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每一個人培養起善良、誠摯、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對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關切之情等品質,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而起碼的目標。學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為每一個人培養起善良、誠摯、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對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關切之情等品質,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而起碼的目標。學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蘇霍姆林斯基:《帕甫雷什中學》
要想做好學問,先要做個好人……應努力按好人標準去培養青少年,只有先成為好人,才能做有益于國家、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踹x院士
學校文化是反映社會總體利益的文化
學校文化決定著學校的生態,決定著教育效果的優劣。不同的學校之間,有著不同的校本文化。學校之間因為地域、教學群體、發展定位和教育特色的不同,而呈現出差異的文化現象。它頗像民風一樣,有“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之別。但不同的學校之間,也有著共同的教育文化:教育的宗旨,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規律等而體現的人性美好的、具有普遍價值的文化現象?! ?br />
時下流傳一句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這句話文章中隨處可見,發言中充斥于耳,有的學校把它作為校訓赫然寫在墻壁上。這是一句很漂亮的口號,不僅字句鏗鏘,而且內容仰之彌高。稍微細心推敲,你會發現除了“為了一切的學生”體現了“有教無類”的社會公平,凸現了教育的普遍價值外,學校教育并不是為了學生的一切,也不是一切為了學生。教育是按照未來人才發展和社會要求去實施的,它要照顧到學生與家庭、學生與社會、學生與學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利益平衡,教育目標不可能反映每個學生個體的全部利益,也不可能反映學生利益的總和,學校文化應該是反映社會利益總和的文化。讓未來社會和諧的文化,大家與人為善,讓自己做好人,又讓別人做好人的文化。
一、校長善待職務
陶行知在《半周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中說過一句話:“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他的校長?!薄 ?br />
今天也流行著一句話:“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話雖然有爭論,但爭論是在不明白前提的情況下引起歧義的。這句話是指各種辦學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校長的業務水平,校長的行為做派,校長的管理理念,對學校所發揮的引領和影響作用。校長猶如司機,教育的路徑有千條,校長決定著走哪條道。校長是教育者,是教師中的一員,和教師是同行的關系。校長又是管理者,像“官”,于是一些校長就把校長當官做,官場的等級制度、官場的官僚作風,官場的恭維逢迎,官場的跟風做秀,官場的應酬周旋等,官場有的,應有盡有,這樣的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外,一切都象行政單位那么眼熟,喊豪言壯語,走形式過場,推崇企業式管理,制度苛刻,搞績效主義。不注重教育能力,夸大經營能力,欣賞自己在大社會中的縱橫逢源,不喜歡在學校的小圪落中默默耕耘。校長文化的核心價值首先表現在校長的教育家品質。校長是教學質量、知識真理、學術研究、師生利益的捍衛者。校長不是權力,校長是責任,校長是實現自己執著的教學理念和治校理想的機會和平臺。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治校的突出品格是“終生一職”,一生“只做一件事”(校長),決不“今天干教育、明天弄政治、干著校長,想著部長”。目前應該大力提倡當一個純校長。有了純校長,就有了純教師、學術和業務就不會泡沫化。學校校風、教風、學風的養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長的一言一行所體現的教育責任和清正精神。
常州高級中學老校長丁浩生總結自己多年學校工作的經驗時,深有體會地說,校長不能“人在學校,回望青云”,把校長的職位當作官位,當作青云直上的跳板。他說,校長是“家”不是“官”,校長是“家”,不是“匠”,校長是“家”不是“神”,校長是“家”不是“商”。校長要做的是教育家,僅此一“家”足矣。企業家、政治家大可不必。記得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叫“學校就是不一樣的地方”。說的好極了,學校就應該是一個“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另類世界。為什么有人說一個國家世風壞了,官風壞了,民風壞了,只要校風不壞,民族就有希望呢。職業是應該有區別的,這里不是說職業從事操作行當的不同,而是指包含行規、行話、行業操守,行業精神在內的行業文化。最好的職業裝設計,就是體現了職業的與眾不同之處。社會的演變促進了一些職業文化的接近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應運而生的創新,是行業生命的生長。但行業間的文化獨立性,卻猶如物種的基因一樣,不能進行顛覆性的改造和移植。校長要善待職務,就要克服官本位思想,讓“校長”從廟堂之上回到學堂之中。
