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是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具體表現為學校整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方式,通過學校的教學、管理、組織和生活的運營而表現出來。它是學校內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學校哲學、行為規范、辦學理念、管理方式、規章制度等的總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所以學校通往名校的必由之路一定是鮮明的學校文化特色(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高分高升學率),而且名校地位的凸顯也一定是學校文化特色的彰顯。
以學校文化建設為核心,提煉起來的是校園環境文化、制度文化、組織管理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等的建設,帶來的是優質高效的教育教學運營方式和師生高度的尊嚴感和幸福感,收獲的是師生的共同發展和家長、社會的充分認可和滿意,學校文化從而成為一所學?!俺雒钡莫毺貥酥尽K晕艺J為,名校成長的核心要素是學校文化。
校園環境文化是名校發展的物質基礎
校園客觀物質環境是把學校形象傳播給社會公眾的外顯性視覺對象,它是學?,F代文明程度及辦學水平的外在表現。如果一所學校必需的設施設備不足,環境布置缺少文化氣息,我們很難將其與名校掛起鉤來。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校園環境的打造應該是名校發展的第一步。銅山縣新區中學是一所獨立僅十余年的初級中學,我們在校園環境建設上追求的是“厚重的文化氛圍,精巧的自然氣息,雅靜的園林風格”,最終對學生起到陶冶、濡染、教育的功能。
為此我們在配備了十四個實驗室、五個電腦室等足夠的教學設施設備的基礎上,圍繞“化育”功能,整體勾勒了校園的環境畫圖:一廊一溪五園林,翠竹綠樟漫書香。“一廊”指的是校園百米文化長廊,它以浮雕的形式記錄了中華五千年科技文明史,以竹簡和書本的形式凸顯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粹,再以黑色大理石陰刻我國歷代書法家的書法精品,同時還以全石雕塑了孔子、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三位教育家的半身雕像,突出了教育先驅的精神與貢獻,師生一入校門就接受中華文化的浸潤。長廊的盡頭左拐,便是一條清澈的“聽荷溪”,岸立朱熹的《觀書有感》,四周垂柳環繞,“問渠那得清如許”,立影自思,教育的源頭不就是悠久的文化史嗎?溪清需保源,我們就是要讓師生在文化的熏染中站立起來。
校園各處鑲嵌的五個園林景觀九思園、靜園、馨園、和園、省園各有其意,各有其韻。師生身處校園,觸摸到的是文化,嗅到的是書香,感受到的是美。所謂環境造人,我們就是要讓學生步入校園就有與別處迥異的感受,向善向美求真的心理因學校的一木一石而被激發。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制作了學校視覺文化符號,包括校牌、校服、?;?、校旗、校歌、校樹等。學校優美的環境為學校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組織管理文化是名校發展的保障
學校管理中經常會出現制度形同虛設,規定無人遵守的現象。究其根源在制度或規定不符合師生的需求,或未能從師生合理的需要與實際出發,或不能被廣大師生理解和接納,容易出現“管”而不“理”的現象。學校管理不同于企業,它以“人”的發展和幸福為終極目標,所以我們更要注重人文關懷,注重人性化的決策和管理方法,在“管”前先“理”清師生的需求,從師生的需要出發,在師生接納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管理規定,這樣才能達到“管理”的目的。
也只有如此,學校管理才能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形成基于成員發展需要的規范有效的人性管理文化,這樣的管理文化才能被打上“民主”與“科學”的烙印,也才能催生出名校。在數年的發展過程中,我校以對人的尊重為基點,制定了一系列基于人規范人發展人的制度,首推教代會制度,所有的規章制度一定在教代會表決通過的基礎上施行。通過管理層的調研商議,經過教代會的民主評議和表決,我們出臺的管理制度主要有:
1.學校對人的考核制度,此項制度輻射到師德的錘煉與評價,教學過程的管理與評價,教科研的開展與評價,出勤與評價,責任目標的落實與評價等,考核評價的結果與評優評先晉級掛鉤。這項制度指出了教職工發展的目標,對他們工作中做出的貢獻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時又為他們更好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所以在教職工中形成了自覺遵守、爭取出色的精神氛圍和堅忍不拔、追求卓越的意志信念,“成為名師”是我校許多教師的不懈追求。為了人的發展而制定的考核制度牽引出的是一個團結奮進的團隊,營造的是一個昂揚向上的心理場,形成的是一個催人進取的制度文化。
2.學生評價制度,它既有常規的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更有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道德品質、學習品質、生活習慣、勞動觀念、集體意識、特長發展等的評價,甚至連“安靜就餐”也成為我們對學生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由它而產生的是一個各方面素質得到均衡發展的“全人”,帶動的是良好校風的形成。
3.后勤服務管理制度,包括物品的進出口程序、后勤人員的崗位職責落實、服務態度的考查等,條分縷析,職責明確,程序規范,使頭緒紛繁的后勤工作井然有序。
在滿足人的合理需求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我們通過師生評價制度的管理,既指出學校每個成員的發展方向,又明確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即“以名師成就名校,以名校打造名師”。因此,組織管理文化應當為學校的發展指明方向,它是學校步入“名校”行列的保障。
課程文化是名校發展的載體
國家、地方、校本化的三級課程管理使課程文化逐步成為一種自主、自律、自為的教育文化,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建設體現出的是教學領導者高瞻遠矚的氣魄,在這種課程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是大氣的、優雅的、有潛質的。因此,我們說一所學校要發展為名校,一定有它優秀的課程文化為載體,形成學生進步的肥沃土壤。
