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溝通是班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溝通的有效與否直接影響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成敗。只有確保溝通有效,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才能順暢,班級管理才會卓有成效。
沒有有效的溝通就沒有有效的管理。對班主任而言,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班主任要進行班級管理就必須了解班級現狀,有效的溝通可以讓班主任對整個班級的動態和學生的想法了如指掌;有效的溝通可以讓學生理解班主任,師生之間達成共識,保障管理有效實施。離開了與學生的有效溝通,班主任再好的想法、再有創意的管理決策都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可見,有效溝通有助于建立一個師生間信息交流的有效通道。事實證明,班級管理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往往是因為溝通差、缺少交流所致。因此,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應該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使得師生之間的了解更深入、更徹底,從而在班級管理中做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一、平等交流是有效溝通的保證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想實現有效溝通就必須做到平等交流。平等交流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性化交流模式,班主任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時,必須盡一切可能使學生與自己處于平等的氛圍中,促使交流順利進行,從而獲得班級管理中的“雙贏”:學生贏得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教師則贏得心平氣和、關系融洽的管理環境。
1.尊重學生,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交流。
尊重學生,可以促使學生樹立自信和自尊,敞開心扉,毫無顧忌地對班主任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并從中獲得相應的滿足感,尋找到自身的價值所在。師生間的談話交流也會因此而變得信任、溫馨。因此,尊重是溝通成功的基礎。要真正做到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班主任就不能以管理者自居,而要從這個位置上走下來,走進學生中間,傾聽學生的心聲,對學生中存在的不同看法、意見,應當進行理性的理解、分析,而不是居高臨下、氣勢逼人。交流中,班主任應該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相對處于主動地位,以此消除學生心中的不平等感,這樣才能達到更有效的溝通效果。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學生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個性也越來越鮮明,他們遇事想法多、自主意識強。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若不能與學生平等交流,則往往會造成沖突,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影響問題的及時解決。尊重是相互的,學生只有獲得班主任的尊重后,才能發自內心尊重班主任,這樣班主任才會有威信,才會擁有更強的號召力,班級也才會具有更強大的凝聚力。
2.愛護學生,用愛開啟學生與班主任交流的心扉。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和完善的階段,學習的壓力、成長的煩惱往往會使得他們產生各種各樣的迷惘、困惑,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引導和幫助。若班主任與學生談話交流時能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用真摯的情感溫暖學生的心靈,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班主任的愛護和關懷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有用愛開啟了學生的心扉,師生的心才會越來越貼近。當學生對班主任的陌生感消失,覺得班主任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時,便樂意將心里話向班主任訴說,班主任也才能比較全面地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而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在感化學生心靈的同時,自己也應該向學生敞開心扉,在試圖走進學生內心的同時,也要讓學生走進自己的內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可親可敬和班級管理工作的不易。一旦師生情感產生共鳴,有效溝通便會應運而生,班級管理也會簡單容易得多。
3.認同學生,平等善待班上的每一位學生。
任何一個學生都渴望獲得班集體的認可,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會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望遠鏡看學生的不足。這樣,才能發自內心認同學生,尊重學生的觀點、選擇和興趣。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能力必定有高有低,班主任不能期望每一個學生都能迅速準確地了解自己的想法、意圖,存在問題是難以避免的。因此,班主任需要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只有真正做到平等善待每一位學生,平等交流才能成為現實。班主任在重視學生學習的同時,還應該常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對一些所謂的“差生”、“問題生”,更要精選談話的內容,切不可總是將談話限定在學習上,一味說教,而應該放松心態,聊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談談學生擅長的事情,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保證交流順暢進行,溝通也就自然輕松、平等。
二、有效的溝通始于傾聽
