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備課中的典型誤區及案例分析

時間:2014/3/10

備課是上課的基本前提,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備課的影響和制約。這一章,我們比較系統地分析備課中的誤區及產生的初步原因。

第一 認識層面的誤區及其分析

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備課常常遭遇諸多困難,陷入諸多誤區之中。這些誤區大致可以歸結為認識層面的誤區,管理層面的誤區,技術、操作層面的誤區。

一、認識層面的誤區的種種表現

表現之一:備課=寫教案=抄教科書

很多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認為,備課就是寫一份教案,而教案的內容也就是抄一遍教材。殊不知,備課的內涵遠不止于此。

1.在內容上要找準重點和難點

如果備課的重點和難點不明確,教學中主次不分,這樣講出來的課學生是無法學好的。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掌握教材內容的系統性,找出教材前后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讓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根據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三個不同要求:了解(對知識的含義有感性的初步認識,能知道“是什么”)、理解(對概念和規律達到理性認識,能說明“為什么”)、運用(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迅速解決問題,知曉“怎么做”),確定每次課的教學重點,結合學生實際,恰當安排教學內容。另外,即使同一科目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要求也不同,備課的側重點也就大不相同了,而學生也能根據教師的要求,掌握重點內容,將所學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2.教師要了解的知識面不能僅限于教材

“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有一桶水”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看教材,還應查閱相關資料,根據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進行鏈接,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對教材中滯后內容及欠妥之處作必要調整,使教學內容成為適宜的、完善的知識體系。只有教師的知識豐富了,重點突出了,才能使課講得生動,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表現之二:備課=背課

在備課過程中很多內容都要牢記于心,有些教師就把備課過程轉變成“背課”過程了,將要教的內容記在心中,上課時就平鋪直敘。從表面上看,老師講得似乎滔滔不絕,功底深厚,而實際上課堂已在不知不覺中轉變成了演講。老師是演講者,而學生則轉變成了聽眾。因此,教師備課不僅要備內容,還要備學生,備教法。

表現之三:備課就是抄已有的教案

1.不加思考,照抄名師教案

教師備課不是去認真鉆研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要點,不是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而是舍本逐末,通過購買《名師優秀教案選》或《教案》之類的書,把別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搬下來。檢查起來,既有“數量”,又有“質量”。學校對教師的備課檢查,過分強調數量,檢查只是停留在“數教案”這一機械模式上,忽視備課的內質,致使許多教師出現了應付檢查式的抄教案,甚至補教案。這種無效的勞動浪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及精力, 缺乏實效。

2.改頭換面,重整舊案

教師在新學期備課時,雖沒有照抄現成的教案,卻打起了往年備課本的主意,更有甚者,索性將往年的備課本換上新封面當做本學期的備課,權且應付了事。

3.大刀闊斧,化繁為簡

這些教師連“備”都覺得麻煩,干脆在“備”的過程中,拿著購來的《教案》,簡單地摘錄“重點環節”,并美其名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豹?

4.直接拿來,照本宣科

這些教師更是走“捷徑”,直接拿著教案,為己所用。他們認為,《教案精選》或《教案》本身就是優秀的結晶,不須要再加工,沒有“寫”、“備”教案的必要,直接拿來,照本宣科就行了。

二、歸因分析

(一)個人理解上的誤區

教師備課時往往是單兵作戰,缺少交流與協作,學科之間更是缺少整合。教師對教師間的競爭的認識有偏頗,在日常教學與研究中,唯競爭而競爭,各自為殘,忽視了競爭者之間的相互合作,在集體備課中“守口如瓶”,制約了教師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共享,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緩慢,集體備課形同虛設。

(二)傳統觀念的演習——以本為本、以綱為綱的傳統觀念的演習

教師本著以“課程標準”為綱,以“課本、教參”為本的傳統教學觀念,不敢越雷池半步,視教科書、教參為權威,致使備課出現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現象。單純依賴教參,備課缺乏創意,使課堂教學缺少活力。教師工作缺乏創新性,很難適應課改的要求。

