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們看過很多優秀的教育案例,被老師的愛心、耐心、美德所感動,卻在疑惑,這樣的案例我能夠重復嗎?這些方法我能夠使用嗎?為什么感覺這些優秀案例距離我如此遙遠?
對于表象背后的東西,我們需要深度地解碼。
1表象描述:全國名師是如何轉化差班的?
這是全國著名班主任梅洪建的故事。
有一年高一升高二時,梅洪建被分配擔任高二(7)班的班主任。這是全年級最差的一個班,學生的分數很低,學習興趣全無,乃至在基本的心理性格上都多有扭曲。
梅洪建老師沒有放棄這些所謂的學生,而是用心關照每一個同學,為他們細致的講解每一個知識點,碰到有學生對什么問題理解困難的,總是很有耐心的循循開導。最終,學生們的成績穩步提高,變成了一個優班。
梅老師還在班級里開展勵志教育,經過梅老師的不懈努力,學生們終于調整了心態,從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狀態,變成了積極進取、充滿希望的心態。在這個班級里,學生們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形成了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每個人都在這個大家庭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困惑與質疑:雞湯味道何以如此濃烈?
這樣的描述方式,我們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到“勵志”,聚焦到“梅老師的愛心、耐心”上,一股濃烈的雞湯味由此散發出來。然而我們心里會忍不住質疑:
轉化一個差班就這么簡單嗎?單靠愛心、耐心就夠了嗎?我也對學生很有愛心、耐心啊,為什么我的教學就這么困難呢?勵志教育真的有用嗎?會不會就像成功學一樣是打雞血,反而會令學生更加厭煩呢?
可惜的是,我們日常看到的經典教學案例都是這樣的表象描述。我們看到了結果——學生成績變好了,班級和睦了;也貌似看到了過程——老師進行了勵志教育,很有耐心、有愛心地教導學生,可是我們心里的疑惑卻根本解不開。
為什么這些成功的案例對我們總是缺乏啟發?
為什么別人的經驗總是不能為我所用?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到底缺了什么?
3解密:破除表象,成功案例的本質是什么?
一、細節是關鍵
現在,讓我們首先把這個短小的勵志教育故事的各個細節補充完整。我們不僅要了解到梅老師做了勵志教育,還要了解他具體是怎么做的。
開學第一天趙弈風對我說他想當臨時班長,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沒有為什么,我就是想換種活法兒。”這句話打動了我,也就自然的任命他做了臨時班長。回到教室我說:“同學們,我們班不是一個好班,分到這個班你們也一定很郁悶,甚至失望,但郁悶和失望有用嗎?沒有!我們之所以被分到這個班,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認真學習。進了高二,你還想混下去嗎?你還想被別人看不起嗎?你還想讓別人一看到你就說你是個差生嗎?我想答案不言而喻。我現在宣布,我們班臨時班長是趙弈風,不為別的,就因為他告訴我說‘我想換種活法兒’。我希望你也能換個活法兒,活出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這個簡短的勵志演講立刻就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二天,趙子瑜同學就在自己的交流小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說實話,當我知道我被分在7班時,我的內心幾乎是絕望的,但我別無選擇。其實,我自己也知道現在的處境是我自作自受的結果。高一下學期過于放松,但也正是因為已經意識到這點,我覺得自己的結局不應該是這樣,我還抱有希望。班長說得對,“高二高三,是要換個活法兒了。”上進,上進,要上進,我這樣想著,并記錄下來,因為不想忘記此刻的感受和決心。
于是我把趙子瑜和其他幾個同學的類似文字在班上進行了分享。自然,這種分享就又影響了一批學生。
一個月過去了,梅老師又加入了新的勵志方法——“每周一歌”。
每天早讀結束之后,大家都累了,我們就集體唱首歌。表面上是休息,實則歌曲是遴選的勵志歌曲。例如我們第四周唱的楊培安的《我相信》,第五周因為月考剛剛結束,我們唱的是陳國華的《有用的人》……
以《有用的人》歌詞為例:
誰不希望自己是聰明的人/誰不希望什么都能得100分/誰會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誰會愿意聽到“你真的好笨”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的殘忍/有些道路沒有直通那扇門/有些游戲結果不一定要獲勝/有些收獲不在終點只在過程
