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省莊二中的課堂教學改革引人矚目,在創新教育探索研究上走在了兄弟學校的前列,“精彩主持”讓課堂煥發了勃勃生機和活力,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重新定位師生關系,加快課堂改革進程,徹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的主動權和成長的機會還給學生,課堂煥發了生命的光彩,呈現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在班主任會議和班教導會上,大家紛紛談了各自的想法和解決策略。從此,班級管理的探索之路拉開了帷幕,每位班主任不斷開創自己特色的班級管理方式。下面我就談一談我在班級管理方面的理念與做法:
搞好班級管理單靠班主任一人之力是不可能的,需要靠的是大家的力量,當然主要是指靠全體學生共同管理和自主管理,班主任的角色應當是指導者、引領者和促進者。作為一名班主任要學會動用各種激勵手段,挖掘其潛能,鼓舞其斗志,從而誘發其內部“能源”,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班級自主管理的水平。
第一,“用規則守護學生”。即建立班規、組規。哈佛大學的校長霍里厄克說:“哈佛大學的理念是讓校規看守哈佛大學,這比用其他東西看守更加安全有效。”我讓班長發動全體學生,以組為單位民主投票,經匯總、篩選制定出了明確具體的班規。小組內的自主學習、交流合作、展示質疑等方面的組織狀況直接影響著課堂的學習效率與效果。小組這個基本單元一旦失去了控制,課堂就沒有了什么效率可言。組規自然更是全員共同協商制定,一經確定,任何人違反都要受到相應的懲戒。
第二,落實“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管理理念,實現班級事務精細化管理。這種承包責任制,人人參與管理,人人也是被管理者,在每個同學的管理范圍內他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誰違反了它的規定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大大增強了同學們的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還表現在“精彩主持”的課堂上。首先,主持人明確自己的職責:課前要和老師溝通,共同謀劃學習策略,設計學習流程,完成課前準備表(備課),還要給各個小組劃分、布置預習作業,并負責檢查、記錄各小組的準備情況反饋給老師;課上兩主持人各有分工,共同組織引領同學們學習,掌控學習秩序、順序、流程,并采取各種手段激發小組間的競爭。其次,各學習小組每個成員都各負其責,都有自己明確的事干:組長是總調度員,學期初負責安排好每周哪些同學主持什么學科的哪一節或哪幾節課,還包括組員的座次安排以及負責組內學習、衛生、紀律、對組員的評價等全面工作。這樣人人都參與管理,各負其責,相互幫助提醒,課堂上積極踴躍展示自我,努力為自己的小組掙分,有時因為一分爭得面紅耳赤,絕不甘心輸給其他組,學習氣氛高漲而又有秩序,原來的那種無序、亂哄哄離我們而去了。
第三,找尋更佳的育人方式與途徑。
1、努力搞好班級文化氛圍建設,為同學們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感到班級有家一般的溫暖、愜意,愿意在這個環境中學習、生活。同時也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轉移學生的興趣與興致,去領會教室文化的內涵,進而愛護班級大家共同付出創造的美好家園。
老師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便充分發揮全班學生的聰明才智,群策群力,人人參與,各盡所能。開始,我在班內開了—個動員會,剛一開頭,同學們便紛紛獻計獻策,群情激昂,我非常欣慰。緊跟著,同學們便行動起來:有的同學從家里主動端來花,有的同學家里沒有理想的花就動用自己的私房錢買了價格較高的名貴花,有的帶來各種各樣的奇石,有的帶來根雕,有的帶來金魚、螃蟹、烏龜;有的同學帶來標本;有的同學自己花錢買來彩紙、雙面膠……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班里真的像一個家了。記得最讓我難忘的一幕:一位嬌小的女生站在桌子摞凳子的高度上,還要努力的向上欠著身子,把班級的獎狀貼得規規矩矩,真的太讓人感動了。同學們貢獻這么多的花石魚蟲等物品,如何去愛護好并展現它的文化底蘊?我便抽時間上網查找了這些花石魚蟲它們的名稱、門科屬目、美譽、寓意會同物品的主人、責任人用心制作了標簽,既凸顯了我們管理的規范,更重要的是讓同學們領悟了其中的文化,豐富了知識也增強愛惜和保護的責任感。
2、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釋放學生浮躁的情緒。我的管理經驗是人的思想或行為出現偏差,越是采用高壓政策、圍追堵截,越是適得其反,應該采取疏導的方式。我積極響應學校開放第八節的英明舉措,班內組建了田徑隊、乒乓球隊、羽毛球隊、籃球隊、讀書社等團隊,他們自選隊長或社長,共同擬定對規與社規,實現自主管理,利用第八節充分活動起來,誰違反了隊規,將會受到處罰,嚴重的將被取消活動的資格。這樣做滿足了學生個性心理需求,不僅鍛煉了身體,愉悅了身心,而且學會了守紀有序,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效果嗎?
