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承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不平衡性和獨特性,在班級管理中要處理好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共同性與個別性的關系,不要用統一模式塑造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把個別化教育與整體教育有機地協調起來,使學生個性得到良性發展。
一、開展班級管理工作要有目標
目標是班集體成員的共同期望和追求,是班集體工作的出發點、評價標尺和班集體前進的動力,也是社會期望的綜合反映和國家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的具體化。這就要求我們做到如下幾點。1.根據每學年、每學期的特點提出階段性的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
2.目標要具有層次梯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經過班集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達到一個目標后再制定高層次的目標。
3.制定最佳難度和高度的目標,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奮力跳躍,從而既摘到了桃子,也增長了才干,培養了摘取桃子的能力。靈芝長在懸崖上,鼓勵同學們通過攀援、使用梯子等各種有效的辦法,采到靈芝,這樣不僅得到靈芝,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團結協作、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是目標太低或太高,都不現實。試想:如果桂花只在月球上,那就只能望花興嘆、憧憬吳剛捧出桂花酒的夢幻美景,誰還考慮去折桂花;如果桃子滿地,俯拾即是,也會索然無味。
4.班級管理要有集體目標和個人目標。集體目標體現了國家、社會對年輕一代的要求,個體目標反映了每個學生不同的需要、興趣和成才目標。班主任要把集體目標和個體目標協調起來,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集體目標,同時引導學生制定、調節和修正個人目標,并為學生創造達到個人目標的機會和條件,發揚個體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素質全面,個性健康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
二、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具備“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意識,進行宏觀管理
現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獨立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創新性,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終要相信學生能夠自主管理。1.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民主選舉出熱愛班級管理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班委會成員,鼓勵班干部帶動學生自主參與班級管理,使他們成為班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2.讓學生放手大膽地管理,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班主任要不斷地實引導、示范,讓學生從機械模仿到自主創新,促進學生對班級管理觀念的改變更新,同時培養每個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管理能力。做到:放中有防,疏中有禁,導中有堵。
3.形成學生自主管理機制。班級管理制度改變后,班主任對班集體的管理主要實施宏觀管理,通過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制度,保障學生參與管理的權力,讓班干部和全體學生進入到班級工作的決策和管理過程中,不論是制定計劃、執行決議,還是檢查監督、總結評比,都讓學生參與。
4.及時采納學生的正確意見,不斷創新管理思路,完善管理方案和措施,提高管理效率;接受學生監督,有錯就改,不搞一言堂,切忌家長作風。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使班主任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個別交流、談心,以便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而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對于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創造性品質、獨立性意識和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發展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現代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學校教育也就要圍繞這一社會需求而展開,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就不能僅從學習成績出發,而是要善待學生的個性,從不同的角度充分挖掘、利用學生的創造力和閃光點,形成競爭、激勵機制,讓學生在競爭和合作中展示自己的個人素質和能力。1.在實踐活動中,奠定個性發展的基礎。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各項有意義的活動,適當地外出參觀,參加各種比賽活動,熟悉國情、了解社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參與,使之對其生存的環境有一個全面、具體、鮮明的認識,為將來適應社會、造福社會奠定基礎。
2.在豐富的課堂活動中,促進個性有特色的發展。因為活動課的參與性,將促進學生交往,增強交流;活動課的群體效應,將促進學生合作,增強班級凝聚力;活動課的多樣性,將有利于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變得更為自信;活動課的競爭性,將增加學生面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活動課的靈活性,將有利于教師設計心理輔導活動,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展示了學生特長,也暴露出學生存在的問題,方便了班主任的及時引導和解決,從而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3.在良好文化氛圍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孟母三遷”使孟子成為一代人杰,這說明環境、氛圍對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就需要我們營造不同的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氛圍。比如:校園內到處都懸掛名人畫像、偉人語錄、科學家的故事、學生作品等,時刻啟迪學生積極向上的心境,陶冶學生個性發展的情操。
4.客觀公正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個性發展。傳統的評價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這種評價中學生的地位類似于“被告”,老師的身份好像“判官”,學生處在被動位置,同時評價標準片面化,表現為:只重知識,輕能力;只重理論,輕實踐;只重分數,輕應用;只重智力,輕情感;只重結果,輕過程;只重得“魚”,不重得“漁”。使學生的智能發展和個性發展都受到極大影響。
現代教育要求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新的評價理念:①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性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②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③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層次化。④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引導學生不斷反思、總結、提高,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結合的三維評價理念。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分享成功的樂趣,檢查、糾正存在的不足,取長補短,從而優化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