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貧困地區的農村中學,居然能在全國掀起一場“教育的風暴”,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
2007年的 12月 25日——29日,我赴泉城濟南參加了為期六天的“解讀杜郎口旋風”研討會。其間,我們兩次進入杜郎口中學,參觀考察了這所在全國掀起了“教育風暴”的農村中學。
第一次是在12月26日,我們一大早從濟南顛簸了三個多小時,趕到了聊城市茌平縣最東部的杜郎口中學。那一天,與我們同會的有200多人,另有一個200多人的浙江參觀團和100多位上海的客人已在我們之前到達。我們趕到杜郎口時,正是課間操時間,于是,三支參觀團隊的500余人一起觀摩了杜郎口中學的課間操。
杜郞口的校園比較簡陋,不太平整也不太寬敞的操場上,站著1000多名衣著不很整潔隊列也不很整齊的師生,但那些孩子們的臉上個個都洋溢著質樸與歡快的神情。即使面對著操場上數百名陌生人的目光和攝影鏡頭,都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發自內心的快樂神情,那神情真誠而熱情,一點也不做作。
課間操結束了,有關人員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張杜郎口中學全校的課程表,我們趕緊隨著學生的人流分別涌向了兩座教學樓。杜郎口中學的課堂常年向全國開放,大家可以在任何一節課的任何一個時段進入任何一個教室。我隨著一股人流擠進了初二六班,首先聽了一節語文課。那節課聽課的客人比學生還多,教室里沒有聽課用的坐凳,我們全部站在教室里,前后左右都是參觀的人。由于一時還沒適應這種聽課形式,再加上又忙著想找個拍攝點,我還沒有來得及看清那個語文老師長得什么樣,就找不到他了。因為學生已經全部離開座位,奔向了三面黑板。而教室里連主人帶客人得有近百人,全部站在教室里,誰還能看出哪個是他們的老師呢?
頭兩天在濟南開會的時候我們就得知:杜郎口中學有一個突出的改革經驗,就是“砸碎了講臺、增加了黑板”!那里每個教室的“四壁”除了有一面是窗戶外,其余的三面都是黑板。還有人說他們有四塊黑板,那第四塊“黑板”就是地面,因為學生上課時也可以在地面上寫寫畫畫。
兩次杜郎口之行,我們深深地為杜郞口的課堂震撼不已。
剛走進杜郎口的課堂,我和成千上萬的來訪者一樣,第一個感覺就是“太亂”,學生們寫字的、畫畫的、連說帶笑的、連唱帶跳的、縱情表演的 、高聲朗誦的應有盡有——簡直是一個“自由市場”!
我咬著牙、皺著眉堅持看下去 ,這才終于發現,課堂雖然很亂,但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地學習:他們先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討論,交流他們各自在頭一天的預習內容,并迅速進行分工。接下來,他們又三五成群地有人寫,有人念,有人表演,有人說唱地“演習”著他們要展示的內容。我們剛進教室的時候,教室里三面墻壁的黑板都還擦得干干凈凈,轉眼間就被描繪得“花花綠綠”了。接下來是分組展示,每個組的代表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將有關課程的內容展示給大家。而其他組的同學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還能向該組的同學提出問題,或者把他們發現的錯誤寫在黑板的一角,等同學發言結束后再予以糾正。
比如初二六班的那節語文課,是一節現代文閱讀訓練課,閱讀的是兩篇散文,題目分別是《母愛》和《長在巖石下的小花》。孩子們先做了小組內部的簡單分工,然后用了大約20分鐘的時間來準備。開始展示的時候,先是一個組的同學分析講解了《母愛》的段落結構與中心思想,有兩個同學唱起了《燭光里的媽媽》和《酒干倘賣無》。另一個組的同學闡述了《母愛》的寫作手法和書后的幾個基礎練習題。之后的一組有一個女同學聲情并茂地朗誦了自己即興創作的詩歌《世界上最深的愛是什么》,組里同學們哼唱著搖籃曲為她伴奏,而一個男生則繪聲繪色地講了《兩代鷹的故事》,他們表達的是要關愛父母、孝敬父母的主題。
另外的三個組由《陽光總在風雨后》的歌聲開始了《長在巖石下的小花》一文的閱讀展示 ,他們分析了“小花”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拼搏精神的主題,解析了文章標題的作用和文中引用格言的作用,還結合上下文分析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一個同學背誦了鄭板橋的詩《竹石》,指出課文與該詩的異曲同工之效,而他們組的同學已經在黑板上畫了一塊巖石與一片翠竹來與他呼應……
在我們走進的課堂里,老師們的講解都沒有超過十分鐘,而初二六班的那位老師甚至都不超過五分鐘。在這短暫的時間里,我真的還看不出老師的精彩,但是,我卻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學生的精彩。在幾節課中,我都沒有看見一個學生在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即使是成群的陌生人在課堂上隨意地拍照和進進出出,都一點也沒有分散他們的精力。在這“熱熱鬧鬧”的課堂里,他們確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與熱情都投入到了與課程有關的探討、研究以及關注他人的展示和自我展示之中了。
正如杜郎口的同志在經驗介紹中所說:“你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就會還你一份精彩!”杜郎口的課堂,真的是全體學生的課堂,所以它激發了所有學生的熱情,也開啟了所有學生的潛能。杜郎口的課堂,真的很精彩!
