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校長的第一使命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時間:2016/4/6

要想使學生得到好的發展,首先要使教師有好的發展,校長不可能面對每位學生,每天直接面對學生的是教師,校長直接面對的也是教師。所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校長的第一使命。為了使這個問題容易達成共識,有必要先明確一下怎么理解第一使命

校長的第一使命是什么?

就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次小型采訪調查,調查對象有校長、家長,有教師、局長,也有海外留學生。答案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有的說校長的第一使命是明確辦學方向;

有的說是制定學校發展規劃;

有的說是建章立制,建立良好的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

有的說是爭取資源;

有的說是領導課程改革,提高課程領導力;

有的說校長的使命在于策劃:激發熱情,形成思想,明確任務,操作到位,等等。

在意見并不聚焦的情況下討論這個問題就難免很強的主觀性了。為了使這個問題容易達成共識,有必要先明確一下怎么理解第一使命。我的定義是:

第一是最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做不好,教育質量就上不去,人才培養的功能就會受到很大削弱,學校的地位也會受到影響;

第二是最基礎的工作,是學校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學校的其他工作都是在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它,學校就辦不好;

第三是最持久的工作,不是一朝完成、永久受益的,需要不斷去維護,不斷去努力,不斷去創新。

用這樣的標準去衡量,在我看來,校長的第一使命只能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校長的工作沒有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更重要、更基礎、更持久的了。

前不久與于漪老師交談,沒想到她和我的想法驚人相似,她說,校長的使命發展教師第一,發展學生第二。

這里的第一、第二顯然不是說重要性第一、第二,而是說,只有教師發展的工作做好了,學生的發展才能得到實現。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

人們經常說,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教師是質量的關鍵,這里的教師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昨天合格的教師不等于今天仍然合格,今天合格的教師不等于明天仍然合格,教師只有與時俱進才能保持思想觀念、能力水平的領先。

這又讓我想起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曾經寫的一本書:《學生第二》,因為這個書名還產生過一些議論,其實學校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的道理李校長自然是十分清楚的,看了書的內容就明白,他說的是,要想使學生得到好的發展,首先要使教師有好的發展,校長不可能面對每位學生,每天直接面對學生的是教師,校長直接面對的也是教師。所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校長的第一使命。

這個道理很簡單吧,校長都明白吧?不見得,全社會對此多數情況下是模糊的,前面的小調查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所以校長需要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把做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堅持不懈。

一、激發教師的熱情和對教學的敬畏之心

有一位醫學院的院長在談到醫德的時候說:面對醫生,病人毫不猶豫地脫得赤身裸體,無怨無悔地吃下難以下咽的苦藥,甚至心甘情愿地摘除體內的某個器官,那是一個人只有面對上帝的時候才會做的啊!病人把生命都托付給你了,你怎么能不肅然起敬、一絲不茍呢?

病人把生理上的生命交給了醫生,家長則把學生精神上的生命交給了教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影響貫穿一生。如果要列舉5位對自己成長過程中產生終身影響的人,相信其中一定至少有一位是教師。教師的每一個言行,每一堂課,就像雕刻大師的一鑿、一鏟,塑造出學生的未來形象。當教師退休、進入末年的時候,每年都會有一批批取得了成就、作出了貢獻的學生前來看望,這是任何一個行業都無法比擬的幸福。

人工制造的任何產品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陳舊、過時、廢棄,而教師的工作成就卻歷久彌新,唯有教師的作品——學生,會薪火相傳、青春永駐。面對這樣的榮譽和責任,教師有什么理由不懷著神圣的、敬畏的心情,面對每天懷著新的期待的學生,面對每天伴隨著新的變化的課堂呢?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教師也實現了與學生的共同成長,體驗到了共同的幸福。

從事教師職業的原因有多種,走進講堂的機緣也不一樣,并不是每位教師都是懷著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走進學校的。而一個不熱愛孩子的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是他本人的不幸,更是學生的災難。而當他正真理解了教師工作的意義和神圣的使命的時候,他一定會爆發出對教育工作的熱情來。校長,應該是這種熱情爆發的導火線、推進器和加油站。

二、幫助教師制訂專業發展規劃

剛進學校的教師會被新的生活所吸引、所感染,充滿好奇和激動,但是也充滿了疑慮和期待;有了一段教齡以后,對教育教學的工作已經基本熟悉,獲得了基本的認可,可是在各種矛盾和議論之中,對到底怎樣才是一名好教師仍然會問題重重;而老教師一切已經非常嫻熟,但周而復始的工作又會慢慢滋生職業倦怠。

校長的重要任務就是幫助不同的教師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以便有的放矢采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措施。

人們經常引用外國的兩位教育學者福勒和布朗關于教師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問題的理論,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等三個階段。這種劃分雖然籠統粗糙,但比較真實地反應了教師發展的一般趨勢。

第一個階段是關注生存階段,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最擔心的問題是:“學生喜歡我嗎?”“同事們如何看我?”“領導是否覺得我干得不錯?”等等。

第二個階段是關注情境階段,教師感到自己完全能夠生存時,便把關注的焦點投向了提高學生的成績即進入了關注情境階段。在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

第三個階段是關注學生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征是,備課、課中、課后反思時都能隨時考慮到學生的成長需要,把能否自覺關注學生作為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針對不同階段的教師,發展的任務和重點不同。對新教師校長需要對他們的專業發展提供切實具體的指導;對第二階段的教師要注重先進教育理念的引導,確立新的發展目標;對于老教師重點則是鼓勵他們創新課程設計,創新教學模式,形成個人風格。有人把這個過程歸納為培訓、培養、培育,不同階段的目標是規范、模范和示范。