反思備課現狀,它嚴重制約著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也制約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師素質的發展,致使我們現行的備課管理、備課研究、備課方式等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隨著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一步強化,如何挖掘學校教育資源,與時俱進地改進備課方式,用扎實有效、講究實用等教師能接受的方法,有效地解決集體備課的普遍性問題,已刻不容緩。

加強對教師備課教案的有效性管理,以集體備課的有效實施作為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發展,是改善當前備課工作、提高效率的突破口。

 

第二 管理層面的誤區及其分析

當前,備課存在的種種誤區,有些屬于認識層面的問題,而有些則屬于管理層面的問題。其中,集體備課中的形式主義、管理上的簡單化最為典型。

一、集體備課流于形式

當前,集體備課在各地備受青睞,并已成為學校教研活動中的“重頭戲”和“亮點”。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集體備課出現了一些誤區,從而流于形式。

現象之一:集體備課成了“教案之和”

為了應付檢查,陽奉陰違,學校往往將新教材的各章節平均分給了同年級的各位任課教師,由各任課教師分頭撰寫教案,完工后交給集體備課組長,由備課組長將其裝訂成冊,謂之“集體備課”,將參差不齊的個人教案權當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等同于各任課教師備課“教案之和”。這種“承包式”的方法,雖然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壓力和負擔,但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沒有了教師的共同參與和討論,更談不上教師心靈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結晶,有形無實。

現象之二:集體備課成了“網上資料的拼盤”

為了快速完成集體備課,減輕教師負擔,實現教師自我解放,在備課組長的“倡導”下,各位任課教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分頭在線查找,資源共享,成功下載各大教育網頁中與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裝訂成冊后,謂之“集體備課”。其實,這種備課全然不顧內容是否切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沒有舍取,不加選擇,其實有名無份。

現象之三:集體備課成了“個人獨裁”

不少地方的學校往往根據年級和學科不同,將參加集體備課的教師分成組,每組挑選一位教學中的骨干教師當組長。由于組長往往年紀較長,并且是學科教學中的“元老”,在教師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因而,在集體備課中,研討內容往往由組長說了算,成了組長唱“獨角戲”的場所。其他教師“出工不出力”,很少發表自己的主見,提出自己的看法。集體備課由組長一人把持和“壟斷”,組長包辦了其他成員的思想,個人意志代替了集體意見,抹殺了其他教師的首創精神和智慧,集體備課名存實亡。

現象之四:集體備課成了“模式教育”

無獨有偶,網上有這樣一則報道:一所學校對外公開五堂課,五位教師上的都是同一課題,聽課老師聽到的五節課都是一個模子:一樣的導入,一樣的話;一樣的討論,一樣的題;一樣的過程,一樣的調。這使得聽課教師有點納悶:為什么五節課如出一轍呢?后來才知道,這五位老師事前經過了集體備課,他們將集體備課后的“成果”原封不動地搬進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

集體備課理應是教師共同智慧的結晶,它不是各備課教師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人說了算的“家長制”,更不是網上資料的“下載拼盤”,也不是“標準答案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流程。集體備課應該是本組教師靜下心來,坐下來共同商討如何突出重點,突破和分解難點,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體現課改精神。在集體備課中,教師要群策群力,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它可以是和風細雨式的述說,也可以是面紅耳赤的爭論。總之,集體備課始終離不開教師的全員參與和共同研討,否則,集體備課只能是繡花枕頭、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師業務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

其實,集體備課的本義在于,通過集體備課,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學過程真正達到最優化,既發展了學生,又成就了教師。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由于各班學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師也各有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和特長。 

為此,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教師應結合本班的實際,充分發揮教學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自己的“獨具匠心”,因地制宜地采用最為合理而有效的方案、手段來施教,創造性加以發揮、拓展,而不能由集體備課一包到底。

二、簡單化,形式化

備課是展示教師個性化創造過程的真實記錄,是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點子庫”。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恰似一幅蘊含師生人文素養、觀念想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立體風景圖。然而,傳統的備課要求教師做到步驟要完整,內容要齊全,知識點要突出,備課要超周等,成了多年不變的戒律。這樣就使備課陷入了一個怪圈

