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對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具備現代核心素養的合格公民,是熱點也是難點問題。
一、校長和教師如何將人本理念準確落實到實際的教育教學中
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應該明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教育教學,思考學校的一切活動。
1. 實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教育教學
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即我們所說的尊重的教育,它包括尊重教育規律、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就是指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首先要關注學生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的,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比如:低年段的學生還不具備抽象的能力,他們思考問題非常具體,教師就必須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去感悟,而不僅僅是讓其單純地記憶。
我曾經給小學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出了一道題,就是根據已知球的數量與顏色,通過摸球判斷哪種顏色的球多。一、二年級學生會以數量多的那種顏色作為判斷依據,四、五年級學生會提出兩種可能,五、六年級的學生則會估算哪種顏色的可能性比較大。這是因為低年段的學生還不能理解“可能性”的含義,其經驗不足以支撐他對這個知識的把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了解學生對所講授的內容能夠理解到什么程度。
有一次,我聽一位特級教師給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講一節有關分數的課。這位老師講得非常好,他說這節課對教師是個挑戰。我對他說,如果這對教師是挑戰,那么對學生恐怕就是個災難。既然這堂課適合給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講,他們也較容易理解,那么為什么非要進行這個挑戰,講給三年級的學生呢?因此,教師不必過度關注講課的技巧,以及課講得是否精彩,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是如何思考的、能否很好地接受學習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從關注“如何教”到關注“如何學”的轉變。
2. 建立大教育觀:將人本理念貫徹于教育教學活動中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學校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即實施素質教育。因此,學校必須建立大教育觀,明確學校的一切工作、任何活動都是為了培養人,都是教育。
一方面,我們要關注學科外活動的教育價值。學生開朗的性格、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很多都是在這些活動中培養的。另一方面,學科內教學要注意對學生的全面培養。課堂上除了學科知識教學,對于小學生,我們強調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身心素質;對于中學生,我們強調要培養學生向上的精神、學習的興趣、創造的激情、社會的責任感,等等。
中小學校長要結合學校和區域實際,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化為學校的育人目標,讓每一位教師都牢記并實施于每一堂課、貫徹于每一個教育教學活動中。
二、教師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落在學科核心素養
在修訂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時,我們將“雙基”調整為“四基”,即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因為基本活動經驗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維的經驗和活動的經驗,其本質是會想問題、會做事情,而這些主要來源于積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為我們希望學生在獲得一些基本概念、學會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夠培養思想方法。各個學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數學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要落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上。所謂學科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科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包括知識的掌握、思維方法和經驗積累。其中思維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如數學學科主要培養的是邏輯思維,而邏輯思維主要包括演繹和歸納。從思維訓練的角度考慮,我們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而缺少歸納推理能力的培養,即缺少了通過條件預測結果、通過結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養,這對培養創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2.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把握知識本質、創設教學情境
素養的形成,不是依賴單純的課堂教學,而是依賴學生參與其中的數學活動;不是依賴記憶與理解,而是依賴感悟與思維;它應該是日積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經驗的積累。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教師要抓住知識的本質,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知識的本質,積累思維和實踐的經驗,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
何謂知識的本質?比如:數學的思想不是靠講解讓學生理解的,而是靠創設情境讓學生來感悟的。類似“除一個分數等于乘這個分數的倒數”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不能僅僅只是通過一道例題來告訴學生這個運算法則,而是要通過舉例說明,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然后自己得出結論。
因此,對于很多問題,教師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導學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質的東西,是靠學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則他們記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詞與概念,并且很快會被遺忘。我曾經梳理了小學數學中的30個本質問題,并寫了《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問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如果把這些核心問題都弄明白了,課就容易講了。
我們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知識的本質。比如:對于“先乘除后加減”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感悟,混合運算其實是在講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講完一個故事,“后加減”則是接著再講一個又一個故事。教師要通過這些教學,讓學生感悟數學抽象的思維方法。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而且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思維的經驗、實踐的經驗)。其中,我們更強調讓學生學會集中精力思考問題,因為集中精力是養成思考習慣的基礎,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礎。
3. 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要關注思維品質、考查思維過程
傳統的評價是基于知識的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點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來的評價除了考查知識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在2015年實施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數學領域的監測標準中就提出:不要求計算速度,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達成。這些標準就體現了對學生學科素養的關注。
那么,如何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呢?比如:我們可以通過開放式題目來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這是一道給小學四年級學生出的題目:
有甲乙兩個居民小區,有一條直路連接這兩個小區,計劃在這條路邊為這兩個小區的居民建一個超市,你認為應當設計在哪里?為什么?
類似這樣的題目,評價原則和評分標準是思維與結論一致。只要學生的思考和他們的結論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確的;如果有些學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則,因為我們重在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同時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些題目必須是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發生的事情,不能硬編。
如果在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我們一方面保持“雙基教學”合理的內核,一方面又能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悟“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形成和發展學科的核心素養,那么就必將會出現“外國沒有的我們有、外國有的我們也有”的教育教學局面。那一天,我們就能自豪地說,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先于世界。
三、幾十年來,我國教育理念的變革
教育理念是學校實施教育工作的靈魂,是開展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的原則。幾十年來,我國的教育理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以知識為本”使教育異化為記憶和訓練
我們可以將過去的教育理念稱之為“以知識為本”。其具體體現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大綱,我國最后一個教學大綱是1999年制定的。當時制定教學大綱時,我們關心的問題是“應當教哪些內容”“應當教到什么程度”;因此,相應的考核便關注“規定的內容是否教了”“學生的掌握是否達到要求”??傮w來說,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以知識技能為核心的一維目標。
因此,幾十年來,中國基礎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核心內容的“雙基”。這種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大工業社會為基礎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專門性人才。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提出的“三中心論”,即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就是這種教育理念的具體表現。
其實“雙基”的提出非常好,抓住了教學的本質。在數學“雙基”中,基礎知識主要是指概念記憶與命題理解,基本技能主要是指證明技能與運算技能。我們要求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熟練,但是在現實中它卻往往走向極端,即基礎知識扎實靠記憶,基本技能熟練靠訓練。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變成了記憶和訓練。但是這些靠記憶掌握的知識往往遺忘程度也深。有一次,我問大學文科一、二年級的學生“什么是三角函數”“如何求球的體積”等基礎性問題,他們回答說“全忘了”。
后來我就想,我們能不能教給孩子一些讓其終身受益、最終會留下來的東西?因此,在參與課程標準制定時,我開始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制定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教育價值是什么?開展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什么?教與學的關系是什么?是一維目標還是三維目標?
2.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倡導智慧教育
我們現在制定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這是現代的教育理念。它是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是當今信息時代的要求,強調的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技能的訓練,而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能夠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能夠進行終身學習的人,培養的是一個合格的公民。
從本質上來說,教育是人生存的需要,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本能。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經驗的教育,如古代師帶徒的教育,那是過程的教育。第二階段是知識的教育。知識本質上是一種結果,可能是思考的結果或者經驗的結果,因此以知識為本、致力于“雙基”的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結果的教育。這種教育缺少的是智慧。而智慧類似于素養,它表現在過程中,如解題的過程、玩的過程、做實驗的過程。我們要提倡的是智慧教育,這是教育的第三階段。因此,我們現在提出的教育目標不是一維的而是三維的,不僅重視結果(知識),還要重視過程(智慧)、重視學科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