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源于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則故事:有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深受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后,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時常出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批評教育工作中,它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生時,應掌握一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產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我們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在批評教育學生時,為了防止出現“超限效應”,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先充分表揚,再作適度批評。學生犯了錯誤后,教師要作具體分析。有時學生的動機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當,才造成了主良后果;有的學生犯錯誤可能是因為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我們在批評學生之前,能夠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先表揚和肯定其正確的一面,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創設一種彼此理解、易于溝通的氛圍之后,再誠懇適度地指出其缺點和錯誤,學生就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育了。
2、批評要選擇適當場合,把握最佳時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教育時,要以愛護學生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教師要把嚴格要求與尊重人格有機結合起來,選擇合適的批評場合,盡量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還要注意把握最佳時機,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在最有效和最易發揮作用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
3、批評要就事論事,適可而止。教師批評學生時,要注意就事論事,切忌翻出陳年老賬或算總賬,只抓住學生應該批評的這一點切中要害。教師批評學生時,語言要中肯簡練,切忌重復羅嗦,不著邊際。批評要把握好時間,做到適可而止,不能引起學生的反感。
4、批評要掌握分寸,寓批評與鼓勵之中。先從批評入手,再從側面引導鼓勵學生,同樣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在批評時,要注意在指出問題、進行批評之后,要給學生分析問題的實質,分析改正的方向,并要及時進行鼓勵與啟發,讓學生容易接受。
由此可見,批評學生也是一門學問,教師要注意找竅門,用巧勁,防止出現“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
時間:201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