一是模式化,即所謂的完整性。備課設計成了《教師備課手冊》和《教學參考書》的翻版;二是只備課不備人,只備形不備神,只備結果不備過程,充其量只是教師的“備忘錄”;三是備“死”課不備“活”課,強調的是“以本為本”、“以綱為綱”等習慣,脫離社會現實和學生生活實際。

當前,按照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必須首先沖破傳統備課的清規戒律,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

三、對策分析

解決備課管理層面的誤區,一個基本的宗旨在于樹立正確的備課指導思想,樹立“為了每一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追求高質量、高效益的備課觀。簡言之,我們要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特別是那些學困生身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亦即,圍繞學生的學習開展備課活動。

相對于教師個人的備課而言,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備課形式。它可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共同提高教學質量。針對集體備課的困惑,正確把握集體備課的良性化發展,避免形式化,追求集體備課的實效性,是當前集體備課發展的基本對策。

(一)個人鉆研——集體備課的前提條件

個人鉆研是集體備課的基礎,因為每個人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加工處理也是不同的。集體備課前,應先布置教師對集體備課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思考。集體備課時,提出自己的思考、經驗、困惑,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教師個人的集體備課記錄本,不僅要成為集體備課時分享智慧的記錄本,更應成為集體備課前梳理經驗的記錄本,傾訴困惑的記錄本。有了充分的思考和醞釀,教師才能主動參與,暢所欲言,以個人的思考凝結集體的智慧,最終提高集體備課的效率。 

(二)求同存異——集體備課的思維指向 

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自學能力、非智力因素千差萬別,期望一個教學方案放之各班而皆準,顯然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教育永遠不可能是工廠規?;纳a。特級教師魏書生曾經說過:“一個教師,要緊的不是忙著去否定,不是去證明,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不加任何改變。他應當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采集對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釀造課堂教學的蜜。”蜜蜂采集花粉釀蜜的觀點,應該是我們對待集體備課的積極態度。 

我們認為,集體備課就是把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研究和分析教材、確定教學整體目標以及探尋普遍的教學規律等方面進行相對的統一,而在具體的教學方式上,則不宜過于統一。我們應該將求同存異作為集體備課的思維指向,倡導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根據自己班級的情況,批判地吸納集體生成的智慧,設計出符合本班實際的教學方案,用集體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藝。 

(三)解決問題——集體備課的功能定位 

集體備課的功能如果定位在研討并解決問題上,就有利于教師在設計教案的基礎上自我反思,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就有利于緊扣教學的需要,抓住那些關鍵或疑難問題進行集體攻關,依托群體智慧清淤除障,釋疑解惑,就有利于避免備課中照搬照抄的現象,使每個教師都積極參與,在交流中獲得共識,在爭論中深化認識,真正達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

新課程理念下的集體備課,要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的基礎上,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并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激活教材,使教學達到—種新的境界。 

(四)制度建設——集體備課的有效保證

營造良好的集體備課氛圍還需要制度建設作為保證。集體備課在堅持全員參與原則的基礎上要做到“四定”,是確保集體備課實效性的有效策略:
定時間,即各備課組除平時的教學交流活動外,還應安排專門的集體備課時間,每星期一二課時;

定地點,即固定集體備課的地點,一般安排在年級組辦公室進行,這樣便于集體備課及時開展;

定課題,即每次備課組集體活動應先擬定討論課題;

定中心發言人,即每次備課組活動應有一位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事先初步擬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案和討論主題。

 

第三 技術、操作層面的誤區及其分析

備課活動中出現的諸多誤區,有些是由于技術和方法的誤用所致,有些則是對備課的具體方法的誤用所致。在本節,我們討論備課中的技術層面、操作層面的誤區及其基本對策。

一、對備課的基本方法把握不準

正如前文分析的,備課工作的諸多誤區,有不少是由于對技術、方法不熟悉所致。例如,“一次失敗的集體備課”

就是其中的一個反例。這次活動是青年教師小王要參加市“新秀杯”賽課。由于是提前一天領取上課內容通知,那邊小王去抽取執教內容,學校這邊已經成立了一個臨時備課小組,備課小組成員由校語文教學骨干組成。李校長、熊校長二位親自掛帥,他倆可是市學科帶頭人,可謂強強聯合。