三、建立學習型組織,形成終身學習文化

教師這個職業有個天然的悖論:一方面他傳授的是科學常識、基本規律、基礎知識,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和修改;另一方面,他又承擔著激發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的責任,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不被固有的知識所束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嫻熟地游刃于接受與懷疑、嘗試與創新之間。

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就是鼓勵和幫助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我,不斷開闊視野,對所教知識與所有知識的關系有更正確和全面的理解,對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把知識傳授寓于問題解決之中,把技能訓練寓于思維方法養成之中,既能準確無誤地運用知識,又能大膽懷疑、勇于創新。

教師的知識總是基于某一學科的,要在思維方法上不斷變革,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知識觀。按照傳統的觀念,知識是確定的事實,是不變的真理,基于這樣的知識觀,人們對知識就會盲從,不會想到去懷疑它、挑戰它。而現代知識觀卻告訴我們,所有知識都是不斷被發展、被“證偽”的,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和認識工具的革新,知識也不斷被創新。

即使像數學這種人們主觀構建的知識體系,也同樣如此。比如說1+1=2這樣的似乎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在10進位制的范疇里才是成立的,到了2進位或其他進位制的范疇里就根本不適用了。把知識固化了,就意味著精神的窒息。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本質上是精神的發展,觀念的更新,而學科知識的增長是支撐新觀念的基礎。沒有學科知識增長的基礎,精神、觀念就會變成空中樓閣,凌虛蹈空。所以校長的重要使命是有計劃、有系統地促進教師知識的增長。

首先是拓展知識。新的信息、新的知識每天都在涌現,新的技術、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每天都在誕生,如果我們就滿足于以前學過的知識(還不要說以前學的知識也一天天在減少,因為記憶總是要遺忘的),不吸收新的知識,很快就會落伍。

其次是深化知識。如果說拓展知識是橫向的增加,深化知識則是縱向的增加。同樣的知識在不同層次的表現形式和抽象程度不同,人對它的領悟程度也就不同。縱向的增加意味著對知識的來龍去脈、對知識前后聯系的理解和對知識發展未來的把握。對知識的掌握越有深度,對知識鏈條上特定環節知識的理解無疑就更到位。

第三是更新知識。知識不僅在增加,而且在“減少”,知識在新增的同時有些知識則在被淘汰、被“證偽”、被更新了。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持知識的“新鮮度”,不至于被過時的知識所蒙蔽。

第四是綜合知識。人類知識的增長有兩種相互補充的傾向——分化和綜合。在20世紀之前知識的增長傾向主要是分化,所以學習的科目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而20世紀以后,特別是近50年來,知識的增長越來越通過綜合,通過知識的交叉、重疊和融合來實現,知識的綜合不僅發生在文科、理科、工科等的內部,而且發生在文、理、工、商、農、醫等學科之間。

知識的綜合,通過綜合知識解決問題,是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校長的使命就是要鼓勵教師和采取必要措施幫助教師通過終身學習不斷“同化”和“異化”——吸收新的知識、更新舊的知識,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教師是一個群體,教師的專業發展絕不能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來實現,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建立學習型組織(現在的許多學習進修看上去是集體活動,是很多人在一起的學習,其實只是坐在一個空間里的個體,并沒有發揮集體的作用)。學習型組織是一個具有共同愿景,有效獲取、傳遞和創新知識的組織,是一個善于修正自身的行為以適應新的知識挑戰的工作坊。學習型組織的最大特征是富有熱情,樂于分享,善于反思。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需要是人的生活動力,不同的生存狀態其需要的重點不同。人的需要可以分為5個層次: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層次越高,功利成分越低,精神成分越高。學習型組織就是調動人的高級需要,加強交往,互相分享思想和智慧,彰顯個性和特色,提高個人尊嚴和社會價值的有效載體,是去行政色彩的、放飛自由精神的活動天地。校長要善于調動這種熱情和需要,使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教師的精神家園。

四、反對標準化,鼓勵教師富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俗話說,教有法而無定法,盡信書不如無書。簡明而深刻。

第一,教學內容是人類的精神產品,是充滿了內在張力的,科學真理、人文情懷、歷史真相、倫理主張,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解釋,大綱、教材、答案,都只能是參考、是樣例,不可能是唯一;

第二,教師是具有風格的個人,他(她)的文化背景、成長經歷、知識結構、個性特征各各不同,教學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自然是各各不同,如果把教師的行為都規范成一種模式,那就成為機器人教學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如果不能因材施教,采取填鴨式,那就成為目中無人的知識灌輸而非教育了。千百年來,教師和教育學家們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總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和辦法,形成了很多規范和步驟,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有價值的經驗,非常值得繼承和發揚。但是如果生吞活剝、照抄照搬這些經驗和做法,那就“盡信書不如無書”了,否則會誤人不淺。

教師的專業發展要規范化,但要反對標準化;要基礎扎實,但要鼓勵個性;要繼承傳統,但要勇于創新。這無疑是更高的境界,校長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鼓勵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創造條件支持教師進行研究:研究學生,研究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家長,研究社會輿情,研究時代趨勢;也研究教師自己——自我反思。有研究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創新,有創新才有超越。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是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精品∧v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一线久久 | 亚洲国产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一区二区亚洲福利 |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