在以“分”定調的當下,有多少學校關注考試以外的課程?有多少學校關注學生素質的均衡發展?所以單調的課程造就了厭學、消極的學生,這樣的學校自然不被社會認可。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管理思想指導下,我們從“全人”教育的角度出發,構建了“學科課程+特長課程+活動課程”的課程體系,旨在營造適合人發展的課程文化,讓它承載起塑造“有尊嚴感和幸福感”且“能發展”的人的重任。
“學科課程”開展的自主課堂實踐,讓學生體驗發現的快樂、享受生命自由的幸福;“特長課程”開展的運動、藝術、語言、科學等教育,使有不同潛力的學生特長得到最大化發展;而“活動課程”則寓教于樂,在豐富多彩的室內外活動中,學生增長見識,愉悅身心,鍛煉身體,提升生命的質量。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節也成為我們課程文化的一部分,孩子們在文化節上盡情展示自己的才智,揮灑自己的才情,快樂溢滿校園。事實證明我們的課程設置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學生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各方面的素質得到發展,包括自我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和自信心等,走出校門之后他們對校園生活的懷念和留戀就是學校魅力的明證。
名校之“名”首先是有特色之“名”,課程是教學的載體,沒有特色化的課程,辦學特色就無從體現,所以名校建設必須注重課程文化建設,以特色化的課程豐富名校發展的內涵。
教師文化是名校發展的根基
教師文化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對職業、學生、教育教學等一系列問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它規定著學校的價值系統和精神信念,是教師精神力量的核心,是學校寶貴的一種人力資源,是學校文化中的主流文化,理性而高雅。教師文化建設包括教育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行為,具體表現為行為風范、話語系統、學生觀、課堂觀、教研活動、生涯規劃、人生哲學、精神面貌、品質追求等。教師自身所具備的文化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學校文化建設,教師資源是學校發展的最大資源,所以凝聚于教師身上的文化元素是名校發展的根基。
和諧融洽、團結奮進的教師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師隊伍的每一位成員都有平和圓融的心態和利群進取的精神,這種心態和精神不會自發的產生,需要學校領導者有效的領導和培育,在管理中確立“教師第一”的理念,尊重教師、依靠教師、幫助教師、發展教師,注重團隊建設而不僅僅是個體發展,教師在感受到領導者關懷幫助的同時自然產生自尊尊他的心態和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的動力,和諧進取的教師文化的形成就會水到渠成。我校在教師管理中不變的宗旨是:服務教師,發展教師。所以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必需的條件,如送書給教師自主研修,校本培訓、外援內引等成為我們教師管理的常態,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給予教師力所能及的幫助,以自己的利他行為感染教師,很多新調入我校的教師常發感慨說:在這個學校工作和原來的學校就是不一樣,領導好,同事也好,干再多的活都不覺得累。這應該是新成員對學校教師文化的認同和自覺。擁有這種文化氛圍,學校步入“名?!钡男辛芯陀辛死喂痰母?。
西方管理哲學告訴我們,當人們走過了“經濟人”和“社會人”兩個時代并積累了豐富的文明成果后,人們對于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成為一種不可遏止的內驅力,學校管理者只有充分認識到教師“人力資源”的巨大力量,解放教師的個性和創造力,促使教師的心理世界獲得自由,在開放的心態環境中施以管理的能動作用進而形成資源優勢,優秀的教師文化就成為學校一切文化的根基和名校發展的一個核心元素。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引領教師產生自我完善訴求的前提下,給教師創設足夠的心理自由的時空成為我校教師管理的重點。
學生文化是名校發展的核心
學生文化是學生群體具有的價值觀、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其核心是價值觀。學校的作用對象是學生,教育價值的大小也通過學生體現,當學校教育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文明的行為時,我們說學校教育就有了價值。所以擁有優良的學生文化是一所學校步入名校行列的核心所在。
我校在學生文化建設上最為重視這樣幾個方面:以“陽光向上,多元創新”為標志的觀念文化,注重理想信念的樹立、道德品質的鍛造、個性特長的發展和健康身心的培育;以“言談和氣、舉止大方、行為文明”為表征的行為文化,注重學生淑女氣質和紳士風范的培養;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能發展”為特色的課堂學習文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發展的人;以學生個體的著裝、班容班貌的外在表現為特征的形象文化,注重學生外在形象的塑造和集體意識的培養;以學生自主化管理為主要形式的的管理文化,注重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典禮集會、升旗儀式等為基本形式的禮儀文化以及活動文化等,注重禮儀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修為和約束能力。除此以外,我們還通過校報、校園廣播站、板報、畫廊等,給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領。
在優良的文化氛圍中,學生坐端行正、衣潔貌整、言和氣平、樂觀進取,一個個文雅大方的學生形象就是一所學校形象的代言人。
促使學校不斷走向卓越的關鍵在于學校文化建設,它使學校形成一種氣勢,使“人力資源”的巨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其中的每一個成員在無形和潛在的價值信仰以及行為準則面前產生文化自覺的行為,體現學校的奮斗目標與進取精神。所以名校成長的必由之路是從學校文化管理的高度統領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