【案例呈現】 一次失敗的集體備課〖HTK〗

那天下午五點多鐘,小王帶回了執教內容:蘇教版第八冊《祁黃羊》。也許是“精英”組合讓小王老師吃了定心丸,她看起來很輕松,倒是我們幾個心事重重。這真是“打魚的不急,背簍的跟在后面干著急”。各人匆匆讀完課文,略作思考后,交流就開始了。李校長慣于宏觀調控,整體把握:“‘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是反映祁黃羊一心為公的中心句,應扣住這一點進行教學?!毙苄iL緊接著說:“品讀課文,字里行間無不顯現出祁黃羊唯賢是舉的博大胸懷。‘想了想’,‘鄭重地說’,寥寥數語,讀來卻能使人深切地感受到祁黃羊舉賢時謹慎的態度和無私的精神。我看教學時應該緊扣這些字眼讓學生仔細琢磨,品味。”一直在網上搜尋的劉老師推薦大家看了一段史料記載:祁黃羊曾舉薦解狐、祁午分別擔任南陽縣令和中軍尉。后用之,果然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此事也不由稱贊: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罢賉WTXT](zh?。铮┮娺€是召(zhào)見?壓(y?。└鶅哼€是壓(yà)根兒?請大家回答。”葛老師說[WTBZ]話總是文縐縐的。趙老師常常出其不意:“我有些問題想不通,祁黃羊為何不先舉薦祁午,而要先舉薦解狐?同朝為官,祁黃羊不知解狐生病了嗎?明知他生病了,還要舉薦他,這怎么解釋呢?難道祁黃羊早知解狐病了,故意舉薦,以示自己的不計前嫌?這樣解讀,晉國良將豈不是變成奸佞之徒嗎?這顯然有悖于歷史及文本的價值取向??墒钦n堂上什么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學生提出這些問題怎么辦?”他這一問,大家還都被難住了。還沒等大家思考,小王老師開口了:“別管那么多了,明天就要上課了,拜托諸位快幫我整理出一份課案吧!”這時大家才想起來,小王一直在做聽眾。是啊,東拉西扯了半天,還沒一個成型的東西。神侃就此打住,大家開始全心全意地幫她逐個環節地設計課案,連過渡語葛老師都沒忘幫她設計。如“一個簡單的‘想了想’卻承載著祁黃羊‘公與私’、‘恩與仇’孰輕孰重的思想交鋒”;“一代英才的逝去,甚是可惜”……這期間,小王老師一直沒抬頭,邊聽邊忙著記,生怕錯過一個字。

課案理好了,小王老師長長舒了口氣,笑了。

可第二天上課的情況并不樂觀?!邦A案執行得挺順利,但不知怎么回事,課堂上一點感覺也沒有?!毙⊥趵蠋熑缡钦f。后來小王老師的比賽名次也證明我們的這次集體備課失敗了。

如此的“強強聯手”為何會遭遇失敗?我們究竟失敗在什么地方?

正如該文作者分析的,把集體備課定位在形成一套預案上,正是本次集體備課的致命傷。如此分析之后,我們不得不進行如下思考:集體備課究竟應該追求什么?集體備課中當事人和幫助人的角色怎樣定位?集體備課應該在什么背景下進行?

回答這些問題,正是把握備課的具體方法的關鍵。

事實上,集體備課應該是促進當事人打開思維通道的一種大信息量交流。集體備課就是一個集體解讀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因為相互啟發,只有當事人將集體備課中的解讀文本的過程遷移到教學中,物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就需要當事人在集體備課前的獨立思考,也需要幫助人有幫助的底線。這是那次失敗的集體備課的啟示。

二、對備課的技術把握有誤

備課是一門專門的技術,如果對其中的技術把握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現技術上的誤用。

(一)誤讀課程標準,誤讀教學目標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備課活動中時有發生,主要的表現就是,誤將課程標準規定的學段目標理解為年級目標、單元目標,甚至課時目標。這顯然是不了解課程標準所至,也與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教學大綱規定單元、課時目標有關。