杜郎口中學的教室里,也有多媒體設備,但我卻沒有看見一個老師使用它。這里的師資力量我覺得至今也還比較薄弱,老師們本科畢業的很少,有的只有中師學歷,看他們的課堂表現或者與他們現場交流,我似乎都感覺他們的基本功不是很豐厚……
然而,在這樣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落后得幾乎被淘汰的農村中學,一群樸實無華的老師與一群樸實無華的學生,何以能掀起這場中國當代教育的“風暴式革命”?
據有關人員向我們介紹,1997年,現任校長崔其升來到這所已經被被列入茌平縣撤并學校名單的杜郎口中學時,全校學生厭學、輟學十分嚴重 。據說當時初三有一個入學時有60名學生的班,中考時只剩下了11名。全校每年升入重點高中的學生都不超過十人,中考成績連續幾年名列全縣23所初中校倒數第一。
每一個解讀“杜郎口旋風”的會議都必說這樣的三個數據:
2000-2004年,杜郎口升學率躍居全縣第二。
2005-2007,杜郎口中考成績連續三年為全縣第一。
2005年,杜郎口中學的287個畢業生,有286人升入重點高中。
就是這幾個數據徹底地轉變了杜郎口中學的面貌與地位。于是,這所險遭被撤并厄運的落后校仿佛在一瞬間獲得了諸如“全國初中教育改革特色學校”、“全國學校規范化管理示范學校”和“山東省教學示范校”等一大排的榮譽稱號。
于是,杜郎口中學就掀起了這場在中國馳名遐邇的——“杜郎口旋風”!
這股巨大的“旋風”引來了成千上萬的參觀者、學習者、關注者。據說,已經有二十多萬人從全國各地不辭辛苦地來到這所農村中學。在杜郎口中學的會議室,我們還看到了海淀區教委在06年贈送的大紅錦旗,上面寫著:“為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為了進一步探究“杜郎口旋風”,在會議主要內容一結束、與會的代表們都忙著去探訪孔子故里的時候,我不由地想到了“再訪杜郎口”。當我們再一次走出杜郎口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終于對杜郎口的“教育風暴”有了一些清晰的認識:
“ 杜郎口旋風”給我的最大震撼,就是他們把千百年來一直由教師主宰的課堂還給了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生!
由此,我第一次這么深刻地意識到:一個老師無論他有多么的博學多才,只要他的學生不精彩,他就不會是一個精彩的老師!反之,只要他培養了一批批精彩的學生,無論他自身多么平凡,他都是一個精彩的園丁!
在杜郎口中學的課堂上,老師的活動真的很少,但其主導性更強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在了課前對課程的構思、設計和課堂中的點撥、引導上以及最后的檢測提高上 。更重要的,還體現在了他們對學生的深層次的關愛與激勵之中。所以,才會有杜郎口中學最樸實同時也最偉大、最振奮人心的教育場景——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效果好起來了!
教學改革了,學生動起來了,但老師的工作并不是輕松了,而是壓力更大了。所以,我對杜郎口中學那些貌似平俗的老師們,不由得肅然起敬!
杜郎口中學給我的另一個震撼,就是杜郎口的老師們“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二訪杜郞口,我們看到那里的老師們每時每刻都在反思和檢討著自己的工作,他們同時也在真誠地監督與提醒著別人的工作。教學樓走廊墻壁上的大黑板,密密麻麻地寫著不同部門的值班人員對各年級各班甚至各學科老師頭一天工作的“實名”批評與表揚;走廊墻邊立著長長的兩排小黑板,上面寫滿了全校老師們自己一星期來的工作反思:有成功,也有不足,更有改進計劃;每天的值班干部,還會一日兩次把前一個半天的工作在教學樓的門廳里進行及時小結,表揚與批評都那么透明和直白……
杜郞口中學曾經是一所眾所周知的薄弱學校,但他們在八年的反思與改革中走進了“中國名校”的行列。所有去杜郞口參觀的人幾乎都不否認:杜郞口中學至今也還不夠完善。但是,最可敬的是他們能夠常年如一日地全校上下一起努力,在反思中尋找不足,在反思中謀求改革,在改革中飛速發展!
——我想,這恐怕才是杜郞口中學最難學習也最值得學習的“真經”吧?
我看“杜郎口旋風”——姜云香
時間:20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