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一個在新課改語境下的高頻詞,其點擊率之高,使它幾乎成為新課改的代名詞。有人試圖追問是杜郎口詮釋了新課改,還是新課改造就了杜郎口,與其糾結于這種類似于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考據,不如再次把“杜郎口”這樣一個教改典型放在新課改背景下,透視它被關注的十大理由:
第一大理由:她是當代課改的“麥加圣地”
有很多人反對用“圣地”這樣一個宗教色彩極濃的詞匯來描述杜郎口對外界的感召力,但毋庸置疑的是,幾年來杜郎口一直在吸引著全國各地數以幾十萬計的參觀者走向這片教改熱土。不管起初懷揣著怎樣的向往、思考,甚或懷疑、排斥,來到這里,看到那位寬厚仁達的崔其升校長,那群淳樸執著的鄉村教師,以及更多的思維敏捷、手舞足蹈、自信張揚的農家孩子,看到他們在課堂上或站或坐、或聚或散、或獨自蹙眉思索、或三五一起高談闊論、或吟詠、或激揚,一掃傳統課堂那看似秩序井然實則沉+悶無味的課堂沉疴,人們禁不住喊一聲“奇跡”!正如郭振有先生說的“它打破了現行的所有教育學關于課堂教學模式的規范性要求,它沖破了重重阻力,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它在中國的一個鄉村里,寫出了一本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教育學。”
第二大理由:她占據了教育的制高點
這里占據教育制高點的命題,絕不是站在杜郎口在當今社會或者教育領域的影響力或波及面的角度提出的,而是從追問教育的本質提出來。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在多少年來紛紛攘攘的理論思辨中,杜郎口給出了硬邦邦的來自于長期實踐的答案,教育的本質就是“讓人學會做人”。他們絕不把學校的高中錄取率為目標旨歸,盡管曾連續三年全縣第一;他們不會強迫學生陷入題海而不能自拔,而學生卻經常利用課前課后三五探討學習問題。他們認為考試成績是教育的副成品,學生的健全人格,生活的幸福,生命的飽滿才是教育最本質的追求。用崔校長的話說,就是“做教育就是做人格,做人生”,“譬如學生在遇到數學難題時,他是勇敢的接受困難,想辦法查資料,找方法,反復研究,嘗試失敗呢,還是直接向人請求援助,甚至直接拿過現成答案來抄完算是呢。這不是個學習問題,而是做人的問題。解決這個數學難題的事情,就是磨練意志、完善人格的事情,我們得把教育提到這樣的高度來看才行。”
第三大理由:她抓住了素質教育的牛鼻子
對素質教育的話題,人人都能說出幾句,可是素質教育到底怎么搞,則成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一個懸而未決的公案。“取消考試論”、“成績加特長論”、“增加音體美論”、“多搞課外活動論”,各種主張你方唱罷我登場,最后仍然發現還在素質教育的外圍打轉轉。
杜郎口人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素質教育的牛鼻子,不是考試,不是音體美,也不是課外活動,而是課堂。課堂才是教育的主陣地,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培養都是從課堂學習中來的,課堂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只要老師會念一聲“芝麻開門”,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寶貝。于是他們以“10+35”的時間結構,以“四面黑板”的空間結構,為學生素質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空,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多元解讀、自主探究、合作展示,身體動起來,思維活起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密切起來。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表達,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了關愛,學會了合作。而這些,恰恰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
第四大理由:她發現了課堂真正的主人
我的地盤我做主。課堂是誰的地盤,誰是課堂的主人?傳統課堂“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的主人是教師,教師是權威,是主宰,學生充當著“知識的容器”而被抽干了生命的鮮活之后淪為了“非人”。
杜郎口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她從理論上發現了學生的“人”的本質,而在于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學生“人”的權利的回歸,還給學生課堂主人的地位。砸掉講臺,禁止老師連篇累牘的霸占課堂,甚至以“0+45”的非常手段糾錯糾偏。組建學習小組,建立學生之間的學習共同體,創制獨學、對學、群學的學習方式,設置“預習、展示、反饋”的課堂流程。以此種種手段和措施來取代教師千百年來“傳道授業解惑”的歷史大任,以編制導學案、課堂適時點撥追問方式發揮其主導作用,消弭教師的課堂霸權和控制權。學生利用導學案,查找資料,設計多種解題方案,討論交流,形成個性化創作。通過展示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個人能力,發展人格。通過自查自糾,互幫互學,兵教兵,兵練兵,實現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學生在課堂中彰顯個性、張揚生命,享受主人權利的同時也學會了承擔主人的義務,懂得了為自己負責,為他人負責,為今天負責,為將來負責。