(二)誤讀學情

誤讀學情也是備課中時常發生的現象,我們通過一個案例加以說明。

【案例呈現】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反思日記

學校舉行了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三項基本功之一——課堂教學的比賽,我們中高年級的教師執教的是第十二冊《詹天佑》一文。以下是我在上課時的兩個片段以及反思。

片段一:在揭示課題,交流學過的以人物名字命題的課文有哪些后,我簡單作了小結:這些以人物名字命題的文章,人物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具有崇高的品質,那么你了解的詹天佑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大家來匯報一下自己收集到的關于詹天佑的資料。我說完后,有兩三名同學舉手,我又鼓勵了幾句,但情況并沒有大的改變。后來,我叫了兩名同學來匯報。

片段二:這堂課的重點內容是,我設計了“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感到非常(),因為()。”這個填空。我出示了這個填空,讓學生在充分地細讀課文第二三段后,來討論時,我發現舉起的手寥寥無幾,這樣的討論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分析: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我都有自己的意圖?!墩n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第三學段的學生必須初步學會查找資料的辦法,要求學生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上課前一天的傍晚,我布置了讓學生運用各種渠道去尋找詹天佑的資料的任務。設計上述的填空題,也是為了幫助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并能在閱讀中有所悟,有所得,尊重他們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本以為這兩個環節,都應該給了學生一個積極表現自己的機會,特別是第二個環節,是本堂課的重點,也應當是一個高潮。讓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交流中,深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由此來深刻地體會本文的中心: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在上課時,我自己盡可能激情澎湃,而學生卻是平靜如水。我想造成這樣的課堂氛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師在備課時,沒有備好學生的這一課。雖說上課前,聽班主任老師交待過,本班學生不愛發言,但總以為這是六年級學生的通病,在正式課堂上,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啟發,情況總會有所轉變。于是,就這樣輕松上陣了。

反思:要上好一堂課,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備好學生的課,的確很重要。因為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學習現狀應該是我們要掌握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班級中上課,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上課教師應當充分了解,然后把這種了解融入到你的課堂設計中去。

(三)忽視或誤用課程資源

備課是對教學資源開發、整合與利用的過程。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直指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而傳統意義上只注重“寫教案”的備課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需要。對教學資源合理開發、整合與有效利用,是改善備課活動、促進有效教學的手段。

提到教學資源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教科書、教參等文本資料,其實,這些只是教學資源其中的一部分。教學資源的內涵會隨著社會、科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活動,可供教學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質的、精神的、校內的、校外的、有形的、無形的均可說是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不僅是一個認知活動過程,也是一個社會活動過程,教學資源的選擇與配置,不應僅從認知的角度出發,還必須善于營造良好的人際、情感氛圍,使教學資源在促進學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諧、同步的發展,使興趣、注意、愛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與感知、理解、應用、實踐、解決問題等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諧發展。

特別地,備課中要善于利用教科書資源,但是,最容易出現的盲點就是,思路受教材限制,出現教學設計上的盲點。亦即,在教學準備中,教師主要是依據教材、教參,教材和教參確實為教師的備課和授課提供了方便,但往往也束縛了教師的思維,使教師備課時跳不出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參的固有思路。

為此,教師在備課中,應該先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參閱課本,自行設計方案,教學思路不要受某一版本教材的限制,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不放過任何一點質疑、一顆火花,樹立“任何教材都是可以超越的”的思想。

(四)誤讀教學方式轉變

當前,在備課中,經常出現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中的形式化、片面化的認識。亦即,新課程就是要合作、自主、活動、探究,不探究,不是新課程。于是,出現了從過去的“滿堂灌”到“滿堂問”發展為今天的“滿堂跑”。

其實,教學方式轉變的根本在于改善學生的課堂生存環境和學習生態環境。為此,備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使他們在書本世界中找到其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融入到書本知識之中,而且要關注學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備課不僅要關注學生地位,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或情境。備課不僅要關注學生這一團體特有的、獨有的文化,創建師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動的平臺,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因地制宜,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

總之,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和保障??朔湔n中的困難和盲點,走出誤區,才能切實提高備課質量和教學效果。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 在线看免费白色福利 | 亚洲中文字幕网资源站 | 午夜福利免费区在线观看 | 亚洲男人中文字幕一区 | 日本日本乱码伦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