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的角色,只有學會積極傾聽,及時透過學生的言語,感受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發現他們內心的疑惑和矛盾,了解他們的現狀和需求,以及他們對談話信息的反饋,才能促進雙方之間的溝通互動,最終師生達成一致,實現有效溝通。
1.傾聽是一種專注。
哈佛校長伊略特曾說:“最重要的是專注于你眼前說話的人,這是對于那人的最大貢獻。”每個班主任在傾聽學生講話時都要專注,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在談話中重視自己,而不是敷衍了事。專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班主任的尊重和關切,學生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訴班主任,班主任也才能真正掌握了解學生的所想所做,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同時,在專注中要學會警惕,時刻保持敏感,對學生聲音背后的某種思想和觀念的萌芽,以及隱藏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變化趨勢,都要及時發現,并能對這些思想觀念和變化趨勢作出恰當的評價和正確的引導。尤其是一些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思想或觀念,班主任更需要及時作出判斷并糾正。
2.傾聽是一種等待。
溝通中,班主任應該像母親對待兒女一樣,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講話,給學生說出想法的機會和時間,切不可急于求成,隨便打斷學生的談話;也不可輕易地對學生的觀點作出評價;更不能遇事不問青紅皂白,主觀臆斷。而應該耐心地聽學生把話說完,在傾聽中交流,才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最終實現有效溝通。尤其是對于學生內心的傷痛,班主任更要在交流中學會等待,將傾聽變成一種鼓勵,給學生以足夠的勇氣和時間吐露心聲,訴說痛苦。只有發現問題的根源,班主任才能準確地幫助學生解除困惑,走出陰影。傾聽還可以給學生留下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間,自我改正和完善的。
3.傾聽是一種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藝術的基礎在于教師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傾聽是一種感受學生內心世界的藝術。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應著力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不斷加強學習,接受學生監督,最終實現教學相長。例如,班主任在傾聽時需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邀學生坐下講話,而不是自己坐著,學生站著;眼睛注視學生,但需要注視的是鼻尖或額頭,而不是眼睛;身體略微向前傾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親和力;不時地點頭表示贊成學生或接著學生的話題發問,如“后來呢?”“你怎么看?”“你的意思是?”等;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的講話,但不隨便改變學生的話題……只有讓學生時刻感受到班主任在專注地聽自己講話,學生談話的興趣才會被激起,班主任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
三、有效溝通需要坦率真誠
人與人之間相處,坦率真誠的態度是彼此獲得好感的橋梁,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更是如此。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喜歡張揚個性、渴望體現自身價值,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方面都容易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班主任只有以誠懇的態度對待學生,才會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是可以信任的,從而喜歡與班主任談心,毫無保留地向班主任傾吐自己的全部真實情況。同樣,學生只有在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誠的基礎上,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班主任的忠告甚至批評。在學生與班主任的交流中,只有“感其誠”,才能“摹其行”,溝通才能卓有成效。另外,班主任坦率真誠地對待學生,還可以使學生在試圖隱藏自己內心、回避現實的時候,感到一種壓力,長而久之學生會因為這種內心的壓力選擇對班主任坦誠。因此,班主任應該持之以恒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坦率真誠。
四、多種方式確保溝通有效
信息時代,師生間的溝通早已不必局限于面對面的談心,班主任可以應時應地應人應事而異地選擇多種方式與學生交流,只要對各種溝通方式運用得當,班級管理工作就必定更有效。例如,現在的學生都有自己的QQ號,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級QQ群,邀請學生加入。一般學生在網絡上都比較放松、比較活躍,會講出許多現實學習生活中不愿意提及的事情,也會表達出許多平時不愿意表露的情感,班主任若能充分運用好這一溝通工具,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生的現狀和思想動態,將一些不良現象或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于萌芽狀態。班主任必須獲得學生的信任,不可過多地干預學生在群中的發言,應該還學生一個比較寬松的交流環境。
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讓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學生在周記中向老師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班主任則通過批閱周記給學生答疑解惑,需要班主任持之以恒地以真誠之心對待學生的周記,及時閱讀并認真地寫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這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班主任務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絕不能使周記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