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正式群體普遍存在于中職學校中,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不容忽視的力量,它對校風、班風、學風的形成,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中職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人生價值觀、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養成和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正確分析教師對非正式群體的管理現狀,探討相應的教育和管理策略,對中職學校學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研究的起因
美國社會群體學家梅奧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實驗中首次提出了非正式群體的概念。非正式群體是伴隨著正式群體的運轉而形成的。正式群體中的某些小群體成員,由于工作性質相近、社會地位相當、對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基本一致,或者在性格、業務愛好及感情相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被其成員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為準則。非正式群體是社會性的,這些群體自然而然地出現,反映了人們對于社會交往與接觸的需要。
學生非正式群體指學校教育生活中存在的,相對于學校正式組織內的群體而言、缺乏教師正式介入和正式組織規范的一類學生群體。1 這類組織教師很難介入,沒有規范性及正式的活動形式,隨意性較強,管理難度較大。但他們在學生群體中存在著、發展著,以強烈的獨特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組織形式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非正式群體指在中等職業學校中自發形成,有特殊行為規范,對學生的行為起著調節、控制等作用的群體。
二、調查研究概況
(一)調查對象的選取
本次調查時間為2009年9月至11月,以昆明市3所中等職業院校的40名教師為訪談對象,通過訪談及觀察分析,得出目前昆明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現狀。在此基礎上總結分析教師所用過的對策及效果,并嘗試對這些策略提出改進。
(二)調查結果統計
通過訪談提綱中7個題目及5個維度的訪談,得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對非正式群體管理的基本情況,具體如下表所示:
(三)調查結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對非正式群體管理效果不理想,沒能運用理論去實踐,也沒在實踐基礎上總結經驗并提高到理論高度。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對非正式群體認識片面客觀,管理方法隨意、無計劃、無實施步驟及總結,管理方法簡單、對男女同學關系管理粗暴,教育效果不理想。根據調查和訪談結果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對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分類不明確,沒有形成系統分析,對非正式群體教育管理還處在隨意管理初級階段。雖然教師能發現并承認非正式群體存在,同時注意到非正式群體對班集體建設發展的作用及對學生個體成長的影響。但當具體談到對非正式群體認識和管理時,92%的教師都只知道班級中存在小團伙,基本沒有分析其形成原因、構成特征及影響情況等,也無具體管理引導措施,只憑經驗管理,既無系統性又無理論性。有的教師在管理過程中發現問題,但找不到較好解決辦法,有的教師對非正式群體管理效果突出,但沒有及時總結,沒有提高到理論高度,因此沒有復制性和實用性,不利于推廣使用。總的來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對非正式群體管理效果不理想,沒能運用理論去實踐,也沒在實踐基礎上總結經驗并提高到理論高度。
(四)調查結果的原因分析
1.教師缺乏系統知識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大部分文化課教師是師范院校畢業,在師范院校學習期間只進行過一個學期的簡單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的學習。據調查,大部分師范院校學生都沒有明確的就業趨向,更沒有具體職業生涯規劃。因此,不太清楚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對今后工作的重要意義。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而造成學習內容粗淺,學習效果不佳。除了學校開設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外,作為教師還應掌握管理學、社會學及行為學等知識,但大部分教師除了在學校學習了粗淺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外很少有再學習的欲望和動力。
2.教師管理缺乏主動性
有的教師認為經常在一起的學生組織就是非正式群體,有教師稱“我班級中根本不存在非正式群體,只有一些臨時的小團伙。”還有部分教師認為非正式群體這種組織對學生的成長及班集體建設與管理沒有太大的影響,因此在教育管理過程中往往會忽視非正式群體對班集體的影響,同時也很難發揮非正式群體的積極作用。還有一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但難以介入管理或不愿介入管理,遇到情況只能見招拆招,被動管理,甚至逃避管理,視而不見。如,A教師說“學生是流水的兵,兩年就走,只要不惹事就不用管。”B教師說“非正式群體是學生自發組織的,要想盡一切辦法拆散。”C教師說“他們抱成團,這種學生群體很難管,我也沒辦法,走著瞧”。可見,教師對非正式群體除了認識不夠,還缺乏主動管理的信心。
3.教師管理方法缺乏科學性
在調查中發現,教師的管理方法普遍簡單粗暴。一部分教師站在正式組織的立場上,強勢管理非正式群體,希望用教師權威或學校硬性規章制度管理或改變非正式群體,其結果通常是事與愿違。粗暴簡單的管理方法既沒有很好的教育管理效果,也沒有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教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三、非正式群體正確教育管理改進對策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職業教育越來越得到重視,“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2 而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間環節,其存在的非正式群體的是我們教育管理中的重點和難點,學校和教師作為教育管理的主導者和實踐者,必須轉變教育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以適應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本文通過以上的研究探索,提出以下非正式群體管理改進建議:
(一)提升認識,科學分析研究
學校和教師以及學生都認為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是必然的,是正常的,但教育管理者對其存在的認識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或者認識存在片面性,教育管理有的在見招拆招、粗放管理,或者憑經驗管理。沒有主動介入,系統研究、科學分析群體的特性和管理特點,從而形成有效的管理策略。因此,教師不能忽略回避群體的存在,要提升對群體的認識,系統了解分析
學生群體中非正式群體的成因、結構和功能,對癥下藥,因人施策,這是我們做好非正式群體教育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樹立管理信心
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池水。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教師的基本行為準則。教育管理是一門融合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和行為學的管理學科。作為教育管理者,應該具備以上基本學科的知識才能管理教育好學生,因此教師應抱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作為教師,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戒除焦躁情緒,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要容忍、寬容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偏執,積極努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并以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以自身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去影響學生,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完善正式群體建設,合理整合群體間功能
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單元,班級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大海是由水滴組成的,大海也從不拒絕任何一滴水,班級并不是由班主任或個別老師建設,班級的建設需要班級中每一分子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教育管理中,作為教育管理者應具有博大的胸懷包容每個學生,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融入班集體,以班級共榮共恥。在班級管理中應抱有此消彼長的意識,當班級的正式群體在規模、號召力和影響力都大于非正式群體時,勢必會削弱非正式群體的不良影響,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力量來管理好班級。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建設培養一支高效率的班委隊伍,同時可以適當整合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的結構或功能,充分發揮兩種群體的不同功能,為班級建設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四)注重細節,人性管理
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必然方式,是學生社會化的必然途徑,也是學生交流溝通的重要形式。教師不應否認其存在或是忽略其影響,應理解非正式群體的存在,主動和非正式群體溝通交流,管理方法多樣性、科學性,不能簡單粗暴。在管理中要時刻注重細節,仔細觀察學生心理生理的變化,做好引導教育工作。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同時,非正式群體可以滿足學生群體認同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需求,特別在中等職業學校中,學生普遍存在缺失自信、成就感較低、無較強學習動機及信任缺失,是缺乏愛心關懷的弱勢群體。因此教師應了解每個非正式群體的成因,給予及時的關愛和引導。為滿足學生的正常需要,應組織開展豐富向上的集體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表現才華的平臺,滿足學生需求,引導非正式群體良性發展。
學生非正式群體教育管理探析
時間:201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