3、充分利用好主題班會和班教導會及時發現問題,會診并尋找解決策略。班會一般由班長和紀律委員主持,先讓各個組長根據本周組內成員的表現記錄,簡評優點與不足,特殊情況單獨提出,然后主持人匯報各小組的得分情況,總結全班一周的總體情況,表揚優秀的小組,提出下一步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并現場由同學們商討解決辦法。
4、創建心靈日記,成為師生交流的窗口。其實絕不是語文老師布置的那種天天要寫的日記。我的要求是:如果你覺得老師、同學或班內發生的事、家內發生的事,你有話要說,或者說你的委屈、煩惱,你對班級建設的建議等等都可以用日記的方式寫出來,交給老師,沒有就不寫。通過學生的心靈日記,我對班級、學生個人的事情有了一個更真實的了解,成為師生交流的平臺,心靈溝通的紐帶。這為成功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奠定了基礎。
第四,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評價激勵機制。我認為:這是前面班級一切規章和措施的“保護神”,是搞好班級管理的關鍵要素。
首先,我把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六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在日常行為習慣、課堂學習狀況和學習成績三方面進行積分管理,實行捆綁式評價,記入個人成長檔案袋和素質發展報告,作為各類評優及升學的檔案資料,激發小組成員互相激勵,互相約束,共同進步。
其次,在師生集思廣益、廣泛發揚民主的基礎上,我們班級制定了《小組學習與日常行為評價計分辦法》,以積分為評價標準的量化管理機制。
第三,關鍵是抓落實,讓評價落在實處,真正發揮它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下面我以幾個表格來說明具體的做法:
此統計表懸掛于教室后板報一側,用磁力黑板制作。此表由各項的分管負責人填寫,如作業由課代表和主持人共同負責詢問各小組長本組情況,并查看組內記錄表是否屬實,然后記錄在表格內。這個表格的好處讓人一目了然,讓老師能清楚地知道各小組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大管理力度,讓各小組明確自己小組出現的問題及所在位置,使部分學生內省自己,是“我”給小組扣了分,抹了黑。
如果要想追根求源,這些不良現象到底都集中哪些同學身上,那就可以進人各小組的組內情況統計表,對對號,就清楚了。比如,一組作業扣了3分,自習與課間扣了3分,到底是誰?下面就來看一下一組(超越自我組)組內統計表。
周一作業畫圈的分別是張清華、閆西斌、胡彤三位同學,自習和課間扣分的是王涵、閆西斌、胡彤。不用說,一組里日常行為習慣方面做得不好的主要集中在閆西斌和胡彤這兩位同學身上,老師就可以和小組長聯手加強對這兩位同學的督促和指導。組長還是班長、老師的評價不是光憑著感情打分,而是公正、公平、準確的評價,我們的學生以及家長絕不會埋怨學校和老師的評價怎么不合理,因為在廣大的事實面前(原始材料)是無話可說的。因此,學生逐漸引起高度重視,努力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
總之,通過我不斷地探索與完善,我們班無論學習還是紀律衛生各個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德育校長在班主任會議上多次表揚我們班,并讓我們班主任之間交流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做法,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說到我的班級管理,我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我體會到管理的藝術與技巧,創造的快樂,孩子們的自主管理,快樂成長,我是多么的欣慰和自豪。
班級自主管理的探索創新
時間:20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