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聽說讀寫”聚合校長“幸福賬單”
時間:2016/4/11
“在學校管理中,物質刺激不是管理的靈丹妙藥,制度約束也只能管理教師的行動而非思想,唯有文化引領教師尋求自我實現,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才是上策。”這是杰出校長的管理法則。故校長苦練“聽說讀寫”內功提升文化內涵更是為“領之以行,導之以言”的幸福賬單埋單的一劑良方。
聽的能力
一位具有“磁性”的校長總是具有民主的工作作風,善于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集結人們的能力和意愿,能動地實現學校目標。主要表現在樂于聽取教職工標新立異的見解、學生獨特的建議、家長獨到的諫言,其中可能是困難之音和逆耳之音,也可能是諂媚之音和諷刺之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領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且將“直言、坦言、真言”檢索成“警言”作為重要決策依據,才能形成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抓好工作的路子。在聽其言中可根據學校實際加以篩選、取舍,并入圍“治校庫”和“金點子信箱”,使之成為一套寶貴而成熟的管理“尚方寶劍”。我想說的是,校長“聽”的能力僅靠耳朵是遠遠不夠的,要學會用眼睛去洞察、去甄別,用大腦去過濾、去拿捏。校長除開學會“聽話”外,更多的時間還要“沉下去”聽課。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是關鍵。對課堂教學實施有效的監控和管理,歷來是校長工作的重點。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對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校長深入課堂,貼近師生,參與實踐,由過去居高臨下的“指揮者”換位為腳踏實地的“服務者”。在不斷地換位中,也才能有效杜絕“雜課”、“假課”、“花課”等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亂象。
說的能力
常言道:“三分內才,七分說才。”這里的說并非要夸夸其談,而是要說實話、說行話。形式上可以選擇最佳時機去說、利用地點遷移去說、組織相關人員去說、根據具體事例去說等;方式上可以集中說、個別說。說是既體現自身魄力,又能通過調查研究,因勢利導,恰到好處調動和發揮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在發現和運籌重大問題時,說的基本要求是工于謀略、長于預見、精于創新、敢于拍板。不過,校長的說話能力和境界并不是天生而成的,使用的“激勵、說服、表揚、批評、宣傳、教誨……”若真能扣緊師生以及家長的脈搏,需要校長自身不斷地“常修說功”,無論是集會語言、評課語言、匯報語言、交談語言、生活語言,即使是崇敬中的“溢美”“欣賞”或者是教誨中的“挑刺”“點將”均要得體、得法、得當、得心,真正實現前進中的“共贏”。
讀的能力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互聯網+”時代,教育改革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對于校長的依法治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長為了不斷創新辦學思想,更需要勤讀教育理論,堅持不懈地為自身“充電”和“造血”,廣汲營養,廣開“出路”。由于受條件的制約,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校長,不可能經常到外參觀考察,那就必須養成閱讀教育理論的好習慣,逐步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理論素養。在深入第一線時,才能識別什么是好的教學,什么是好的科研。當然,僅讀教育理論也顯得太單一,不妨閱讀面要廣一些:讀時事,提高政治鑒別力;讀故事,從繁忙中解脫;讀雜文,正確面對陰暗面;讀警示語,立“正身鏡”……不過,校長自身在博覽群書的同時,還要折射到學校整個團隊。如在2015年秋季寒假伊始,恩施市硒都民族小學校長為該校科室主任和全體老師分別贈送了《忠告中層》和《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一書,要求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迷戀書香、過詩意生活。還如清華附小著名校長竇桂梅建議全校教師都讀一讀星巴克董事長、CEO霍華德·舒爾茨的著作《將心注入》,以及黃海鷹的《海底撈你學不會》等;讓全體教師深刻理解并親身感悟“教育就是服務”的道理。這無疑是學校從“領讀”到“眾讀”到“美讀”的良舉。
寫的能力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古往今來,真正“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人恐怕只是一種傳說而已。作為校長可多用筆桿子說話,少“請秘書”代勞,勤于筆耕,善于提煉自己的管理經驗,樂于發表自己的主張,敢于向世俗挑戰,勇于推陳出新,歡于將自己的所聽所學所思所悟行于筆端。將平日的所聽歸納理解、將日常的所看領悟感受、將閑暇的所學反思整理,將業余的所悟陳于案、化于心……同時,還可將自己的作品“推向”山外,哪怕是“寫稿子、投稿子、斃稿子”常態式輪回,也要一鼓作氣,若一旦被編輯“選中”,既是自己一種享受,也能供大家一起交流。另外,校長若能將讀書不忘“爛筆頭”作為一種行為自覺去認真持續地“打理”的話,這種幸福的味兒、勁兒是動筆之人所獨有的。在思索與動筆間,與古圣先賢對話,領悟思想之“味”、之“神”、“之境”,在聚合校長自己“幸福賬單”的同時,又能在“知識與管理的超市”中實現師生“生命的狂歡”。著名諾貝爾文學家海塞說:“沒有什么比沉浸在創作的歡樂與激情中揮筆疾書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是的,創造作品是心靈的洗禮和智慧的添加,校長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