二、校長善待教師
校長當成官做,與教師的關系性質就會發生嬗變。校長的第一色彩是教,第二色彩才是“長”。教育和教學一旦成了長官分派的任務和勞役,教師的創造性和熱情就會喪失。校長的所有工作和努力不僅是為了學生,也是為了教師。當然還是為了社會和家庭。學校是二元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的主色,知識的傳授和繼承,品德的養成和春風化雨,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推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絲毫沒有減弱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的素質有了一個更高要求,校長在新課程改革中,更需要善待教師。體恤教師的職業辛苦,從學校條件出發,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解決他們的困難問題。善待教師。就要嚴格要求教師,從職業素養和職業規則上培養約束他們。善待教師。就要以包容的精神揚他們之長,忍他們之短,忍不是放縱,而是一種理解和等待,給他們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善待教師就是允許教師犯錯誤和失敗,掌握分寸地給他們面子,讓他們內疚和自省。對待教師的錯誤,要把握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度,二者應該三七分。善待教師不能是無為而治,在當下泛社會化的職業格局下,更應以積極的態度強化職業的特殊性和職業道德。校長善待教師,就要幫助教師成長,給教師適度的壓力,以產生能內化為主動精神的力量。設立學生評教制度、教學質量分析會、課研討論會、教學懇談會,營造一個百舸爭流,充滿競爭和合作的團隊氛圍。不搞簽到制度,不讓老師在自習和周末時間上課,變有形壓力為無形壓力,就 能讓 老師不用揚鞭自奮蹄。管理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布“勢”造“場”,讓磁針處在“場”內,向著一個方向。呵護著教師們的那份良心,他們就放不下那份責任?! ?br />
三、教師善待學生
學校有規章制度,有思想政治教育,約束學生,感化學生是教育的兩手,但愛是約束和感化的出發點,是考量兩者是否適當的尺度。有人說:目前學校最需要克服的是兩種傾向:管理的行政官員化,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功利化表現有二:一是教育的單一性:把教育等同于教學,用看破紅塵的眼光把思想品德教育看成是無用的說教,宗教性的欺騙。把理想的愿景看成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把高尚和情操看成是傻冒和虛偽,信奉“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證”。使教育成了一種知識技能傳授的技術。二是把對學生的管理混同于成人式的團隊管理。批評和處分中的教育附加值愈來愈少,企圖通過紀律的權威性,嚇阻學生成長中的錯誤。把格殺勿論式的管理看成魄力的表現。當然,教育不是萬能的,受教育的眾生總會有從惡之徒,再肥沃的土壤也不會只長一種草,總會良莠不齊。但這都不是放棄教育耐心的理由。因為教育就是以美好的愿景為出發點而建立起的一種事業。教育永遠不能把學生當作成品去評判取舍她,而是要永遠地當作尚未封筆的作品去修改她。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把他交給社會了事。在受教育者人數太過龐大的時候,教育的力量也有力所不逮的情況。教育者不可能深入心脾地施惠于受教育者的各個角落,但盡力盡心地去做卻是上帝賦于的天職。善待學生就是教師要有一種天然的父母本能,把學生看作目的,不把教學的行為看作策略。雖然可能會產生疲倦和厭倦,但總會又自覺地從疲倦和厭倦中走出來,滿懷希望地不離不棄地對待孩子那樣對待學生。羅素曾強調:教師愛學生應該勝于愛國家和教會。而教師個人是否愛學生,取決于這個教師的品德。所以善待學生,教師要首先改善自己的人性,用一種宗教般的虔誠向善從善。在教師這個職業中,人性是第一位的,經驗是第二位的,人性決定了教師的品位和工作效果?! ?br />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不要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么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的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約翰·亨利說過,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最好的教學效果不是在單位時間內傳授了多少知識,而是把學生變成了不可就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后從事什么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這才是“教育即生長”的道理?! ?br />
四、學校善待家長