第五大理由:她使新課改從天上落到了地下
新課改所倡導的先進理念深入人心,已從理性思考轉變為自覺行動。可是這些理念如何落實,怎樣找到一條具體可操作的路徑和方法,不但困擾著老師們,同樣困擾著理論者和決策者。路徑和方法的缺失使多年來的新課改幾乎陷入“等待戈多”的尷尬境地,課改的美好藍圖如天上的白云一樣讓我們遙不可及。而杜郎口可稱為把新課改從天上帶到地上的人,“三三六”教學模式配以科學合理的管理評價體系,保證各學科、各年級、每個教師以及學生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在做什么,怎么去做,為什么這么做。借助這個精確細化的教學模式,課改提出的培養目標得以層層分解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層面,找到實實在在的落腳點、附著點,從而也找到了最根本的歸宿。
第六大理由:她引導學校教學走出“知識”的怪圈
以往的學校教學一直把學科教學、知識教學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且愈陷愈深,以至于最終陷入“知識”的泥沼難以自拔,課堂則演變為各科知識大行其道的展臺,學生的大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崔其升校長在會議上反復強調“有些老師成天喊著趕進度趕進度,以為趕上教學進度,多記住幾個公式,多背幾篇課文就是完成任務了。他就沒有認識到給一道題找到三種解法,遠遠比用一種方法做三十道題重要。他更沒有意識到,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他開發智力,養成性格的過程。”因此杜郎口評價教師的教學,不是看學生多考了幾分,而是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精彩,是否快樂。這樣的校長,誰說僅僅是改革家,算不得教育家,他對教學弊病的認識入木三分。正因為他看透傳統教學的沉疴,才使得他們的改革走出“知識”和“分數”的怪圈,擺脫了“惟知惟考”的枷鎖,達到教育既人生的境界。
第七大理由:她身上散發著濃濃的宗教情懷
凡是到杜郎口的人,見過崔校長本人,見過那里的老師和學生的人,都會被他們身上的一種氣質、一種精神所感動、震動、震撼,這種氣質和精神不屬于道德范疇,而應該皈依于一種宗教情懷。確乎,他們真的是有點把教育事業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去追求的。崔其升校長不到30歲就患上嚴重的糖尿病,如今佩著“糖尿泵”的同時每天還要注射兩針胰島素,即便如此,他每年還堅持聽1000節課,到全國各地做上百場的報告。張代英是一位年輕的女校長,同時擔任著六個班的地理老師、一個年級主任及業務副校長,孩子出生的前幾小時她還在給學生們上課。而那些普通老師們更讓人感動,無論是業務論壇,還是教研活動,老師們彼此間言辭懇切地請求他人給自己提缺點找毛病,別人說的越多越滿足越感激,那份虔誠勁兒,分明讓你感受到一顆顆追求完美、熱愛教育的透明而火熱的心。
第八大理由:她存在普適性的“復制基因”
當一個領域逐漸成熟的時候,自然會出現很多模式。模式就是規則、方法及其體系,是一個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使之有研究、交流價值、有自己名字的固定解決方案。人們在遇到反復出現的同一問題時,可以無數次地使用該模式來解決問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模式不等于“形式”,更不等于“形式主義”。沒有模式,理念就是一句空話;沒有模式,課改理論就不能指導實際,也無法轉變為課改成果。
杜郎口并非當代中國學校的一個特例,她的教學模式對與她有著相似問題的其他學校來說,有著一定程度上的普適意義和借鑒價值。如“導學案”的推行,使師生關系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得以落實。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在展示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學習,。教師減少了講授時間,卻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時間和條件。學生由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激發了興趣,開發了思維,學會了方法。劃分學習小組,形成“兵教兵”的組織方式,有了小組,互動、互教、互助就可以開展,學習任務就可以共同完成,學生的成長也就找到了平臺和途徑。
第九大理由:她創造了無數教育奇跡
她創造了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搞改革可以成功的奇跡,創造了資金短缺照樣能改革成功的奇跡;創造了沒有好的師資也能搞好教育的奇跡;創造了沒有專家引領和成功經驗也能成功的奇跡;創造了農村學校引領城市學校的奇跡;創造了老師布置零作業而學生的學習成績仍然名列前茅的奇跡;創造了老師不講學生自己會學的奇跡;創造了日參觀人數超過全校師生幾倍比例的奇跡……
第十大理由:她將成為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
不管對今天的杜郎口是贊譽,是認可,還是懷疑,甚至排斥,將來在教育史上杜郎口終將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案例,因為“這是一場課堂教學模式的革命性的變革,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具有原生原創意義的教育改革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