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內蒙古自治區全面實施高中新課改,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作為自治區示范高中和自治區教科研實驗基地學校,按自治區教育廳和市教育局推進新課改的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在實施新課改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順利推進,穩步實施,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和提升,走出了一條具有本校特色新課程改革之路。
一、新課改中一些典型做法及主要成果
(一)建立健全實施新課改的方案
2009年初,學校制定了《巴彥淖爾市中學新課程實驗工作實施方案》,就學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任務、組織領導、職責分工、措施保障等方面做出具體安排。5月初學校成立了以校長、分管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工作小組、研究小組、信息資料小組,為新課改的有序進行確立了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7月份,又制訂了第一輪進入新課程實驗年級高中三年課程設置的總課表(試行)。在此基礎上,學校著手制定了《巴彥淖爾市中學高中新課程排課方案》《巴彥淖爾市中學學科教學設置方案》《巴彥淖爾市中學模塊教學管理與學分認定方案》《巴彥淖爾市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巴彥淖爾市中學選修課指導意見》《巴彥淖爾市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巴彥淖爾市中學校本教材實施方案》《巴彥淖爾市中學學生成長紀錄及綜合素質測評方案》。這些措施、制度,確保了學校新課改工作的連續性、系統性、可行性。
(二)全面提升教師實施新課改的理念和能力
崗前培訓:學校進入新課改之前,確定了“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全員培訓原則和校本培訓與專家培訓相結合的兩條腿走路的培訓方法。學校全體教師除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網上遠程培訓和專家講座外,每屆新高一的教師崗前都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培訓。先后到銀川、呼市、包頭、北京、上海、青島等發達地區參觀、學習、培訓。
崗前學習:學校教研處對每屆高一任課教師都要進行一次“學習《方案》和《標準》、使用新教材的校內培訓”,并就學校教師在使用新教材中的備、講、批、輔、評五個方面提出具體指導性意見。開學初,教研處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教研處、教務處、電教處工作計劃,要求各教研組結合學科特點,制定出落實新課改的工作方案和階段性行事歷。
在崗研討:在學期中,學校認真抓好教研組的集體備課,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期末,組織一次新課改問題、困惑和對策研討會,積極尋找新課改中解決問題的辦法。學年終,舉辦一次新課改論壇,全面總結一年來落實新課改的成敗得失,制定新學年新課改工作方案。安排第一輪進入新課改的高三教師做出階段性總結,教研處把交流后的材料打印裝訂成冊,作為指導高一、高二年級課改工作的第一手材料。
(三)積極探索理想的課程設置方案
包括通用技術在內的技術、藝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的社區服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高一年級開出,并讓學生修滿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在內的選修課在高二年級開出,盡可能讓學生修滿學分;在高三年級,教學部門對學生的學分情況進行統計,對于沒有完成國家規定學分的高中畢業學生,學校另行安排學習時間、補課教師及補考時間,讓學生修滿學分并取得高中畢業證。
(四)合理安排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
高二年級開出課程時,第一學期把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排入每位教師課表,使每位教師都參與到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中來,第二學期實行學生選課和走班制。校本課程在實施選課和走班制時,學校可以跨年級安排教師,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提供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為了扎實有效地落實研究性學習課程,制定了《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教師“研究性學習”操作規程》,專門設計了《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學生研究性學習選題登記表》《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教師研究性學習操作方案》《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學生研究性學習評價參考表》;為扎實有效地落實校本課程,制定了《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校本課程實施細則》,發放了《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學生選修校本課程說明》,設計了《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校本課程授課記錄表》《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校本課程學生選課、教師記錄評定表》;為了提高教師落實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制定了《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教師工作超量發放辦法》。各種方案的制定,客觀、具體、科學、嚴密的為新教材實施起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五)通過“觀摩、示范、樣板”等課堂模式推進新課改教學
