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千校一面”,打造特色品牌,落實“適應性”教育,確立“全面而又個性”的可持續發展學生觀,是時代賦予教育人的使命,更是我們矢志不移的夢想。因此,堅定地走特色辦學之路,清晰地選準實施素質教育的著力點,明確地厘清多元人才觀,是校長和教育人思考和實踐的大課題。
特色學校是對辦學過程中能出色地完成學校教育任務,而又在整體上具有獨特、穩定、優質的個性風貌的學校的統稱。事實上,在市域范圍內,有許多學校已在特色辦學層面上有了探索和成效。比如,寶清二高精干的隊伍、精細化工作流程和追求精品質成果,我認為“三精”成為該校特色,堅持不懈,最終外顯在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上。再借鑒和剖析“洋思”、“杜廊口”這些個體和上海徐匯、山東濰坊這些區域的經驗,我們不難印證,個性化辦學一如名師涵養教學風格,是走向成功,不辱使命的突破口。建設特色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我以為要著重思考三個大方面的問題:
一是突破認識瓶頸,推進科學建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個學校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必須要有 “特色辦學思想”。當前推進特色學校建設,首先要從思想認識和實踐層面把握好以下幾大關系:
1、目的與過程統一
追求特色,但不急功近利;打造特色,卻不故弄玄虛。“排幾臺節目,獲幾次大獎,出幾個苗子,搞幾項活動,造一些聲勢”,這非特色學校建設的本意。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師生完成對特色文化的認同、順應、放大、增值,才有逐漸形成特色學校的可能。2010年,我校提出了“性格——人格——國格”“三格”德育和“明理——實踐——感悟——內化——升華”基本模式。堅持近三年,多措并舉,不懈推進,在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與“成長、成熟、成才”兩個方面逐漸顯露效果,但依然有大量工作需繼續改進和落實。
2、全面發展與個性特長培養和諧可持續
實施素質教育,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終身發展且允許有差異地發展,著眼于學生均衡有個性的發展,這就要處理好“特長”與“特色”的關系。特長不等同于特色,但特色學校中的特色一定涵蓋或基于大多數學生的特長。因此,在創辦過程中,既要突出“每一個學生”,又要強調“五育”,關鍵是特色的選擇與培植。北京順義一所小學的所有學生都練習軟筆書法,高年級學生的毛筆字“顏柳歐趙”很成體例,但校長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在此基礎上研究由書法帶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分年級落實。2011年,我校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多樣化、特色化”普通高中實驗校,我校申報的特色是“美育總牽動、音體美特長教育主板塊”,兩年來在拓展和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三個方面下氣力,從而加深學生對藝術美和運動美的理解,并追求內化為一種道德情操。
3、尊重歷史積淀與傳承
特色學校創建是一個不斷傳承、不斷完善、不斷創造的過程,歷史積淀是特色學校建設的源泉,在創建過程中必須認真審視自身的歷史資源和文化積淀,使歷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現代。友誼縣第二小學堪稱我市小學中的佼佼者,這所學校1956年建校,當時為農墾學校,原校長哈長奇從當地的知青文化、挹摟文化中受到啟迪,精心微縮嫁接,成功地樹立了該校“傳統文化與國學傳承”這一特色品牌。
二是突破機制瓶頸,保持持續發展
完成特色學校建設這一綜合工程體系的重要保障是制度和機制。否則,特色建設就會成為一時興起或零打碎敲的應時應景。
1、建設特色管理機制
學校管理者應當系統分析學校發展的歷史傳統、深入挖掘學校資源,科學規劃學校特色發展道路,為促進學校特色建設科學、持續和穩定開展,應成立相應的健全組織機構宏觀掌控,教務科、學生科等科室中觀管理,微觀管理則應具體到個人;同時健全特色創建工作制度,加強過程管理,及時對創建工作進行調控。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高中原校長沙洪基老師的辦學理念就是“教育為人的幸福奠基”,快樂是學校構建精神家園的核心,為此,在他的領導下,師大附中健全了師生幸福指數管理和評估機制,附中人在愉悅中實現了師生的共同成長。
