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管理是一門藝術,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必定會遵循一些獨到的管理法則來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教師要善用“刺猬法則”,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善用“二八法則”,培養探究、合作、創新的學習品質;善用“木桶原理”,構建全面、系統、科學的知識體系;善用“鯰魚效應”,培養積極、參與、團結的進取精神。通過管理學法則的運用,不斷提高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效益,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泰羅說,做任何事情都能找到最好的方法。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師要想在新課程中有所作為,必須不斷反思自己、提升自己。教師可以通過學習一點管理學法則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第一,善用“刺猬法則”,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管理法則】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緊挨在一塊,反而無法睡得安寧。幾經折騰,兩只刺猬拉開距離,盡管外面寒風呼呼,可它們卻睡得甜乎乎的。“刺猬”法則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強調領導得如何與下屬保持適當距離,如何領導下屬把工作做好。
【教育解讀】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頂峰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境界。“刺猬法則”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就是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日常交往中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教學中,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聽其教”。因而,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共同任務。教師是教育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人格的引路人,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完善自身人格,從而起到示范作用;要尊重學生人格,堅持以生為本,從而樹立平等觀念;要增強政治素質,提高業務技能,從而提高知識魄力;要重視教法學法,重視探究合作,從而打造魄力課堂;要重視心靈溝通,保持適當距離,從而做到親而有度。
【實例分析】在講《生活處處有哲學》這一框時,我正好看到班級后面的墻壁上貼了很多科技節、軍訓、體育節、優秀班集體等的獎狀,我就問大家:“我們班級后面的獎狀都是誰努力的結果?”大家自然而然地興奮地回頭看了看,然后說:“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些集體榮譽是我們每個同學共同努力創造的結果,說明個人與集體之間有什么啊?”“有聯系。”“這其實就是哲學中所講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所以我們是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還比如,在講《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一框時,在講解規律的普遍性時,我說到原始社會時,我說到:“原始社會中原始人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的生活,他們共同生產、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但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他們仍然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他們對世界的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說到這兒,正好有一位同學在打瞌睡,我就接著說:“你看這樣的大熱天,有的同學已經在那兒昏昏欲睡,準備來個‘穿越’到原始社會一探究竟了。”大家笑著開始環顧四周,原本睡覺了被好奇所驚醒,想睡覺的打起了精神,大家學習的熱情再次被調動起來,從而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第二,善用“二八法則”,培養探究、合作、創新的學習品質。
【管理法則】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在研究英國人的收入分配問題時發現,大部分財富流向小部分人一邊;某一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這一部分人所擁有的財富的份額,具有比較確定的不平衡的數量關系。帕累托的研究結果是:20%的人口享有80%的財富。因此,80/20成了這種不平衡關系的簡稱。習慣上,80/20討論的是頂端的80%而非底部的20%。經濟學家把這一發現稱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認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貢獻之一。”這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則”。
【教育解讀】“二八法則”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中,其實在教育教學中也存在這一法則。課堂上,20%的學生覆蓋了80%的發言;試卷中,80%的題目只是所授知識的20%;課后,80%的課余時間是被20%的學困生占去……作為教師,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鍵的工作上。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課前備課時重視分析教材知識,找出重點難點的20%,同時分析學生情況,分清二八;課中教學時重視合作探究學習,突破重點難點的20%,同時分析學生能力,分清二八;課后輔導時重視分析課堂實效,突破學困學生的20%,同時分析作業實效,分清二八。同時,教師專業成長的20%是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才能提高自身素質、講究科學方法、提高教育水平,才能不斷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實例分析】在復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這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對矛盾觀點的理解和應用水平。我設置了這樣一道題。“2011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試點,每生每天3元補助標準,每年所需160多億元由中央財政負擔。做好學生營養改善既要計劃,更重管理。鼓勵各地以貧困地區、民族和邊疆地區、革命老區等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營養改善試點。統籌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將學生食堂列為重點建設內容,切實改善學生就餐條件。將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補助標準每生每天提高1元,達到小學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接著讓學生討論:上述材料體現了《生活與哲學》中矛盾分析法的哪些道理?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20%。教師先從解題指導入手,讓學生緊緊抓住材料中的知識范圍、關鍵詞句、答題方法等展開討論。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抓住矛盾分析法及題目中的關鍵詞,順利對照教材理論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雖然課堂討論及成果展示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是抓住了理論和實際的最佳結合點。教師然后及時延展矛盾觀點的相關知識體系,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新知識的構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把握學習重點難點這個20%,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合作探究等形式突破學習重點難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20%,實現100%的學習目標。
