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得到了飛速發展。據最近CNNIC發布的第20次《互聯網報告》統計,我國網民人數2007年已高達1.62億人,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在這1.62億網民中,絕大多數是青少年。網絡對于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社會認知等各個方面的影響日趨加大。因而,認真探索網絡對青少年的沖擊作用,對網絡的負面作用進行研究,探討各種預防措施,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實施,才能完善德育教育,使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扎根于廣大青少年的思想中,使培養合格人才的教育使命得以有效保證。
互聯網對青少年思想的影響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主觀方面,青少年正處于成長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愿意通過自己對社會的主觀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由于他們接觸社會的面比較窄,因而會錯誤地把網絡上感知到的事物當作社會的真實反映,將網絡上的虛擬社會誤以為是真實社會,由此形成錯誤的思想認知和判斷。客觀上,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高效性,使得全球范圍內信息可以相互交流與溝通。在互聯網上,色情、暴力、反主流文化、反主流道德體系的信息大量存在。不同國家、不同階層的人,通過網頁、博客、播客等方式,提供了大量信息。由于青少年對互聯網信息源沒有正確的認知,對互聯網的趨利性也不易察覺,這勢必會沖擊學校德育教育。
如何預防互聯網對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沖擊,是擺在教育部門和家庭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學校責任——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增加網絡信息識別內容,對學生進行預防教育
目前我國各級學校都開設信息技術課。這一課程的開設,大大加速了學生對基本信息技術的掌握,使信息技術在我國迅速普及,提升了全社會信息化速度和人們的工作效率。但是,現有的信息技術教材主要以信息技術本身為主,對于信息技術的主要應用載體——互聯網的負面作用并沒有關注。教學的結果,往往是教會了學生運用網絡技術,也“教會”學生獲取不良信息。
老師要通過信息技術課,使青少年能正確認識網絡信息,有能力區別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有能力區別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正確認識社會陽光面和陰暗面的客觀存在,有能力抵御暴力、色情信息,對網絡有一個正確認識,從而不迷戀網絡。
二、家庭責任——正視問題,注重引導
由于大多數家長并不熟悉網絡,他們一般都對電腦與網絡的關系沒有正確的認識,對子女接觸網絡存在兩種極端的態度:放任或杜絕。事實上,從青少年成長的角度分析,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放任的危害。大部分家長認為,電腦是現代化的標志,熟練掌握和使用電腦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因而鼓勵子女多接觸電腦。他們不清楚電腦作為工具和工具應用是兩個不同概念,對運用電腦上網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一些家長甚至主動給子女購買大量以軟件為名、游戲為實的電腦刊物,結果造成子女沉溺于網絡,染上網癮,受到大量不良信息的毒害。
杜絕的危害。一部分家長自身接觸過網絡,對網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而對子女接觸網絡膽戰心驚,對子女上網嚴防死守,堅決予以杜絕。信息技術和其他科學一樣,也存在著基礎研究和實踐應用兩個發展方向。對大多數人而言,信息技術的實踐應用是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為。我國的職稱評定和資格證考試都對信息技術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充分說明了信息技術對個人能力的提升作用。而實踐應用的重要學習手段就是不斷使用,這樣才能熟練掌握和創新。
使用電腦上網查資料、收發郵件、制作網頁等都是非常有趣的學習過程,也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手段,我們不能放棄這種有效的學習手段。如果一味杜絕上網實踐,就杜絕了學習信息技術的有效學習方式,這是因噎廢食的態度。
因而,家長有必要對網絡進行正確的認識,對子女進行必要的引導。告訴他們信息的好壞、信息的真偽。使子女明辨是非,有所警覺。在警覺和正確的心態下接觸網絡,就可以避免不良后果的產生。
互聯網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沖擊及應對策略
時間:201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