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全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提到了一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教育部門是黨的執政基礎,而職業教育又是整個教育體系的 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全面提升廣大職教工作者的執行力,決定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影響著人才的培養質量,事關社會的發展需求。打造一流的教育品牌,需要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而要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就必須在學校管理的執行力上花功夫、下苦力。那么,如何提升學校管理的執行力呢?下面談筆者的幾點淺見。
一、前瞻性──提升執行力的前提
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努力辦好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是一篇大文章。”“各地各部門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會大有成效。”這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為提高民族素質,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能而作出的正確決策。“大文章”說明職業教育的光明前景,“狠狠抓”提出了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工作要求。
那么,作為職業學校在政府宏觀調控和經濟有序發展的形勢面前,如何做好職業教育這篇大文章呢?筆者以為應當牢記自己的辦學使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轉變教育思想,確立嶄新的教育價值觀、人才質量觀、主體發展觀、終身教育觀、個性教育觀等現代理念,培養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的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
然而,回顧和總結我們的職教工作,總覺得離既定目標尚有不少差距,突出的問題是對新時期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教學改革、質量效益等尚不能擺到突出的位置,缺乏產生迅速自我更新的更大更快發展的內在要求,對市場需求變化反應不夠靈敏,對學生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生產實際結合不夠緊密,對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夠,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職業技能的訓練上比較薄弱,所有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職業教育的進一步健康協調發展,而這些問題產生的癥結除了來自于職校外部的眾多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職業學校缺乏管理的執行力。尤其缺乏前瞻性。比如,在我們高郵湖西,服裝業、電纜業、燈具制造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而且發展的態勢將會迅速加快。僅就一個擁有兩萬三千多人口的菱塘回族鄉,就有50多家這樣的企業,從業人員近五千人,工業年產值近十五億。目前,在我們高郵三所省重點職中,卻沒有一所學校開設與此相關的專業。而這些企業把培訓工作要拓展到外省市相關職業學校,或者從外省市招聘技術熟練的工人。
由此,筆者提出三個假如:假如我們的職教內部能從當地的產業發展出發,興辦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配套的專業,不僅能解決學校的生存發展問題,而且能為企業的發展、員工的輪回培訓和產品科技附加值的提升作出貢獻,使學校在辦學過程中贏得企業的支持,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假如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能從長遠利益出發,為所屬學校開設專業把好脈、定好位,那么我們的基層學校就能理直氣壯、信心百倍地去興辦自己的事業;假如,我們的地方政府能真正把經濟建設與職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為職業學校多多地排憂解難,那么,我們的職業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又何嘗顯得這樣的舉步維艱呢?也許有的同志會說,政府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他們的決策與行為不與學校管理相關,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了。即使排除來自于影響學校發展的種種外部因素,那么,你學校本身是不是有主動對接意識?是不是有超前發展意識?是不是有甘冒風險意識?所以,學校的決策者應高瞻遠矚地看問題,教職工也因當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問題,這樣,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我們的事業就會欣欣向榮。
二、全局性──提升執行力的關鍵
職業教育具有多種功能,因此它收到的辦學效益也是多元化的。主要表現為:一是人才效益的現代化。它通過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以及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教育設備的現代化去培養適應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多層次、多結構、多行業的適用型人才。二是經濟效益的自主化。職業教育是整個經濟建設中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手段,相對于普通教育來說,有它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職業教育可以通過產教結合、校企聯辦以及多種有償服務形式,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創造最佳經濟效益。三是社會效益的立體化。它在適應推動兩個文明建設中(諸如移風易俗,基層政權建設,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民主與法制、人口、生態、環境保護等宣傳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四是環境效益的整合化。職業學校通過文明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 ,完美健全的人格,而學生又能以良好的形象來影響社會。所以,在學校管理中,應把握工作全局,明確工作目標,著力梳理和解決工作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這是提升執行力的關鍵。在這里,筆者著著重強調三點:
一是生成教職工的精神風貌。學校各項工作錯綜復雜,千頭萬緒,人員分工往往依據各自能力、學歷、經驗等而定。為此,下好全局一盤棋,每個棋子都重要。而每個棋子都必須依據一定的游戲規則來運行,使之具有很好的執行力。否則,你敲你的鑼,我打我的鼓,你搓你的繩,我放我的正,是絕對不行的。而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必須用先進的思想武裝人,用正確的理論指導人,用全局觀點引導人,使人人都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從事職教富民的偉大工程。
二是提高教職工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是全面執行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自動自發、注重細節;為人誠信、敢于負責;善于思辯、應變力強;樂于學習、具有創意;工作投入、富有韌性;求勝欲強、不怕挫折。而在以上各方面,自動自發、注重細節和為人誠信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了適應教育需求的綜合素質,如果每一個學校都擁有了具備綜合素質的教師隊伍,那么,我們的事業就會無往而不勝。
