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辦學是教育發展的時代訴求。民國時期教育家燦若群星,涌現出陶行知、張伯苓、廖世承、經亨頤、林礪儒等一大批教育家。他們的成長歷程和辦學實踐,對今天教育家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啟示。
做擁有教育智慧的博學者
校長作為一校之長,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引領著學校的發展,理應精通教育教學與學校管理,更要廣泛涉獵各個學科,養成豐富的知識結構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做到學識淵博。唯有博學,方能養成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襟,方能從多個視角觀察、思考教育問題,沉淀教育智慧。
民國時期,許多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學貫中西,會通古今。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具有或長或短的海外留學、教育考察經歷,接觸大量的新知識和新思想,并深諳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得益于開闊的視野和廣博的學識,陶行知在辦學的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并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智慧,其生活教育理論就是這些教育智慧的結晶。張伯苓亦博學多識,既熟稔中國傳統知識,又沐浴西學的洗禮,這種經歷使他得以突破傳統儒學的束縛,眼界更為開闊,作為當時新式學堂的南開中學就是由他建立起來的。
然而,當前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校長承擔的職責和角色過于繁雜,總是處于忙碌的狀態,其工作實踐呈現出支離破碎的特性。這令校長很難靜下心來認真讀書,也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對學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不利于校長學識素養的累進和教育智慧的生成。為改變這種狀況,校長要踐行分布式領導,讓學校組織成員分擔職責和領導職能,從而抽身于繁雜的工作,為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和文化底蘊提供良好的保障。
做把握教育規律的研究者
教育家辦學的一個核心要義是堅守教育的本質,遵循教育的規律。校長要成長為教育家,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就是不斷增加對于教育的認知,把握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探究教育的未知世界。
民國時期,在擔任中小學校長職務的人當中,有不少人同時也是教育學者。他們將教育研究者的角色帶入到校長工作崗位上,在辦學實踐中潛心鉆研教育,并將研究發現用于指導辦學實踐。他們有的一邊在大學從事教育研究工作,一邊以大學附屬學校主任(即校長)的身份管理著中小學,如廖世承辦理東南大學附中,林礪儒辦理北京師范大學附中就屬于這種情況。有的則是先在大學從事教育研究,后辭去大學教職進入教育實踐領域耕耘。如陶行知曾執教南京高師,后辭職創辦南京曉莊學校。而另外一些人如經亨頤雖然沒有任職大學教授的經歷,但其教育實踐同樣充滿著研究印跡。正是得益于這種既是研究者又是實踐者的雙重身份,他們中的許多人成長為著名的教育家。可以說,養成研究者的素質、踐行研究者的角色是教育家成長的必由之路。
當然,與大學或研究機構中學者所從事的研究不同,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對于教育的研究更多是一種行動研究,著眼于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扎根于現實的教育沃土,直面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既解決了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又獲得了對于教育的規律性認識,從而成長為教育家。
做創造卓越成就的實踐者
教育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活動。若要成長為教育家,校長不僅要致力于教育認知上的增進,還要做一名教育實干家,在辦學實踐中不懈探索。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大都植根于教育實踐的土壤,他們的教育實踐充滿著探索和創造。對于教育家,陶行知曾做過這樣的詮釋:“一是敢探未發明的真理,二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陶行知也是這樣要求自己并身體力行的: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燕子磯鄉村幼稚園、曉莊師范學校以及重慶育才學校,進行各種實踐探索。陶行知豐富的辦學實踐,既為其生活教育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是其實現教育思想的試驗田。而廖世承之所以成長為教育家,也離不開他對教育實踐的探索,在學制設置、學級編制、中學分科選科等方面做出開創性舉措。他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在于如陶行知一樣提出系統的教育理論,而在于他深深扎根于教育實踐,在一個個具體的實踐課題中提出許多獨特的、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和觀點。
當前,一些校長只是延續學校的既有做法,滿足于學校不出亂子,卻很少主動探究學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少積極謀劃學校的未來發展,更無意推進學校的變革。而作為實踐者的教育家,應該具有敏銳的時代洞見,富有創新精神,根植于教育發展的時代命題和現實土壤,勇擔教育改革和探索重任。
做養成辦學理念的思想者
辦教育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所面臨的環境是復雜的,教育的過程是復雜的,教育的結果——既包括顯性的,也包括隱性的——也是復雜的。要把握復雜的教育現象,教育家必須扮演思想者的角色,具備獨立、系統的思考能力。
民國時期,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新舊思想激烈沖突,并促成了教育思想的活躍。陶行知既反對“沿襲陳法”,亦反對“儀型他國”,在批判繼承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經驗并加以提煉,創造了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論,從而成為教育思想上的大家。廖世承在辦學實踐中,對中學的學制、教育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師生關系等問題都提出過深刻見解,這離不開他作為思想者對教育現象的深刻洞察。
當前,照章辦事、按圖索驥似乎成為許多校長的典型工作特征。他們疏于對教育現象的細致觀察,缺少對教育實踐的深入思考。作為必然的結果,校長很難及時發現辦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更難以形成對于教育問題的獨立見解,而自身的專業成長也因此止步不前。教育家應該養成思想者的頭腦和哲學家的精神,敏銳捕捉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質。唯有如此,才能立足當下,解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個實際問題;才能高瞻遠矚,把握學校發展的方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