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體建設歷來是學校德育工作中任務最重且繁雜的一項工作。班集體建設中存在的多變性和不穩定性等特點,以及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不斷提出的新要求,給班集體建設也帶來了動態發展的新課題,需要班主任或教育工作者長期、細致、耐心地工作。筆者根據高中階段班主任工作的實際來談談提高班級管理的方法。
1 明確班級管理目標指向性
班級主題活動是班級發展目標體系下的一個操作子系統,每一次主題活動要在階段總體目標基礎上加以個別化設計,遂每次活動都具鮮明的主題特色,教育意圖是實現目標體系中的某一個教育層面。這就要求每次活動的設計應具備鮮明的教育傾向,它不僅蘊含著對群體的規范,還要兼顧到學生的共同志趣。
2 要凸顯學生個性化
作為現代教育意義中的班主任應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這就要求班主任決不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進行強行灌輸,這顯然不會帶來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巧妙地暗示給學生,才能逐步樹立班主任的威望,而個人威望的不斷提升又可有力推動暗示的作用效果。我想,班主任的威望提升最為重要的一點則是個性化風格的形成,即構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而不致使班務工作落入俗套。同時,班級活動的個性化也必然對學生的個性形成與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利用春游和秋游。讓每個學生在外出之前,選好自己的考察重點,訂好考察計劃。流動完成后,寫出富有個性思考的考察報告,這不僅能訓練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因活動的目的明確且各具個性特色,對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互助合作品質等人格素質,同樣于無聲處得以落實。
3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現在的學生,跟我年齡雖然相差不大,但思想跟自己那時真的大不一樣。像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要說什么,自己那敢違抗。家里花那么多錢送自己來念書,老師那么辛苦地教我們,我們哪還有理由不去學習?但現在的學生一大半認為:讀書是家里逼自己來的,自己本來就不想來,所以花錢是家里應該的。我們班一個學生曾在作文中寫到:“小子本無才,老子讓我來。”針對這個問題,我專門開了一次樹立責任感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上我說:“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即使考上了清華、北大對社會也不會有什么幫助的。”一個男孩子如果沒有責任感,成家立業的時候,試想又有哪個女孩敢把一生托付給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如果女孩子沒有責任感,又如何組建一個和諧的家庭?即使組建了,最后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所以每個人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在班級里,班干有班干的責任,值日生有值日生的責任,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在學生時代有做學生的責任,走向社會,社會又會賦予我們責任。另外,我提到了我現在高二帶的一個學生。他把“為天下貧困的人讀書”作為自己的責任。也許有的人會嘲笑他,但我知道他從小生活在貧困家庭中,知道貧困對農村孩子意味著什么。我為他有這樣的理想而感動,為有這樣的學生而驕傲。希望我帶的班級的同學能向他學習。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有使命感的人!這樣我們的學習、我們的生活才有不竭的動力。
4 班主任工作要具有時效性
班級活動的設計是否適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選取活動的時效性,這反映出班主任的教育敏銳度,即能否在班級動態的發展中捕捉到教育契機,并設計出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班級活動。這可從兩個方面作出思考:一是從時間發展的線索進行一些傳統節日的活動設計;二是針對班級發展過程出現的現象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這樣,有利于班集體的鞏固和提高,對學生的心理暗示則顯得更為直接,在短時間內對班集體的促進作用可謂是注入一次興奮劑。
5 注意細節的影響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細節往往決定成敗。班主任工作本來就是一件瑣碎的事情,一個班級那么多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要想做好這一項工作,那么必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發覺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地加以解決。否則,一個粗心,一次大意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孩子以后的一生。所以平時我對學生要求很“苛刻”,甚至是一開始一些學生不能接受的。但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是要堅持的,是不能讓步的。比如說,我看到很多班級學生穿拖鞋進教室,開學初我就規定了進我的班級一定要著裝整潔,不留怪發、不留長發,女生不容許帶飾品,要定期理發,剪指甲。另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素養,比如在班級每人發一個垃圾袋,不容許亂丟亂拋,建議學生用手帕,不要用紙巾等。雖然這都是一些小事,但在做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涵養。所謂“教書育人”,其實有時候我認為育人比教學更重要。學生基礎薄弱往往是由于他在某些細節上存在問題。
因此,新時期的班主任就更有必要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重視暗示的教育價值,利用班集體這一陣地,通過直接暗示與間接暗示相結合,實現學生的自我暗示。讓學生的自我在集體的感召下,實現回歸自我,完成自我關注、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到自我實現,這些自我新理念必能充實空殼的自我。這也正是新基礎課程改革所希望的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盡管暗示對于班集體的建設過程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需特別強調的是,教師的暗示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它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只有當它和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諸如艱苦細致的思想教育、真誠的愛心投入、良好的教學秩序、全面的素質培養、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以及面對不同個性學生的思維啟迪和感情誘導等等有機結合的時候,才有可能使教師的暗示真正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倘若舍此,教師的暗示不為學生理解或學生不愿接受,暗示的價值也就不可能得到體現。這需要班主任不斷去觀察研究,以確保班集體朝健康的方向穩步發展。
淺談提高班級管理的方法
時間:2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