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則通:學校中坦誠關系的前提性意義
相互信任了,就萬事可通了。
所謂“信”,并不是盲目地相信某一個人的觀點永遠是正確的,并不是“迷信”某一個人不會犯小小的差錯,而是對人本質的信任,對人的主流的信任,對團隊整體力量的信任。
學校內部關系也是一種社會關系,與所有的社會關系一樣,“信”,是前提。
如果信任不存,一切都不會存在;如果信任存了,一切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溝通的。
人際關系建立在信的基礎上,學校文化建設在信的基礎上,教學研究也是建立在信的基礎。
如果相信了聽評課的善意,如果理解了聽評課的價值,我們就會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我們就不會害怕批評,我們就不會拒絕建議。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呼喚在學校中建立這樣的一種文化,彼此可以為伙伴們的教室與課堂提供建議。
關于“汾小課堂”,值得我們討論的東西太多了,我很慚愧,還沒有把課堂作為最重要的事情來研究——在學校中,所有的比較重要的事情被會被稱為“一把手工程”。
5月份,我希望能認真地抓緊走進老師們的課堂,我不是某學科的專家,我渴望探索我們的汾小課堂可以共同追求的特質——當然,每一位老師完全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把這些特質“活出來”,在自己的課堂里。
而關于課堂的建議,也是建立在“信”的前提下的。
“信”是學校文化的基礎,“信則通”,這是學校各種關系的前提性意義。
我信,我們已經有了良好基礎的“信”會在越來越多的共同事業中越來越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