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蘊含著校長不同的價值取向,而校長的價值取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學校的價值取向。
我們常說,學校無小事。但是,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校長能夠以一己之力去窮盡學校的一切事情。
有很多事情,是別人可以替代去做的;但一定也有著一些事情,是沒有人可以替代校長去做的,那是涉及學校發展核心的事兒。
記得褚宏啟教授這樣說過,一個校長有沒有成為學校的核心,關鍵在于他在學校核心的事情上有沒有成為核心,而學校核心的事兒并不是在文件上、發票上簽字。
事實上,有很多校長在做別人的活兒,特別是喜歡做學校總務主任的活兒,而他們在做別人的活兒的同時,也讓別人去做本該校長要做的事兒,這是校長定位的“錯位”。
校長最重要的事情有兩項:一是頂層設計,二是底端行動。
校長既不能沉迷于無所事事的玄思,也不能糾纏于細枝末節的瑣碎;校長不能成為學校生活的“懸浮物”,上不著天,下不接地,看似什么都管,實質什么都沒管好;看似忙碌不堪,實質事倍功半。
校長應該在“兩端”著力,即頂層設計與底端行動。
學校的頂層設計,是從核心價值觀出發的思考,也就是由價值觀來決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這個“核心價值觀”,相當于一個“內核”,其他的一切思考,都是從這個“內核”散發出去的。
學校的頂層設計,是一種系統思考,頂層設計不是孤立地思考學校中的某一件事,也不是孤立地思考某一件事的某個要素,而是對這些事、這些要素進行關聯性的思考,一致性地回答學校信仰、辦學理念、核心價值、發展愿景、培養目標等一系列問題。
學校的頂層設計,不是為某一些事情做準備的,而是為所有的事情做準備的,因為它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價值思考、原理思考、關系思考、復雜性思考。
只有學校層面把這些事情想明白了,員工才會忙而不亂,學校才會成為精神之所而非事務之所。
進行這種頂層設計,需要抽象思考的能力,校長必須面對錯綜復雜的學校環境與社會萬象,站在全局性、整體性的高度,跳出具象看本質,正確判斷,智慧提煉,進行頂層設計,從而引領學校發展。
相對而言,校長的特殊角色使他最有可能成為“居于學校”而又“跳出學校看學校”的人,最有可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個體看整體,將萬千的現象進行抽象的上位思考。
為什么學校經常會把師生卷入到很多無意義的忙碌之中,這往往歸咎于校長缺少頂層思考的習慣與能力。
頂層設計必須由校長自己來進行,沒有人可以替代,想法、思考、體驗、分析、構思……這些過程,能找人替代嗎?
當然,校長的頂層設計并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苦思冥想,他還必須將自己的思考不斷地與中層干部、教師交流,與專家交流。
更重要的是,要放到實踐中不斷地、反復地觀察、思考與打磨。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地明晰與堅定、深刻與豐富。
因此,頂層設計也是一個過程,一種團隊行動、集體反思的過程,而不是校長脫離了學校現場,關在書房里獨自進行的構想。但是,校長應該成為這個集體構思中的靈魂人物。
真正好的頂層設計,一定是從底端中來的,也一定會回到底端去,“頂層”與“底端”相互滋養著。
因為頂層設計不是一項一勞永逸的階段性工作,而是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與調整的全程工作,校長必須站在“前沿陣地”上去探索學校如何向縱深發展。
校長如果在這個“前沿陣地”上沒有領導力的話,那么,無論是他自身還是學校,都是難以向前發展的。
這個“前沿陣地”,就是學校最底端的事兒。
校長的理念不能懸在空中,而必須立足學校最底端,與教師們一起并肩奮斗。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事情,就是“與教師一起做研究”。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明白問題,才能真正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式,才能在對那些教育難題的共同研究中形成學校的智慧,也才能與教師們產生真正的心心相印;校長的辦學哲學、文化訴求也才能真正生動地“做出來”,而不是一紙空文。
怎樣在最底端的行動中,揭示事情背后的意義;怎樣在最前沿的陣地上,解讀教育原理的生動性;組織怎樣的平臺、采取怎樣的策略、經歷怎樣的行動,使學校在頂層思考與底端行動的交織中不斷提升品質,這些才是一校之長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