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培養離不開學習的話題。學習是一項需要付出心血的勞動,一味地講快樂學習不夠現實,但讓孩子學得開心一點還是可行的。那么,怎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孩子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進而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呢?
我的基本做法是陪孩子選適合自己的學校,指導孩子定好適合自己的目標,引導孩子調整好學習的心態,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的實際困難,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
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是讓孩子開心學習的前提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面臨一次次的選擇,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是讓孩子開心學習的前提。孩子在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學習,對自信心的確立、學習潛能的激發、學習成果的分享有著不小的促進作用。
過去9年,我先后陪伴女兒完成了小升初、初升高、文理選科、考大學的選擇,而今正在選擇研究生讀哪所學校。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會有不足。選擇過程中,我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考慮學校的文化、特色與孩子的個性特點比較一致;二是考慮孩子的學習基礎、學習潛能在就讀學校占有一定優勢,至少能跟得上“大部隊”;三是考慮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初高中時有可能走讀就不住校。
把決策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每次做選擇時,我都和女兒一起,對可供選擇的學校做好“功課”,從學校資料、實地考察、近幾年畢業生和在讀學生及家長的評價等方面了解各個學校的情況。接下來,一家三口開個家庭會,一邊聊一邊請女兒把幾所學校的優點寫在一張紙的左半邊,不足寫在右半邊。然后,每個家庭成員各自發表有理有據的分析意見。最后,讓女兒自己“拍板”,告訴她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女兒選擇學校的過程中,我是她的支持者,而不是決策者。也就是說,我只是陪伴她考察學校,并以“過來人”的立場給她一些建議,最后的決定權一定交給女兒自己。女兒成長的經歷表明,孩子樂呵呵地到自己“拍板”決定的學校去上學,每天會在這所學校開心地學習和生活。我看到過不少這樣的例子:選擇什么學校都是家長說了算,孩子在學校、在學習過程中稍微遇到一點困難、挫折,他(她)就會以此作為自己不好好學習的借口和臺階。
讓孩子有自己認同的目標并堅持
人有了自己認同的目標,往往就會樂此不疲地追求。目標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源,大多數孩子學得不夠開心,潛能最終沒有發揮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哈佛大學一項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發現,凡是那些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并把目標寫下來,時常對照執行的人,25年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人士。而事實上,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與其他人相比,并沒有什么明顯優勢。
記得女兒小升初時,敲定學校后,我們就著手制定《女兒培養規劃》。女兒和我聊了她對初中的憧憬,以及小學時期她曾經有過的夢想。我們一家人一起根據她在新生素質測試中的大致定位,討論了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以及考大學的總體目標。我們還把這幾個目標寫下來,制定了為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保障措施。措施中細化了女兒和父母各自的分工,根據女兒意愿確定了獎懲辦法。我們把一年行動計劃表格張貼在客廳醒目處,目標達成一個,就在表格中登記一次,給予及時激勵。
進入初三那年,我帶她參觀了自己心儀的高中,在校門口拍了照片,制作了一塊雅致的“目標板”掛在房間里,和一張精美的夢想卡放在文具袋中。遇到難題了、有點懈怠了,就看看“目標板”“夢想卡”,給自己加油鼓勁。就這樣,心中有目標,腳下有行動,達成有獎勵,自然而然激發了女兒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女兒從初中升入心儀的高中、大學,基本按照當時規劃的路徑行走,目標在她的成長學習過程中起到了有效的導引作用。
目標感強的孩子,常常精氣神十足
根據我當教師30多年的觀察,目標感強的孩子,常常精氣神十足,上課時目光專注、碰到問題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學習起來明顯有一股韌勁;缺乏目標的孩子,不太提得起精神,偶爾會心血來潮,這個也想學學,那個也想試試,但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一遇到困難就會退縮。
我的體會是,指導孩子制定的目標應該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長期目標是一種信仰,一份追求;中期目標要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可操作;短期目標是讓孩子明白眼下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寫計劃容易,執行計劃難。目標和計劃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重點應是落到實處。具體才能深入,細化才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們把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分解到位。
“瞄準天空的人總比瞄準樹梢的人要射得高”。目標的制定要比孩子的實際水平適當高一些,太容易達到的目標沒有激勵作用,高不可及的目標更是無效甚至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千萬不要以“別人家的孩子”為標準,自己孩子認可的、跳一跳能摘得到的“桃子”才是最香最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