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科學和管理心理學都認為學校管理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而學校精神正是一種以人為核心、以人為主體的管理理論,它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像無形的制度制約著人們,它在學校的發展中起著怎樣作用呢?下面從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膚淺的看法。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社會突飛猛進、迅速發展的全新時代,它蘊含著希望和機遇,更充滿著競爭和發展。學校只有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辦學理念,創新辦學機制,拓展和優化學校的生存發展環境,才能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學校精神在學校發展中所起作用是當前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四個方面談談粗淺看法。
所謂“學校精神”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的,反映學校、廣大師生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學風教風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大言之,是學校成員共同追求的一種文明形態;小言之,它是由理念、風氣與行為準則所構成,是學校文化的靈魂,亦即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正如北京大學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學校精神早已寫在其眾多教師和學子的靈魂上,成為他們學校生命的核心力量。學校精神對學校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我們明確教育、教學目標
如何辦好一所學校,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學生,是校長和教師必須弄懂的問題。校長是一塊基石,是學校“靈魂”的“基石”,其辦學理念是辦好學校的前提,先進的理念具有引導和凝聚的作用,校長的辦學觀念、辦學主張、辦學目標、治校策略、領導觀念,要符合教育方針政策,符合教育規律,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符合基礎教育改革和學校的實際,這是辦學水平高低的關鍵。校長是一校之魂,校長的精神氣質和價值體現就在于其思想。就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黃炎培的“職業教育”、陳鶴琴的“活教育”,無不洋溢著他們熠熠生輝的精神氣質和教育思想。校長沒有獨特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學校文化和學校精神,學校也就無法承擔起其應有的文化地位和精神使命。例如:我校是佛山市禪城區一所公辦全日制初級中學,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該校自一九五六年創辦以來,經歷無數艱難曲折,從一所規模小、設施簡陋、教學質量低下的鎮中學,今天發展成為初具規模、設備先進、環境優越、教育教學質量高,讓領導滿意、社會認可、群眾厚愛,學生歡心新型學校。我們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提出了“把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個性優良、特長明顯,即合格加特長的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把學校建設成為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的省級示范性初中”的辦學目標。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形成了這樣一些共同的信念:“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成功”。此外,我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教育原則。如“關愛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展;尊敬家長,讓每一位家長都感到滿意”。我校全體教師在這些辦學理念和信念指導下,進行教育教學實踐,完成教學目標,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學校的價值。
二、有助于鼓舞士氣,鼓舞精神
學校最本質的精神——學校文化。我校重視以先進文化引導全校師生奮發向上,并從學校出發,努力做好校園的綠化、凈化、美化,建設富有高尚品位,催人上進的校園文化,力爭出新意、上品位。諸多學生,盡管智力愛好性格情趣有異,但共同的思想追求和文化行為,往往能產生極大的凝聚力與榮譽感,使校園內的生活更為和諧輕松,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發揮,個性愛好也能得到發展。為此,重視學生文化的建設,充分發揮學生文化積極作用,讓文化浸潤每個學生的心靈。一方面重視學生物質文化的建設。打破墻壁的靜止,讓墻壁說話,布置學生的美術作品、書法作品、小制作、小發明、文學作品、電腦作品等;搭建科技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參與科技活動、電腦制作、精品制作等,并進行參觀與比賽活動。另一方面重視學生精神文化的建設,活動是有效的教育途徑之一。在學生中組織演講賽、辯論賽、征文賽、誦讀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慶五四、慶六一、慶國慶、慶元旦、迎新年等,引領學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娛樂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潛移其品性、培養其情操、塑造其靈魂的文化氛圍,充滿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同時創建優秀的教師文化。一是為教師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保障一定的物質條件,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給予優秀教師充分的鼓勵,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讓教師有能力維護自己的精神家園,培育教師的人文精神。二是加強專業實踐的參與式培訓、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讓教師在具體化情境中提高教師追求事業的精神和能力,使其自覺研究教學行為規范等。三是拓寬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給教師創造機會,增加機遇,讓其才能得以展示。四是倡導教師新的專業生活方式。如鼓勵教師集體教研和體驗交流,堅持教學日志和軼事記錄、整理,建立專業成長檔案袋等。使教師成為“重精神、不計較名利、以學習者自居、對人有信心、樂于助人、擇善而行、不怨不尤、情緒穩定、自律自強、有使命感”等10項特質“文化人”形象,促使每一個人能夠在自覺的層面上不斷完善自己、不斷超越自己,創學校管理文化的新亮點。
三、凝聚師生的作用,使師生在精神上有歸宿感
學校精神是一種以人為核心、以人為主體的管理理論,它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像無形的制度制約著人們,發揮著對師生員工的凝聚、導向、激勵和規范的作用,使師生在精神上有歸宿感。我校領導重視與教師的情感溝通交流,以誠相待,教職工凡有病痛都前去看望,想方設法幫助教師解決困難,組織開展各類教職工活動。注重協調人際關系,營造寬松融洽和諧的民主氣氛,倡導“校興我興”,增強教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的群體心理氛圍。同時提出槎中教師的為人準則:“與人為善、互相欣賞、精誠合作、渴望崇高、追求卓越?!痹诮逃龑W生方面,我校要求教師做到如下幾點:
(1)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是能夠教育好的;
(2)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教師要有愛心,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愉快感、安全感、尊嚴感,在這樣的環境里人的潛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發展;
(3)不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不以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志,教育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4)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但學生有主觀能動性,學生能否學習好,與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有直接關系;
(5)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別。教師對“學困生”要寬容。教師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挖掘學生的潛能。每個學生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對學生的成長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長;
(6)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要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價值;
(7)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也是決定一個人對社會貢獻大小的重要因素;
(8)要把德育,也就是把教育學生做人放在首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
(9)要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10)要從小在孩子的心理植下中華文化的根;
(11)要重視美育。美育可以促使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均衡發展,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12)重視學生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現在全校師生上下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情系學校、熱愛集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學生勤奮學習,努力探索,教師樂教善教,改革創新,奮發向上的新景象。
四、樹立品牌的作用
學校精神,可以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樹立學校良好的形象、提高學校的美譽度,打造學校品牌。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學校的興衰。實際上,學校精神塑造培育的過程,就是對教師從思想、文化、業務等方面培訓和提高的過程。因為,學校精神的形成是一項長期的、有計劃的、有針對性的過程,這就是說,在這一過程中,把學校精神貫穿于各項教育之中,寓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職業紀律教育于學校精神的教育之中。長期以來,我校堅持在廣大教師中積極實施“四大工程”,通過開展“師表工程”,重在樹立教師良好的道德形象;通過開展“青藍工程”,重在培養奮發有為、教有所成的骨干隊伍;通過開展“名師工程”,鼓勵教師業務上冒尖,為學校創名牌、樹品牌奠基;通過開展“凝聚力工程”,將人性化管理與制度化管理溶為一體,使“人本管理”落在實處?!八拇蠊こ獭钡膶嵤?,有利地促進了教師的政治素質、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的盡快提高。多年來我校的辦學成績也十分顯著,受到了上級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學校在當地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