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中,對教師如何使用教材有這樣一句話:“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教師作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對教材的處理更需要有自己的思考。那么我們該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地域的特點以及教師自身的特點來調整和變化教材的順序、素材及內容,使得教材更好地位學生的學習服務呢?本人就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來談談自己使用教材時的體會。
1、 聯系現實,使教材更生活化。 在新課標中,對教學素材的選用有這樣幾句話:“素材的選用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活動經驗,這些素材應當在反映數學本質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以利于他們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與方法的過程。”這就是說,我們教師在教學相關知識點時,不要拘泥于教材的例題,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進行課程內容的重新設計。比如,本人在執教京版第七冊數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這個知識點時,教材上給出的例題是“19位退休教師相約到太湖游玩,買游艇票共花了722元。每張游艇票多少元?”考慮到除法這個知識點本就比較枯燥,而教材中例題的情境又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這樣講下來一堂課肯定了無生趣。出于這個原因,我打算換一個教學情境。由于上一星期學校剛好組織學生去北宮森林公園春游,春游過程中不就有很好的數學實例嗎?后來,我就以秋游為主線,讓學生計算秋游中學校為一個孩子的午餐和租車花費了多少錢。由于這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情,學生在解決起來興致盎然,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自主整合,使教材更個性化。 京版教材與人教版教材相比,有一個比較大的缺陷,那就是知識點的條理性不夠。就拿京版第十冊數學書中的第一單元長正方體為例,在教材中,這一單元并沒有編寫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的例題,而這個知識點在人教版本教材中卻有專門例題來研究,但是從考試中來看,這一知識點又是一個必考的知識點,同時這個知識點又是一個抽象思維特別強的難點。因此,本人在執教時,特意為這個難點設計了一個專門的課時來研究。此外,本單元在研究長正方體表面積時,教材中只為研究一般長正方體的表面積設計了課時,而對于一些生活中根據實際情況求表面積以及切拼帶來的表面積變化這兩個知識點,教材中設計有相關練習題,卻并沒有安排實例來進行研究。這兩個知識點都對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的周密性要求特別高,如果沒有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專門的探究,獲得充分的活動體驗,那么學生的相關練習是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的。因此,對于這兩個知識點,也特意設計了兩個活動課,一個是“表面積大變形”,還有一個是“切拼帶來了什么”,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和實際計算,經歷探究過程,真正理解并掌握這兩個難點。
3、 設計活動,使教材更生動化。 原來我們的課堂都是滿堂灌,數學活動少之又少,就怕活動一組織起來不好控制,耽誤教學效果。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寫道:“兒童的才干和能力都來源于他們的指尖。”對于新知識,如果兒童親身去實踐了,動手操作了,獲得的知識體驗將會終生難忘。新課標中也提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本人在實際教學中,就特別注重數學活動對學生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以及數學活動對學生深刻理解知識內容的有利影響。因此在對于一些教學難點的突破上,多次設計數學活動。如在求不規則物體體積時,我找了4個不同的不規則物體,分別是墨水瓶,礦泉水,瓷娃娃,以及西紅柿,然后讓每個組選擇一個不規則物體,通過實際操作來理解放進物體后,體積之間的轉化過程,直觀形象地理解不規則物體的求體積方法。有了實際的操作活動經驗,學生的抽象公式有了直觀現象的支撐,對計算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應用起來也就不成問題了。此外,在教學“切拼帶來了什么”研究切拼帶來長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時,本人同樣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立體圖像橡皮泥進行實際的切拼操作,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理解,也同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 注重差異,使教材更人性化。 韓寒說:“人的全面發展必將導致人的全面平庸”。雖然這個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這句話卻提示我們人的個性在個人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新課標中提出“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恰當評價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引導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存在一些差異,如何處理好這些差異呢?本人在執教京版第10冊綜合與實踐活動《包裝的學問》一課時,就充分考慮了學生學習時的個體差異。在課前復習題時,設計了一個基礎問題:“包裝一盒牛奶至少要多少包裝紙?”學生計算解決之后,提出第二個問題:“包裝兩盒牛奶要多少包裝紙?”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拼一拼,擺一擺,將所有可能性都列舉出來。在計算時,學生有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如可以直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來求,也可以將兩個酸奶盒的表面積相加再減去拼合的兩個面積,還有同學提出可以把這兩個牛奶盒都看成無蓋的,有同學提出可以將拼合的兩個面都算在一個牛奶盒,這樣就可以用一個牛奶盒的表面積加上一個牛奶盒的四個面的面積等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算法。在最后的課后練習中,我設計了一個“設計包裝”的環節,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意,根據自己的特點設計一款獨一無二的包裝,并且計算出包裝紙的面積。這些都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學習和性格的差異,并充分尊重這種差異,讓每個孩子都發揮自己的個性。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西方還有一句諺語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老師對新課標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會。讓我們一起改變觀念,擺脫束縛,在科學教育觀的引領下,大膽發揮自己的創意,相信數學教育之花一定會越開越艷!
新課標下,數學老師如何使用“教材”
時間:20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