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校本課程管理 提高課程有效性
時間:2016/3/25
我校從1996年就開設以科技、體育、藝術、心理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2007年新課改實施以來,對校本課程建設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不斷創新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機制,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校本課程管理體制。
校本課程的申報與遴選
1.創新校本課程管理制度
我校為了形成“自主”“創新”的課程管理體制,設立了北京五中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和北京五中課程開發委員會,從縱向與橫向的角度,將學校各職能部門、教研組、備課組、全體教師和學生有機地整合起來。圍繞校本課程規劃、組織、實施、監管和評價,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北京市第五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實施方案》《北京五中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北京五中校本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北京五中校本課程評價方案》《高中新課程學生選課指導手冊》。
2.創新校本課程開發與申報
近年來,我們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基本理念,加強了校本課程建設。教師可以通過改編、新編和重組的方式對國家和地方課程再開發,或對校本課程進行自主開發,積極倡導、鼓勵教師合作開發校本課程,這有利于實現多學科的融合,體現課程發展的綜合化趨勢,突破教師個人經驗的狹隘。學期末由教師根據本人特長申報開設課程類別和內容,并撰寫課程方案。在課程方案中,要明確寫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此外還要注明“課程優勢和創新點”和“適合的學生類別”。目前,我校校本課程遵循學生自主發展特點和發展需求,共設置六大類,包括語言與文學、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藝術與修養、體育與健康、數學與應用,包含近百門課程。
本著節約資源、高效管理、尊重學生自主選課的原則,我校引入校本課程管理系統,經過幾輪磨合與完善,在申報環節,教師在規定期限內登陸系統,根據系統提供的選項,將課程的相關信息填入系統。然后,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就可以在網上進行審核了。現代技術的運用,使校本課程的管理越來越高效、實用。
3.校本課程遴選
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行性原則、科學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探究性原則、時代性原則對校本課程進行選擇、審查,通過學校初步審查課程方案,然后再在學生自主選課基礎上,確定其中20-30門課程作為一個學期的校本課程菜單。
這個校本課程改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比如:在教室上課的課程,如果人數少于15人,該課程就被砍掉;如果學生對課程的評價比較低,該門課程也被砍掉。同時,我校還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補充一些新的課程,如最近兩年新開設的國際課程。
校本課程組織與實施
1.對學生選課進行全面指導
我校開發了學生網上選課系統,在強調網絡化管理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選課的指導:一方面,教務處在學期末(新生在入學教育時)向學生發放《北京五中新課程學生選課指導手冊》,公布本學期開設的校本選修課程簡介(包括課程名稱、內容簡介、教材及其參考教材、考核辦法、學習對象、授課教師)。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今后專業取向自主選擇報名修習科目;另一方面,新學期開始,我校召開校本課程推介會。大會由三部分組成:觀看北京五中校本課程記錄宣傳片、教師課程推介、教務處選課指導。15分鐘的宣傳片濃縮了我校校本課程的成長歷程,見證了我校創新人才校本課程帶來的可喜變化。教師用生動幽默的語言積極“推銷”自己的課程,真誠地邀請學生加入自己選修課的行列,頗有“文化市場”的味道。同時,學校在選課系統中說明各門校本課程的主要目標、主要內容、主要特點、適用年級、教學時數及選課方法。推介會受到了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通過校園里的課程推介會,學生對校本課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學生選課后,以年級為單位匯總,由教務處審核、調整、編班,公布選修班名單、選修課教室地點。正式開課后的第一周為試聽,試聽之后,最后確定自己選修的校本課程。這種菜單式選課方式與課程推介會、試聽課相結合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真正選擇到更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課程。
2.校本課程有序實施的保障
集體備課。我校不斷加強校本課程備課管理,每學期第一周由擔任校本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制定學期教學計劃,并上交教導處。任課教師必須認真完成編寫活動設計、課堂教學設計等。要求擔任校本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每月進行一次集體備課。
實施模式。校本選修課面向全校全體高一、高二學生開設,選修課時間固定在每周一下午第三節課,時間為60分鐘。有一小部分課程因為師資及場地的原因,上課時間會根據情況有所調整。目前,我校校本課程主要采取打破年級界線的走班制教學形式,即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高一、高二學生可以在一個班級上課,目的是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動力,突出學生在學習上的個性發展和自我選擇。
課程管理。在課堂教學管理上,我校出臺了校本課程課堂教學管理制度,由校教導處負責校本課堂教學管理工作。教學常規上,由教務處嚴格遵守巡課制度并做記錄,教研方面由教研組長組織教師定期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交流討論校本課程經驗等。在整個學期中,通過選課系統,教師在課后會及時將考勤情況及上課情況進行上傳反饋,教導處會根據老師的反饋信息實現對學生的管理。
3.校本課程資源管理
校本課程資源管理包括開發前的資源分析挖掘與實施中形成的各項課程研究成果的管理。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工作總結會,表彰先進并收集開發出的校本課程,加以論證、推廣,達到一定數量后形成校本課程集。學校“校本課程管理委員會”每學年組織有關人員對已有的校本課程進行績效評估,分別評選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若干,并根據學校當年經濟狀況給予一定現金獎勵,以表彰開課教師所做出的貢獻,同時對校本課程文本進行修訂、完善,使之最終成為正式校本教材。
校本課程評價與學分認定
為了對校本課程進行質量分析和監控,學校制定了《北京五中校本課程評價方案》,方案明確了校本課程的目的、原則以及內容和方法。評價原則包括發展性原則、創新性原則、科學性原則、適用性原則、拓展性原則、動態性原則。學校每年都進行校本課程菜單的重新修訂,新的、成熟的、受學生歡迎的校本課程不斷加入并形成特色穩定下來,其余的校本課程將淡出。
1.對教師的評價
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教師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評價。對教師課程方案評價的內容包括:校本課程規劃綱要、教學計劃、教材、教案;對教師課堂評價主要是學生反饋表,評價維度主要包括:課程內容吸引力、授課方式與課堂氛圍、課堂組織管理、教學水平、教學特色,同時,每門課結束后,要求教師寫出課程教學反思,以便于本門課程的完善。
教導處綜合整理上述信息,報學校課程管理委員會進行綜合評估。教師成績記入教師成長檔案。在評優、職稱評聘中,開設優秀校本課程作為評選的重要考核依據。相關成果、市區獎項可以申報北京五中校長獎勵基金。
2.對學生的評價
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主要包括學生上課出勤率評價,出勤率低于60%無學分,超過90%計滿分。該項目占學業總成績的20%。課業完成情況評價,占學業總成績的40%。包括平時上課聽講、學習的態度、作業的完成情況。課程結業成績評價,占學業總成績的40%。
根據北京市新課程計劃的要求,我校高一、高二在校生,校本課程至少修滿6學分方可畢業。其中,每周一下午固定1小時為校本課程授課時間,每天課外活動時間作為課堂延伸,至少修四門課程,修滿4學分;高一同學必修一年校本心理課程,2學分。
考核可取以下方式之一:小結、作品、匯報表演、查學習筆記、簡單測試。考查成績只分及格與不及格兩檔。教導處根據教師選修課考勤記錄和考查成績來認定學分,凡出勤率達90%以上且考查成績為及格者,每門課學生得1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