2010年開始,確定隔周三下午后兩節課時間為新課改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時間。每次觀摩活動語、數、英、文理綜各推出一節觀摩課,學校領導、各教研組教師分別聽課、研討、評課,通過系列活動評定示范課、樣板課并在全校推廣。2011年進一步完善了這項活動,將觀摩活動和評定校級、市級優秀教師、推優、晉級掛鉤。觀摩課評定按教師的技術職稱分為“優秀高級”“優秀中級”“優秀初級”三個獎級。這項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全體教師新課改的熱忱,使新課改工作逐步走向普及。
(六)通過“推門課”檢查和評價教師在課堂上落實新課改的情況
為了全面落實推進新課改工作,學校組建了“新課標課堂診斷評課小組”,制定了聽課、評課方案。“新課標課堂診斷評課小組”成員每周聽六節推門課并進行診斷指導,校領導和有關教學主任全部深入一線參加聽課、評課、說課等活動,并把評價結果和指導意見及時準確地反饋給講課教師,對“問題課堂”進行反復聽課指導,達到解決課堂問題的目的。“推門課”舉措使得新課改教學工作落到了實處。
(七)提前著手研發校本教材
早在2009年秋我校就籌劃研發校本教材,聘請內師大教授林晨為我校全體教師做了校本教材研發的講座,并把校本教材的研發作為教研活動的一項內容。。2010年秋學校部分教研組編寫出比較好的校本教材,如語文組由祁牧多副校長執筆編寫了詩歌鑒賞教材;秦建軍副校長執筆編寫了大型河套文化綜合教材,并組織學生在新校區落成晚會上進行了精彩的表演;生物組編寫了《研究性學習的課堂課題信息源研究學習提綱》;我校書法教師郝守權編印了《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校本課程書法教材》作為高中年級書法課教材。
(八)把校本課程落到實處,使校本課程有價值、有效果
校本課程主要在高二年級開出。第一學期學校把校本課程排入每位教師課表,使每位教師都參與到校本課程中來,第二學期實行學生選課和走班制。學校把單周五下午的后兩節課(共計75分鐘),規定為校本課程實施時間,雙周五下午的后兩節課規定為社團活動時間。2010-2011學年第二學期,學校最多一次開出26門校本課程,包括體育、心理健康、書法、創新能力及學科拓展課程等多個領域。
(九)規范“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流程
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在高二年級開出,要求教師認真按照(1)指導學生做好研究性學習準備工作,(2)指導學生進行實踐體驗,(3)指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4)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4個操作階段和步驟進行。2010—2011學年教師給學生開出的研究性學習課題109個,學生自己確定的課題97個。通過近一年的研究性學習,學生不僅親歷了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體味了科研工作的艱辛和樂趣,而且自己的學習方法得到了提升。一部分學生把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轉變成了科技創意和科技創新的課題。到2011年10月底,我校申報自治區第27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11個項目幾乎都來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例如:《肥胖與飲食關系的調查》《巴彥淖爾市地區近年來農業種植結構的改變》等課題具有明顯的使用價值。
(十)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依據國家課程改革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意見,堅持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評價結果與學生各類評優掛鉤,與學生畢業與升學掛鉤,與班主任和班級考核掛鉤。
具體操作辦法如下:
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智力發展水平評價,即學科學習評價,也即傳統的考試成績評價,權重為50%。第二部分:非智力發展水平評價,即學生日常行為與活動表現評價,權重為50%。下面重點說明學生非智力發展水平評價。
非智力發展水平評價又分為兩部分,即學校評價和班級評價,權重各占50%。
學校評價定性為精確評價,即量化評價。分為日常行為和活動表現兩部分。日常行為實行扣分法,即每學期為每位學生賦原始分為100分,學生在學期學習、生活、活動中有違規行為,根據違規項目、違規程度扣相應分數,本學期扣至50分為止。目的是讓學生知規矩,守規矩,講文明,成習慣。活動表現實行加分法,凡學生參加學校及以上組織的各項公益活動、主題教育、文化活動、體育活動、藝術活動、社會實踐、勞動教育、評優競賽等予以加相應分,活動中獲獎根據獲獎級別再加分;凡學生擔任班級干部、學生會干部、社團干部等均予以加相應分,本學期加至100分為止。目的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增長才干,展示能力,交流合作,樂于分享,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創新精神。