學校教育是大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學校教育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學生在家庭中互動時間的長度,在成長階段的學前期發揮的獨一無二的影響,以及和學生血緣關系等,決定著學校教育無法替代家庭教育,但盡管這樣,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互動和提升,仍然有著非常的作用。有目的和針對性地在家庭學校中開設講座,和家長經常的溝通及磋商,以取得教育的一致性,這樣才能使家、校教育產生加法效應,而不是減法效應。善待家長就要學會站在家長的角度分析發生的家校沖突和矛盾,懂得把學校擺在和家庭利益一致的位置上,才能取得家長的共識和認同。陶行知有句話很值得我們玩味:事要硬辦,話要軟說。貫徹始終,路線正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負重,有為有守。善待家長不是一味地屈從于家長,而是用善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教育效果只有在爭取到一個和諧的教育氛圍下,才能達到最大化。
五、教師善待職業
有兩則消息,一則是日本近年來師范生報考人數明顯下降,原因是職業的工作強度和壓力過大。另一則是我國近年來師范生報考人數明顯增加,應聘教師職業的人數明顯增加,原因是政府提高了師范生待遇,教師的職業穩定,且有一份說得過去的收入。兩則消息雖然是兩種相反的情況,但卻從不同角度說明了教師的職業特點:穩定,收入高于一般技術性職業,工作強度和壓力大?! ?br />
人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是以生命幸福為尺度的。且不說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諛美之詞,對已經成為教師和即將成為教師的師范生來說,面臨一個事關一生幸福的問題:要么放棄教師職業,重新選擇一個自己更熱愛的行當,要么讓自己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因為職業的幸福是人生幸福最重要元素,很難想象,一個厭倦自己職業的人會感到生命的快樂。怎樣才能得到職業快樂呢?陶行知說過:“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他指出:“有些人做了幾年教師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還是因為不好學,天天開留聲機,唱舊片子,所以難免覺得疲倦起來”。他還深有體會地說:“教育有無限之樂含在其中。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長大之;目視后進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樂為何如耶!”善待職業,既是社會之需,更是個人生命之需。許多養性健身的文章中,都談到調整心態問題:拿起放下,淡泊名利。這并不是要減少工作熱情和成就感,那樣豈不是厭世灰心了嗎!而是說減少那些會干擾自己生命情緒的紛擾之爭,把職業當成上帝的饋贈,自得其樂,才能讓生命充實起來。真正的大“家”和成功者,都和職業或事業上有著不解之緣的情結。他們很少用凡夫俗子們的名利作為階梯攀登上頂峰的。葉圣陶在《假如我當教師》一文中說:“我如果當中學教師,決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說成‘教書’,便把我當教師的意義抹殺了。我與從前書房里的老先生其實是大有分別的:他們只須教學生把書讀通,能夠應考試,取功名,此外沒有他們的事兒;而我呢,卻要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為健全的公民?!蔽簳谡劦阶吭胶推匠P牡年P系時說:“人很渺小,生命很短暫,所以才應該格外地珍惜,活得快樂一點、有效一點、對別人有用一點。我沒怎么想過追求卓越,就愿意多做事,高高興興地做事,做了一件事又一件事,如此而已?!蔽覀円∠蛭簳±蠋熌菢右浴拔夜ぷ?、我快樂”“工作著是美麗的”的心情去善待自己的職業?! ?br />
教師要敬畏職業,就要具有教育的精神。什么是教育的精神?懷特海用了三個字概括:宗教性。什么是宗教性?就是對教育的虔誠感和崇敬感。就是教育的理想和信仰。這樣的教育才是崇高的教育?! ?br />
六、社會善待教師
在中國這個國度中,教師是受人尊敬的,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又是受人鄙視的,俗話又說:“寧缺千日糧,不當孩子王”。不管是尊重和鄙視,社會對教師的道德要求卻是極高的,俗話還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所以在改革開放的現今中國,拜金主義泛濫的滿山遍野中,教師中出現的一些丑陋現象受到了異乎尋常的口伐和筆誅。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對教師這個人群的高期待值,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對教師包容心的缺失。當然,教師隊伍的完善和提升是當下極需重視的問題。因為知識分子是民族希望的根,知識分子隊伍好,就讓人有“留得青山在”的信心。但社會多一點理解和期待,也是繁榮教師隊伍的一種生長氛圍。許多家長熟悉教師早出晚歸的工作時間,常常給以暖心的贊嘆和待遇偏低的不平。教師應該感恩社會的理解。學校不全是一塊凈土,教師隊伍不全部是純粹的人。但相比之下,還算最清正的吧。這不是誰好誰不好的問題,是職業要求他們不得不如此做,職業要求教師應該做的比現在更好,來一點掌聲,給一點鼓勵,算是對社會的一點請求吧!
學校文化就是“愛”的文化
時間:20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