三是弘揚教職工的團隊精神。精成團結、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對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對事業的最終成功而言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團隊精神不僅存在于教職工之中,團隊精神更應來自于管理者自身。因為,每一個管理者都是通過組建一個團隊來實現自己的偉大目標的,管理者的執行力決不僅僅是管理者個人的勇往直前,身先士卒,孤軍深入,敢打敢拼,而是要帶領下屬攻關克堅,奮勇爭先,共同努力,實現目標。而每個人的執行力也只有在管理者精心的決策下,正確的指引下,模范的帶動下,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否則會產生反作用力。那么,團隊精神又具體包含些什么呢?一是同心同德。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賞,不拆臺、不內訌;管理者與下屬同呼吸、共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二是互幫互助。在為既定目標努力拼搏的同時,組織中的每個成員為了事業既主動地幫助他人,同時也坦誠地接受他人的熱情幫助。三是樂于奉獻。每個成員都為事業的發展,為心中的理想付出自己辛勤的、額外的、不計報酬的勞動。四是自豪感強。每個成員都因在這個團隊而自豪,每個成員都因為這個團隊做出犧牲、作出奉獻而自豪,每個成員都因分享到這個團隊集體榮譽的快樂而自豪。這三個自豪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戰無不勝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
所以,提升學校管理中的執行力,必須要有大局意識、全局意識。應做到全面、全程、全員、全力育人,努力把職教所肩負的使命化解到每一個人身上,每一件事情上,每一次活動上,每一次談話上,每一個細節上。
三、創新性──提升執行力的動力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的核心,是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任務,是實現建設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國家需要創新,企業需要創新,學校管理也更需要創新。因為,學校管理工作,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在技術和藝術上創新,就會使教育教學工作如虎添翼。尤其在職業學校,由于生源素質差,加之職校聲譽在社會上每況愈下,要重樹職校形象,要提升職教質量,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大力提升學校管理的執行力。就我們農村職中而言,在未來的事業發展中,在提升管理執行力的創新上,筆者認為,最實在、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有如下幾個方面:
1、要切實瞄準地方經濟發展走向。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朝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江蘇教育的發展要超前于經濟建設的 發展,努力使現代化建設者們是接受現代化教育培養的人。所以,我們的職教應注重開發地方經濟資源,配合政府決策行為,有效地設置專業。要做到以市場是否需求為衡量的目標,以畢業生是否受社會歡迎為檢驗的導向,以學校的專業實力是否可行為開設的依據,并以骨干專業為抓手,以潛能專業為依托,在農、工、貿的結合上尋找亮點,在強、特、優的發展上做足文章。
2、要不斷加強和完善學制建設。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求,家庭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農村職業學校可實行“專、職、成、綜一體,長、短、聯、委結合”的辦學體制,使學校教育與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勞動力的流向相一致。要真正做到:把學歷班辦好,把培訓班辦全,把就業班辦活,把高補班辦實。讓每個愿意接受教育的學生,讓每個接受培訓的學員都享受到所需要的教育,享受到成功的教育,享受到實惠的教育。
3、要吸納各方力量參與學校管理。一是贏得地方政府的主動參與,以使經費投入、出口與入口、生存與發展等重大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二是贏得企業的積極參與,讓企業把學校的專業設置、人才規格、畢業生錄用等同自己的生產經營、新品開發等緊密聯系起來,求得企業對學校人力提供和智力支撐的補償與回報。三是贏得社會的熱情參與,吸納社會閑散資金,用于學校的基礎投入;吸納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特別是對食堂經營與學生宿舍的監督與管理。
四、人本化──提升執行力的保證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念。在科學發展觀中強調發揮人的主觀作用。在我們學校,教師是學校管理的主體,是形成管理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在學校管理上必須科學運作,以人為本,不斷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提高學校管理績效,提升學校管理執行力的根本保證。
以人為本,科學運作,建立相對完善,相對合理的管理機制是前提。而學校管理機制的重要內容是工作作風建設和紀律制度建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相關校紀校規的制定后,就必須嚴格執行,真正發揮它的約束力、權威性。但是,學校又畢竟不是工廠企業,工廠企業往往是以時間為單位計算定額和生成效益的,教師的工作如果僅僅以時間的長短等相要求,那將顯得極其簡單和不切實際。所以,在強化學校管理制度,使之逐步形成內驅力、約束力的同時,還必須考慮知識分子群體的特點和工作環境,輔之以在不犧牲紀律制度為前提的條件下的“人情制度”。因此,把鐵的紀律制度和活的“人情制度”進行卓有成效的組合,使學校工作在人性化的管理中逐步開展,不斷推進,提升績效,就相當于電腦硬件和電腦軟件的組合,只有這樣電腦才能工作。如果只有硬件而軟件不齊,電腦就不能很好地運轉。在筆者看來,提升學校管理執行力上,人本化應集中體現在:
(一)利用科學管理目標,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一是目標制定的要明確具體,要增強教師行為的動機誘因和強度,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目標制定的要切實可行。它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長短結合,科學適度,便于實現,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信心百倍地自覺工作,不斷追求。
(二)抓住教師需求特點,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教師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也是最根本,最樸實的。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1)抓住教師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激發他們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事業心;(2)抓住教師具有較強的心理需求,激發他們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自尊心;(3)抓住教師追求新知、與時俱進的需求,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矢志成家的上進心;(4)抓住教師具有民主思想的需求,激發他們真正去做學校主人,做事業主人的責任心。
(三)積極提供優質服務,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教育事業是 神圣的,教師工作是辛勤的。陶行之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師德典范。當前,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為了自己鐘愛的事業,立志樂道,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甘作人梯。他們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此,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應從事業出發,抓住教師具有低層次的物質需求特點,設身處地地為教師全面著想,積極主動地為教師提供優質服務,不斷豐富與充實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文體活動,不斷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蘊藏在心靈深處的巨大能量充分釋放出來。
如何提升學校管理的執行力
時間:201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