2、形成統一的評價、推廣機制
特色學校建設,要根據學校特色建設的方向建立必要的考核、評估制度和激勵機制,如建立特長教師、特長生的評估和獎勵制度,可以很好的激發師生創特色的積極性和熱情。教育行政部門構建一種鼓勵和爭創特色學校的氛圍,對開展特色學校建設的學校而言是一種極大的認可,對其他學校來說是一種鞭策。
近兩年來,市教育局扎實有效地開展“六個一百”工程,同時在堅持目標考評過程中,不斷增加對學校特色辦學成果的評估,并賦予一定分值,這真正發揮了評價激勵功能,引領各學校認真研究和著手探究學校或某領域特色突破。我校在實施“三維五環”教學改革進程中,我們發現同志們對同一節課的評價不盡相同,為此出臺了“二五五”課堂評價基準,從“關注學生五種狀態”與“關注教師五種表現”切入,突出觀察學生的思維、交流、探究、合作、生成過程,明確提出了教師課堂教學“五不準”:“不急躁、不泄氣、不一刀切、不僵化、不包辦”。
三是突破培訓瓶頸,促進理念提升
創建特色學校要有一支素質優良、個性特色鮮明的骨干教師隊伍和特色化的校長。校長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都離不開相應的培訓,參與培訓應該成為教師的最大紅利。
1、 加強校長培訓,提升特色教育理念
“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個好學校”,有人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在承認校長在學校辦學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同時也同時說明我國學校制度建設的薄弱,“人治”色彩濃厚。我認為優質特色學校的建設自然需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實現發展的可持續和科學性,但“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思想引領”,霍姆林斯基對校長的囑托意味深長。試想,一個沒有思想的校長怎么能創辦出有思想的學校?一個沒有思想的學校又怎么能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因此擴大和拓展校長的視野,更新和優化校長的特色教育理念是學校特色辦學的前提條件。
山東昌樂二中校長講,自己是一個游學校長,把自己的思考和考察到的國內外辦學經驗有效嫁接,結合學校實際提煉后和班子成員及教師達成共識,并躬行實踐,這就是自己的全部工作,這句話會給我們很多深思。而辦學經費不足和短缺,嚴重制約了我市校長隊伍建,否則,校長或骨干教師赴名校跟蹤研修、進高等院校專業化進修或者赴國內外名校考察學習,將成為常態化。
2、加強教學研究培訓,孵化教師特長風格
培養出具有特長的優秀師資是形成特色學校的關鍵,要形成辦學特色,必須有一支與之相適應的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學校特色的形成、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往往是靠特色教師的努力而形成的。因此,學校要走特色發展之路,就必須要有雄厚的特長師資。這就要求學校要開展全方位、多視角、大幅度地開展針對學校自身特點的教學研究培訓、指導工作。
為使教師的發展適應特色學校創建步伐,提升教師的研究力。近兩年來我校開展了“小課題”研究,并已形成了鮮明的特點:主體化——一些學科形成了圍繞一個主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具體研究實踐的特點;滲透化——一些小課題研究從開始的立足于具體的教育或教學方法,滲透到常態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成長化——部分優質課題研究工作取得了比較良好的效果,演變成“大課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任何一所優質特色學校的形成都必然經過規范化辦學——精細化辦學——個性化辦學三個發展階段,而創建方式可概括為“強強聯合”、“強弱捆綁”、“高等院校支持銜接”、“單向優勢擴展突破”,市域內優質特色學校的連片成群,繼而帶動全市教育質量的大提升和教育結構的大優化,這是我們每位教育人的教育夢,我們將一如既往的懷抱著對事業的執著和忠誠,恪盡職守,竭心盡力,為實現建設“實力、秀美、幸福”雙鴨山這一雙鴨山人的夢想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