我們不會心灰意冷 我們會給自己掌聲/我不是你想象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門/其實你不是不能只是你肯不肯/給自己多一個機會 因為我們都是有用的人
這樣的歌詞,正好和剛剛月考過的情況相吻合,自然也就能夠激發孩子們進一步努力的斗志。六個周過去之后,正好學會了六首歌曲,然后我們在第七周進行班歌匯演。一個小組抽簽選取一首歌曲,用自己最有創意的手段來演繹。這樣每七周一個周期,在愉悅中完成靈魂種子的播種。
接著,梅老師還要下猛藥:
這個階段的勵志需要大聲地喊出來,用氣勢點燃熱血。在奧格曼狄諾《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中的“羊皮卷”和“成功誓言”基礎上,結合《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21封信》以及我這個班主任的書寫,我們編成了21章《班級勵志教程》。每天早晨到達教室的第一件事是33名同學,全體起立大聲齊讀之。在這樣一個新鮮的早晨,大聲齊讀勵志教程的氣勢,足以讓每個孩子一天都斗志昂揚。
最后,還要把勵志從特殊教學轉化為常規教學,不用猛藥,但是日日滋補:
在保留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勵志方式基礎上,加入更多的勵志手段。例如“視頻展播”、“評選感動班級人物”、“致敬班級人”等活動,一起為勵志服務,多種手段凝聚,形成涓涓細流,撫慰每個孩子心靈的河床,沖走滯留的泥沙。
通過這一系列的組合拳,梅老師的勵志教育才算完成。怎么樣,了解了這些細節之后,是否收獲會多一些?普通的教育案例沒有效果,往往就在于,它們缺乏細節展示,無法給老師真正的幫助。
然而,只要了解細節就夠了嗎?同樣是勵志教育,為什么有些人就做成了傳銷式的成功學,因而不僅沒有效果,反而讓學生反感呢?
二、要懂心理學
如果你對心理學有深入的了解,你就會知道要注意哪些事項,就會知道如何把控那個度,讓學生接受你的引導。
按照心理學的規律,做勵志教育不能是“打雞血”,而要是“掛點滴”,因為人的心理結構有表層心理和內在心理,表層心理相對而言比較容易被調節,我們對孩子進行一次教育就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調節。可無論“這一次”的教育內容有多么好,都很難影響到孩子內在的心理結構,也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何況內在心理結構具有很強的反調節能力,“這一次”的教育效果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深層心理結構的反調節所消解,除非是持續不斷地對心理表層朝同一個方向上做調節。
所以,你對心理學的理解決定了你的最初的教育策略。
按照行為心理學觀點,前21天是習慣養成的起始期,90天左右是一個穩定習慣的形成期。所以,在上述案例中,梅老師將前三四個星期定為隱性勵志教育,挖掘班級內部、學生身邊的正能量,而把最直接的猛藥——顯性勵志教育——留在了70~90天的階段,以最強的力度形成穩定習慣培養的收尾。
所以,你對心理學的理解,決定了你的教育策略實施的節奏。
了解了心理學的基本常識以后,我們對這個案例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層。可是還不夠,到此,我們依然沒有把這個案例的核心邏輯挖掘出來。
三、本質是教育邏輯
在表象描述當中,我們看到了老師的愛心、耐心,看到了學生的成績提高、關系變融洽;在細節補充中,我們看到了勵志教育的具體措施。但我們是否思考過這些關鍵詞相互之間是什么關系?到底是誰決定了誰?
而這樣的邏輯關系才是這個名師教育案例的關鍵,也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對此進行學習和應用。
意愿是學習的基礎。在表象描述中,我們先看到“學生成績提升”,再看到“梅老師展開了勵志教育”。而實際的邏輯卻是,由于梅老師展開了勵志教育,激勵了學生學習的意愿, 所以學生才會愿意學習。
歸屬感是勵志的基礎。在進行勵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各種活動,如“分享文章”、“集體唱歌”、“集體朗讀”、“評選感動班級人物”等,這只是勵志教育的具體形式,但是,勵志教育有很多種形式,為什么梅老師選擇了這些?因為,這些活動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培養了大家的集體感、歸屬感。只有在學生有了歸屬感,覺得在集體當中有溫暖的感覺了以后,才有可能激發正能量,完成勵志過程。如果缺乏這樣的集體感、歸屬感,學生在一個陌生的、不信任的環境里,哪來的什么志氣呢?所以,教育邏輯決定了,要以這樣集體性的活動來組織勵志教育,它既是勵志教育的本身,也是勵志教育的基礎。
在這個案例中,教育的邏輯線條并不復雜,只要我們有意地去剖析、理解它,自然能夠水落石出。最關鍵的在于,我們需要帶著這樣的顯微鏡的心態去看那些教育案例,從細節,從心理學,從教育邏輯的角度去理解它,那些著名的教育案例,才會真正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