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什么時候讀jiào,一個人從醒到迷叫jiào,從迷到醒是jué。傳統教育就是讓每一個人jiào,現代教育要讓每一個人jué。
“覺”字是怎么寫的?上面是一個“學”,下面是一個“見”,見是什么?你知道圣陶學校的學生通過學看見了什么嗎?看見了他自己未來50年之后的人生。圣陶讓每一個孩子最終看見了誰?看見了自己。那么,大家來到圣陶學校,又見了什么?有的人見到的是圣陶學校怎么只有學習,怎么沒有吹拉彈唱?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讓池塘里生長出魚來。梭羅在《種子的信仰》里寫道: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會有水鳥,兩棲動物以及各種魚類還有常見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了池塘,大自然就會開始往里面填東西。所以,我們把明白教育真相的校長叫“明校長”,把明白的教師叫“明師”,今天的中國需要的是這樣的“明師”。所以,圣陶學校不是名校而是“明校”,圣陶才是一個明白人的學校,圣陶在培養明白人。
大家知道,改變一所學校要從哪里開始著手?來圣陶學校學王天民有什么用?什么決定杯子里水的形狀?是杯子。許多學校課改搞不好,缺的就是像王天民這樣的人。
圣陶學校有內在的成長模式,其內在的精神成長模式是“夢想+行動=神奇”,它的所有神奇都來自于夢想和行動。在圣陶學校什么叫夢想?圣陶學校就是解決了兩句話的問題,第一句話是什么?圣陶學校人人知道為什么活著,這就叫夢想。圣陶學校的行動又詮釋了第二句話,知道如何活。
圣陶學校的核心是兩個字“興趣”。一流教師教狀態,為什么一流教師教狀態?接下來這句話是對王天民的解讀,大家知道嗎?一個76歲的老人說,“我從來不累,從來不苦”,為什么?因為他在干最愿意干的事,干自己有興趣的事,能叫苦嗎?需要給王天民減負嗎?
圣陶的孩子怎么樣?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他們的自信。圣陶的孩子對自己的生命都有一種高價值感。
這是怎樣形成的?第一,圣陶是一個看不見的池塘。為什么外地轉來的厭學學生在圣陶學校3天就開始主動學習了?環境、生態、文化、機制,圣陶學校有一個看不見的池塘,用王天民的話說,這個池塘就叫桃花源,就叫大同世界,就叫極樂世界。
第二,圣陶學校的評價非常有意思。需要獎勵的時候,就讓你多上一節課。要獎勵一個人有無數可能,第一個是發錢,第二個是發獎牌。為什么圣陶學校是這樣的呢?我覺得這才是價值觀的導向和引領。
第三,讓每一個人獲得這種成就感,讓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了不起。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東西,在圣陶學校才形成了一個奇觀,這就是學習即信仰。在圣陶,學習是師生共同的生命方式,也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呈現。由于集體的認同,學習變成了最高尚的一件事,學習也就成為一種生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