班級評價實行模糊評價。班級老師和學生天天學習、活動、生活在一起,相互了解熟悉,對于評價最有發言權。為了減輕班級評價負擔,我們從行為規范、學習能力、活動表現三方面以等級制方式進行評價。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共同負責,不斷提高。
學校評價由政教處、團委、宿管處、學生會共同完成,這一評價為過程性評價。學生發生事件即進行評價,班級評價由班主任組織本班學生和任課教師完成,每學期一次。這一評價為集中性評價。
學期初布置評價工作,學期過程進行學校評價,學期末進行班級評價,每學期匯總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績。成績公示無疑記入學生本學期檔案中。
為了減輕過重的評價負擔,我們研究建立了計算機信息化處理系統,所有評價均在計算機上進行,并由計算機處理復雜的數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評價的精確性。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
第一、評價學生日常行為和活動表現,實際就是對學生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與交流合作、審美與表現、運動與健康、實踐綜合等能力的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必然反映到日常行為與活動當中。
第二、評價學生日常行為和活動表現,最大特點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即時評價,易操作,可評價,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和主觀行為,提高評價的公正性。
第三、評價學生日常行為和活動表現,與學生學習、生活、活動緊密結合,息息相關,起到規范、引導、促進和激勵的作用,體現教育者的教育方向和目的。有利于學生分辨美丑、知曉利害,修正自我,明確努力與發展方向,有利于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四、評價實現多元化、多樣化、信息化。評價既有學校主管部門、也有班級班主任評價、學生他評、學生自評。評價既有智力因素評價也有非智力因素評價,既有精確評價也有模糊評價,既有過程評價也有集中評價。評價通過信息化處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減少失誤。
第五、評價引發評價觀、教育觀、人才觀的變化。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活動中有較嚴重違規,扣相應分數,如果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將功補過,失去的分數也會補回來。那些只知學習、既不違規、也不參加活動的學生只能得到行為規范分,得不到活動和特長分,我們視這些學生為高分低能者。那些不違規、學習好、同時積極參加活動的同學才是真正的優秀學生,即規范加特長的學生,也是我們培養的目標,社會需要的人才。綜合素質評價打破了傳統的評價觀、人才觀、教育觀,評價成績排名發現了變化,那些有毛病的特長生不再排在最后,那些學習成績靠前而讀死書的同學排名降了下來。
第六、“育真、務實、管住、導活、溝通、評好”是一個系統工程,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果沒有前面五項工作的落實,評價將流于形式,如果沒有“評好”到位,則前面五項工作很難落實,見到成效。六項工作猶如散落在校園的文明碎片,揀拾起來,聚成人文與道德的力量,改善教育生態,回歸教育本真。
二、新課改中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的改進措施
(一)新課改中的不足
1.對《規劃》《課改方案》研究不夠透徹,學校某些措施的前瞻性不夠。教材繁難量大,教學時數不足。
2.部分教師對新課改認識不夠,觀念轉變較慢。
3.個別教師有畏難思想,工作停在被動層面,甚至穿新鞋走老路,難以改變多年形成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4.備課時注重教法,注重教材,忽略《課標》。在面向全體學生實行有差異的教學上思考少,做法少。
5.教學評價方法比較單一,比較滯后。表現在注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具備知識達成評價方法而缺乏能力評價方法。
(二)下階段工作的改進措施
1.利用行政例會、教研活動時間進一步學習《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和學科《標準》,并把學習的結果計入教師的考核。真正使所有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態度發生根本轉變,形成落實新課改的氛圍。
2.堅持不懈地開展校本教研,及時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3.繼續通過“公開課、示范課”引領新課改,通過“推門課”監督新課改,通過評定“優質課”鑒定新課改。
4.進一步改革學校分配制度,用經濟杠桿撬動落實新課改的困難點,支撐新課改的閃亮點。
總之,我校創造條件,大力推進新課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課程改革的實踐,我們深深地認識到,推進新課程并不難,只要我們加強學習,總結經驗,求真務實,扎實工作,隨著課改實踐的逐漸深入,隨著教育環境的進一步改善,隨著社會各界和家長對課改的認同,我們有理由相信,課改必將成為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有力保障,必將成為提升教師素質的載體,必將成為學生自我完善的空間,必將成為我校教育事業騰飛的平臺。
巴彥淖爾市一中新課改實施總結
時間:20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