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德育新認知及實踐經驗加以探討,以求進一步梳理我們工作上的困惑,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門培育心智的綜合藝術。這項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決定了它必須訓:究思想、科學和藝術。講藝術,就是要講究方式方法,講究教育的技巧,具有教育機智,具有靈活性。知道傳授的渠道在拓寬。師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卻在不斷縮小的現象非常普遍。現實需要我們這些為人師者必須努力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這就涉及到一個方法問題,方法對頭了,才有可能有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造活動不僅需要高度發達的智力,而且需要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熱情,需要堅強意志和毅力,遠大的理想以及獨立自主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它在學習上具有動力、定向、引導、維持和強化作用。所以說,在現代教學中情感因素雖非智力因素,但它卻能轉化為積極的學習動機。“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集體中歡騰地流動時,知識才會成為信念,成為學生主觀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在班級日常管理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智商,更要關注學生的情商,即注重情感因素,講究教育的藝術性。
筆者從師范院校畢業以后,一直在一線從事教學兼班主任工作。多年來潛心措索,想打造出這樣一把改善師生關系的“金鑰匙”。我認為這把鑰匙應該由四個部件構成:即自身素質+尊重學生+愛心+友之。
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1、學高為師,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筆者總是在接某個班級的開始就向學生坦白自己的歷史:我們的各位任課老師都是大學本科畢業,在初中階段各個都是前三名。很多老師都在孜孜不倦地尋求更多的知識,學校里很多老師都是在讀碩士。“學士”、“碩士”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很遙遠的。也是很神圣的、不得了的。讓他們知道他們身邊的老師個個都是這么厲害,他們自然就會凜然起來。打心底里會對各位老師產生一種敬佩之情。自然的對老師就尊敬起來,這就為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了基礎。
2、身正為范,教師應該為人師表。初中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同時分辨能力也是很差的,往往會見樣學樣。但是,很多教師在辦公室里甚至在課堂上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臟話、粗話張口就來。舉止動作粗俗,毫不在意。試問一個學校的老師都是如此的素質,這些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素質能高到哪里去呢?筆者作為班主任總是這樣教育自己班級里的學生:你我是我們班級中的一員,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代表著班級。各位同學包括老師都應該以班級的榮譽為重,不可做出破壞班級榮譽的事情。這時候學生就會表現出班級主人翁的態度,對班風、學風的建設有很大的作用。
二、尊重每個學生,尋求教育的切入點
1、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關鍵體現在細枝末節中,哪怕是一個細小的失誤,都有可能給我們的工作造成巨大的影響。記得有位教師講過一件事情。她一贏把差生稱為“垃圾”。甚至有一次在課堂上指著幾個學生說他們是“垃圾學生”。其后果是嚴重的——教師在學生面前,很可能會失去教育的基礎和權力。師生關系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家愛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愛生是教育者必備的條件,尊重則是教育者實施教育的根本前提。2002年4月9日新華社消息中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故事。在課堂上,一個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舉起手要求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可是當老師問到他時,他卻答不上來。感到奇怪的老師后來問他為什么不會也舉手時,這個學生哭著說:”老師,別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老師由此感到了學生有一顆強烈的自尊心。他私下里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會就舉左手,不會就高舉右手。此后,每看到他舉左手,老師都努力給他機會讓他答,舉右手時則從不讓他站起來。一段時間后,這個學生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于是老師悄悄地把這個方法也告訴了班里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學生。結果,他發現整個班都變了。
這位善良而富有智慧的老師,能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并善于進行“心理移位”,設身處地體察學生的心理、處境,關心學生學習的細微變化和點滴進步,及時地加以引導、鼓勵,使學生逐漸對教師產生一種親切感、安全感,自然也就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更要尊重后進生。善待后進生,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尊重學生,一定要平等對待學生,特別是學困生。
學困生是校園里的弱勢群體。由于種種原因部分教師對學困生缺乏應有的耐心,挖苦、譏諷、責罵他們,必然會使學生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幾經挫折,失去信心,僅有的一點興趣也消失了,厭學情緒自然也就乘虛而入了,學習上的困難者很快就變成學習上的落后者。牛頓、愛迪生小時候曾因學習成績不良被拒于學校門外,后來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作為教育者絕不能蓋棺定論,把學業暫時落后的孩子稱為差生。孩子在各個階段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屢遭挫折后,他們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幫助的,教育者必須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所以,教師要充滿愛心。
教師要把愛心落到實處。在課堂上,不要怕耽誤事,多提問、多讓他們演示,盡量為他們創造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以便從中發現問題,并在課后進行必要的輔導。給予必要的學習方法的推薦和指導。指導“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他們按照預習、聽課、復習及整理筆記、作業、小結等步驟進行學習,要經常檢查和監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使之保持正常狀態。指導聽課方法,關注其聽課的注意力,用信任的目光多注視,適時地提出適度的問題請他們解答使之體驗成功。
三、走近學生,與學生為友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在家中是備受寵愛的獨生了,小皋帝,由于受到了不科學的家庭教育,導致他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人際相容性差,對父母的依賴性強,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等問題。
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班主任除了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生活外。還要多與學生多交朋友,用教師自身及身邊的實例教育學生,與學生推心置腹,以心交心。我們要通過不同時機。積極找學生溝通。班級里有位男生,學習突然一下子一落千丈,原本乖巧的他也不大遵守紀律了,了解了后才知道這些都跟他的家庭情況有關。他的父母雖然沒有離界,但是跟離異差不多。媽媽嫌棄爸爸賺的錢少,丟下兒子丈夫離家出走,到外地去賺大錢去了。這件事情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很大,他說他非常懷念小學時候的家庭。家里雖然賺的錢不多,但是很幸福。這個孩子說到這里,淚水差點流出來。我聽到這里,淚水已經出來。我當時哽咽著對他說,越是這樣,越要堅強,越要考出好成績回報給爸爸。這個時候,我與這個學生已經不僅僅是師生關系了,我們是知已。
這件事,使我增加了這樣一個認識,老師找學生談話,要注意談話的形式與場合,就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不愿意被老師叫進辦公室談話的。在眾目暌睽之下,他們有的緊張恐懼,有的情緒對立,淡話時,往往老師一方苦口婆心,說得口干舌燥,而學生一方無動于衷,更談不上幫助學生提高認識了。反之,老師找學生談話不拘形式,注意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場合,笑對學生,學生的心里是不會壁壘森嚴的。老師的情、理也就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使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
社會日益物質化,正突顯了我們在工作中加強情感教育之迫切和可為之處。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學生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使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獨守一方心靈的熱土,孜孜不倦。
談在班級管理中如何改善師生關系
時間:20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