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如何進行課程設計
時間:2016/5/23
那么,怎樣避免這種情況呢?我認為應該從三個層面去思考:
首先,要著眼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思考。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根本問題,也是我們必須明確的育人目標。學校課程改革不論秉持何種教育主張,也不論一所學校有著怎樣的歷史發展背景,課程改革歸根結底是為了培養人而展開的。在我國,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對每一所基層學校來說,要回答的便是培養什么樣的人,也就是學生必須具備哪些核心素養。另外,不同的學校其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什么不同嗎?怎樣在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之下,結合學校已有的辦學條件和發展歷史確立本校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校學生的核心素養該用什么樣的語匯去提煉、概括和表達?現在有些學校沒有從根本上思考這些問題,在核心素養即育人目標上,校長、教師、家長、學生沒有達成共同的愿景,就盲目跟風,草率地付諸行動。這樣一來,校長不知道自己將把學校引向何處,教師不知道課改為什么而為,家長不知道課改對孩子意味著什么,孩子當然也不知道自己該朝著哪個方向努力。課改,成了一種黑暗中的摸索,沒有目標,也沒有方向。因此,學校在進行課程頂層設計時,確立學生的核心素養,即明確育人目標,是構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前提,否則課改就失去了意義。
第二,要概括、提煉學校的辦學核心理念。在明確了核心素養即育人目標的前提下,學校要旗幟鮮明地提出辦學核心理念,因為辦學核心理念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為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而提出的學校教育價值主張,也是學校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和突破口。有些學校辦學設施優良,校園壯觀漂亮,課程開設也十分豐富,但就是缺少一種“精神”,缺少一種生命的關懷,缺少一所學校獨有的文化。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學校辦學核心理念缺失的緣故。有些學校開設了許多課程,也初步構建了課程框架,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些門類眾多、名頭各異的課程,不論是國家基礎課程還是拓展性校本課程,都沒有統整在一個核心和靈魂之下,學校課程難以構成一個有機聯系、彼此聯結的完整系統,而淪為一個個松散的板塊。這樣的課程不會蓄積巨大的能量,不會推動學生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
第三,要以統整與跨界的眼光構建課程體系。如果沒有站在人的完整發展的視角,課程設置就很容易彼此割裂、重復交叉、重知識輕能力,與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不相匹配,這也是必須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學段、各學科再也不能各自為政,教師再也不能孤軍作戰,而是要上下貫通、相互銜接、密切配合、彼此協調。這就要求學校在構建課程體系時,必須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統籌考慮國家基礎課程、地方課程、拓展性校本課程之間的關系,還有課程實施的比重、資源、策略等方方面面,用統整與跨界的眼光來重設課程、創生課程、實施課程。教師之間要盡可能地打破學科邊界,倡導跨界協同教學。因此,我們可以預測,隨著國內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未來幾年內,多學科統整與跨界教學將逐漸成為常態,大量具有統整與跨界特征的“新”課程將不斷創生,中國教育界最優秀的教師將從那些能夠實施統整與跨界課程教學的群體中誕生,他們也將成為中國教育界最值得關注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