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這部機器應該分為兩部分,動力部分和工作部分。”
——《魏書生文選·第一卷》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臺機器如果沒有動力系統就不能持續運轉,慢慢的機器就將停滯工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人缺乏沒有內在的“動力系統”,思想就會停滯不前,行動就將緩慢甚至最終停止。一個班級如果沒有潛在的動力“設備和機制”也很難激發大家努力向前。因此,讓班級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主動地前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幸福地前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持續不斷地前行,這就需要我們給班級安裝一臺能源源不斷提供動力的“發動機設備”和相應的機制。
一:建立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
百度這樣解釋道: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俗話說得好:親其師才會信其道。是呀,假如學生和老師之間關系僵持的話,那么,這必然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和前進,孩子及整個班級肯定也會缺乏一種前進的動力。孩子們會因為對老師的畏懼或不滿而產生厭學等情緒,繼而出現心中的學習之焰被澆滅。
我們實在很難想象,當我們面對好動、愛說、不太守紀的幼兒園學生嘴上粘上膠布的時候,孩子們的心中還會大膽的攀登知識的高山?當我們舉起高高的教鞭狠狠地抽打在孩子們的屁股之上的時候孩子們還能開心地探尋知識的寶藏?當我們冷嘲惡諷、厲聲呵斥的時候孩子們還能“肆無忌憚”地遨游于知識的海洋?
惡劣的師生關系肯定是阻止孩子主動學習通道上的一塊塊頑石;僵化的師生關系肯定是潑滅孩子們積極學習的一盆盆冷水。
不過,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先輩們就很注重師生之間健康和諧的關系。
春秋時期,孔子同他的弟子的關系,便是中國古代教育師生關系的優秀范例。他熱愛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學生對他尊重景仰,親密無間。戰國時期,荀況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比喻學生可以后來居上,超過老師。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些事例都給我們詮釋了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其實他們難道不也是今天我們和諧師生關系的楷模嗎?
正是在這種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之上,學生們的求知欲才會被引發,探求欲才能被激發;主動積極性才能被喚醒。
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育的基礎,也是孩子們主動、幸福前行的前提。
二: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我們干任何一個職業,如果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話,那么就是再忙也不會感到苦和累。如果做的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那么即使再閑也會感到無比的疲憊。可喜的是干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可悲的是干著自己內心非常不情愿的事情。
可以這樣來說,興趣是一切動力的源泉,沒有興趣就會失去做事的所有動力。
然而,在一個班級那么多的有個性的孩子當中,大家的家庭背景不一樣,活動的環境也不一樣,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正是這些多方面的因素參雜在里面,所以形成了一個個獨特的個體。當然在這些不同的個體當中必然會存在不一樣的愛好和興趣。那些喜歡學習的學生很顯然能夠自己動起來認真地學習,而關鍵就是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缺乏一定的學習動力,我們往往束手無策或行之失策。
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
憑靠老師或家長的“嚴防死守”來讓孩子學習,這當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絕對不會達到最佳的效果。其關鍵就是沒有調動孩子的內在動力,他們的學習靠的是外部力量存在而推進。況且老師和家長也不可能時時處處來監督他們,當孩子們不在老師或家長的監督之下的時候,他們就會像脫韁的“野馬”那樣無拘無束。一旦失去了控制,一旦缺乏了約束,他們就會四處閑走,漫無目的。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個詞語:培養興趣。這個詞語意思就是沒有興趣,我們可以慢慢培養出興趣來。
這個詞語在我們的各行各業中通常都能見到或聽到。我們任何一個干工作的人不一定就預先就對所做的工作非常有興趣,往往都是在做的過程中慢慢給培養出起來的。同樣道理,我們每個學生也不可能一開始都對學習非常感興趣,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途徑來慢慢培養。一旦學生的興趣培養起來了,學生就會自己主動地去探索,去深思,去鉆研……
當他們會自己主動去吸取書中的營養,攀爬學習的山峰,遨游知識的大海時,他們的內在興趣就像一臺“發動機”一般,不斷地促使他們自己前進,前進,前進……
正如盧梭曾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又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
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吧,那是學生不斷學習,不倦學習的一股強大的動力。
三:逐步完善系列激勵、鼓舞等機制。
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其實這句話又何嘗不能應用到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呢?教育的藝術不應是對學生的嚴管、壓制和批評,而應是激勵、喚醒和鼓舞。
1:勵志教育。
我們都知道,每個學生在學習成長的期間都會出現一些倦怠,這些倦怠或長或短,或多或少。每當此時,我們對此進行不斷的勵志教育,他們內在的活力可能就能再次被激活,內在的能量就能再次被釋放。
勵志的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是理智的小故事;可以是勵志的好歌曲;可以是勵志的優秀文章;可是勵志的經典影視……
理智的時間可以靈活:可以在一周伊始,可以在一周結束;可以是上學期間,也可以布置在假期里面;可以在學習緊張期間,還可以是在休閑輕松之余……
勵志的地點可以變換:可以在教室里面;可以在教室之外;還可以在學校里;也可以在社會中間……
對學生不斷進行勵志——這是為了激活他們內在的一種強大的力量。
2:鼓勵機制。
鄭淵潔曾講述了三個關于鼓勵的故事:鼓勵的勝利;老吊車與二踢腳的人生;瘸鴿奪冠。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同樣一個道理:鼓勵的力量是無窮的,他能激發出一個人意想不到的潛力。
美國有家名叫福克斯波羅的公司,創業初期在技術改造上遇到難題。一天晚上,一位科研人員興沖沖地闖進正在苦思冥想的公司總裁的辦公室,說他已經找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總裁聽罷他的陳述,覺得構思奇妙,非同一般,便想立即嘉獎他。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東西,后來在抽屜里找到一根香蕉,躬身遞給了這位科研人員。這位科研人員十分高興地接受了。從此,“金香蕉獎”便誕生了。用一只香蕉獎勵作出貢獻的人,在常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這正體現了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其實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給學生合理實用的鼓勵、獎勵措施——這是鼓舞他們的樹立成功的信心。
3:榜樣效應。
大家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塞·約翰遜曾說:榜樣具有良好的感染力。
一個榜樣的影響有時候是無聲的,但卻是最有感召力的。我們可以給同學們樹立一些名人的榜樣來引領他們,我們也可以給大家樹立身邊的榜樣人物來帶動大家。如果說名人的榜樣是最典型的話,那么身邊的榜樣便是最真實的了。
有了榜樣的示范,他們體內的能量就會被激活,心中的動力就會慢慢被提升,潛在的優勢就會逐漸充分地發揮。
讓學生樹立一個心中學習的榜樣——這是給學生一個不斷追求的奮斗目標。有目標才會有追求,有追求才會有動力。
一湖死水唯有被外部的風所吹動,才能泛起層層漣漪,一旦風兒停止,湖面又將恢復平靜。條條奔流不息的河流,終會永不停歇的流動,無論春夏還是秋冬。一個班級唯有屬于自己的“動力系統”方能不斷前進,充滿活力,永葆青春。
給班級裝上一臺“發動機”吧,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基礎,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前提,系列激勵、鼓舞等機制是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整個班級不斷運轉,給學生提供無窮的動力,為學生小憩之后提供能量,繼續前行,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