第三,善用“木桶原理”,構建全面、系統、科學的知識體系。
【管理法則】“木桶原理”的提出者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原理”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水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教育解讀】學生要想學好政治,必須首先掌握教材基本知識,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和網絡,從宏觀上駕馭知識。學生只有掌握了政治知識結構,政治學科能力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才有了基礎和依托。教師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必須壓縮教材主干知識,提取要點知識,從而重構教材知識;必須注重知識內在聯系,遵循思維邏輯,從而構建知識體系;必須加強知識解題運用,提高解題能力,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必須加強知識生活回歸,尊重生活邏輯,從而培養生活能力。教師按照“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怎么辦”的思維邏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并且在解題中提高思維能力、在生活中提高參與能力,這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增強,能夠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理解、分析和運用知識。
【實例分析】構建教材知識體系,一方面師生可以共同構建各冊教材的知識體系,例如把《生活與哲學》概括為唯物論、認識論、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辯證否定觀)和唯物史觀進行教材知識重新整合。另一方面通過試題編織知識體系。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以后,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趕往地震災區,指揮搶險救災工作。溫家寶指出,這次抗震救災工作時間特別緊迫,責任特別重大,任務特別艱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被困群眾和受傷群眾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災群眾生活,全力組織恢復受損的基礎設施,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設問: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為什么高度重視災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這道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通過和教材結合,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尋找合適答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認為可以從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性質、宗旨、執政理念等和政府的性質、宗旨、原則和職能等角度來進行回答,這樣就把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兩個角度的系列知識點進行了知識體系構建,以后遇到同一類型問題時,即可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第四,善用“鯰魚效應”,培養積極、參與、團結的進取精神。
【管理法則】挪威人愛吃沙丁魚,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他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后,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
【教育解讀】“鯰魚效應”給教學的啟示就是,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度緊張和有趣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在思維活躍的環境中學習。中學政治教學中的故事笑話、圖片圖表、視頻資料、時事資料等都可用作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以促進知識的建構。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避免思想倦怠;重視合作探究,引發組間競爭,從而提高思辨能力;重視教學語言,引發課堂智慧,從而打破課堂沉悶;重視情境活動,創設樂學氛圍,從而實現學習目標。利用“鯰魚效應”通過制造一定程度的緊張狀態,可以打破課堂的沉悶僵局,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但過度的緊張刺激則會抑制學生思維。所以,理想的課堂應該富有節奏感和變化性,做到張弛有度、高潮迭起。
【實例分析】在進行經濟生活總復習時,引入這樣一段材料:“近年來,自主招生攪動了因襲已久的教育格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某校高二(1)班同學以“高校自主招生”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同學們在調查中發現,2011年高考錄取的農村學生約占30%,其中能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更小。如清華大學來自縣以下的學生不足兩成,而上世紀80年代清華大學的農村生大約占1/2。媒體指出,教育失衡的局面不應自大學階段才開始扭轉。應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平衡城鄉教育資源。高校招生僅憑行政劃撥指標,也只能是隔靴搔癢。”設問:請你結合《經濟生活》知識,就如何促進教育公平向政府提出建議。這道探究問題涉及到科學發展觀、財政的作用、國家的宏觀調控等知識點,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教師可以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活動中,各個小組展開激烈討論并爭先恐后的發言。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了合作意識和參與能力,同時通過鼓勵小組發言和個人發言的形式,調動了小組和個人的積極性,對活躍課堂氣氛、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經濟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哲學家等名人的成才成長的事例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其成長成才的意識。
實踐證明,在中學政治課堂教學中重視管理學法則的運用,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愛學、樂學和會學的興趣和能力,實現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