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一詞,《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有二,其中第一條是這樣說的:由有關組織召開的聽取情況、討論問題和布置工作的集會。所謂“校務會”,即由學校校務委員會召開的聽取學校管理的有關情況、討論相關問題和布置相關工作的會議。校務會是學校管理的CPU(中央處理器),能夠指揮學校各部門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校務會也是學校管理的調節器,能夠協調和推進學校不斷提升管理效能。開好校務會,對促進學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校務會要多一些價值理念的導引,少一些泛化的行政推動。科學的學校管理核心價值,能指引學校管理的方向,澄明管理者的辦學思路,提升教職工的職業精神,喚醒師生生命成長的自覺與靈性。科學的學校管理核心價值,呈現的是正確、科學、有效的辦學追求。在校務會上,校長應該將學校管理核心價值滲透于細節之中,浸潤每一位學校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進而凝聚全校教職工的向心力。校務會要力求淡化行政色彩,盡量避免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動學校工作。
其次,校務會要多一些活動方案的商定,少一些常規的業務安排。有學者指出,所謂會議,是靠集會來商議,是組織缺陷的一種補救措施。一些會議之所以要精簡,很大原因是會議的效率不高。要提高校務會的效率,就要利用有限的時間來商討事務,而不是把一些常規的業務安排再重復一遍。比如,可以利用校務會商討如何慶祝六·一兒童節,由學生工作部門提出不同的活動方案,全體成員各議利弊,最后集中意見形成可執行的慶祝方案;再比如,發現班級間學科成績差距較大,可以由教務部門提出不同的補救方案,大家各談長短,最后集中意見對這一現象進行補救。而對班級衛生工作、路隊管理、學科作業批閱等則可盡量少談,因為這些都屬于學校的常規管理業務。
再其次,校務會要多一些互動交流的研討,少一些單一的輪流坐莊。校務會通常是校長主持會議,學生工作部門總結一周教育常規情況,教務部門總結一周教師課堂教學常規情況,然后再由校長布置下周工作。久而久之,一個學校的校務會就會形成幾個人的“一言堂”,這樣不僅會導致學校工作很難創新和提升,而且容易讓其他未參與發言的管理人員萌生“事不關己”的心態。校務會可以適當增加互動交流的研討環節,比如安排全體成員輪流帶領大家學習一些教育理論、教育案例等,再隨機請人交流發言,這樣既能增強校務會成員的主人翁意識,也能有效提高全體成員的參會效率。
最后,校務會要多一些會議形式的創新,少一些刻板的固定模式。在保證校務會有效指導學校管理的前提下,可以嘗試一些會議形式的創新,盡量減少固定會議模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會議效能。比如,學期末的部門總結會議,可以帶領全體校務會成員參加團隊拓展訓練,在交流部門工作經驗的同時,既愉悅身心又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再比如,元旦之前召開一次擴大型校務會,學校可以邀請校務會成員的家屬一起開會,讓他們也了解學校管理的流程和學校工作的特殊性,以贏得他們更多的支持與配合。
開好校務會既是校長管理能力的體現,也是校長管理學識的反映,更是全體校務會成員集體智慧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