以利發展。當然不要過分。 2 、要充分利用本班的鯰魚,班級中常常有這樣的一些學生,他們成績一般,可能量很大,特別活躍,有號召力,他們在一定 程度上影響著班級的紀律和學習。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起到相反作用。在班干部設置上若能把他們提到適當崗位上,就會起到鯰魚效應,班級活動易開展,班級體建設更為順利。
10 、自己人效應
自己人效應就是說要是對方接受你的意見,觀點,態度,你就不惜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系,要把對方于自己視為一體。管理心理學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并按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11 、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講演。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決定拿出所有的錢捐款,過了十分鐘,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過多刺激或時間過久,會引起不耐煩 或逆反心理現象。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生時,要掌握一個“度”。否則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12 、首因效應
它是指第一次接觸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為主的作用。他給我們的啟示是: 班主任剛接班要全面了解學生,盡量避免第一次留下不好的印象。
13 、半途效應
指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于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于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大量事實證明,人的目標終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二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時多注意學生的能力培養,同時多注意進行意志力的磨練。行為學家提出了“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對于防止半途效應具有積極意義。
14 、馬太效應
圣經中“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有的也要奪過來。”美國著名哲學家也發現同樣現象即榮譽越多的人,授予他的榮譽越多,而對于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做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這種現象叫“馬太效應”。在好的班級里,好學生往往“愛”過剩,而“愛”過剩則好學生往往對表揚變得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這種優越的社會心理環境會使他們在成長中變得非常脆弱,經不起挫折。而另外一些學生僅僅因為分數不高,成為被關愛遺忘的角落,這種人為造成的惡劣的心理環境,將會使他們情緒偏激、行為帶有觸發性和沖動性,這樣必然引發學生心理障礙。
15 、情緒效應
開展“微笑服務”,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緒效應。例班主任多給學生以笑臉,給學生以信任,為學生成長創造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
16 、南風效應
有一則寓言,講北風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大衣脫掉。結果,北風越吹,行人越把大衣裹緊。而南風徐徐,輕柔溫暖,使行人自覺把大衣脫下。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他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稱為“南風效應”。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尊重學生人格,講求方法,關心人,容忍學生缺點,客觀,理智。科學的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