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師的素養、教師對教學的認知與把握程度,可將教師的教學從低到高分為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經驗型教師
此類教師熟悉教學規范,能夠掌握共性化的教學。這一境界可以分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從不會教到能教——“初師”;第二層次,從能教到會教——“匠師”。
“初師”成為合格教師的障礙是:還沒有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對所教學科的內容不夠熟悉,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缺乏經驗,對傳授知識的技能沒有掌握或掌握不到位等。但是,專業知識的熟悉和教學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過程,從不熟悉、未掌握到熟悉和掌握,從不會教到能教,初為人師者都是這樣。慢慢熟練后,進入第二層次——變能教為會教,表現為熟悉教學規范,掌握共性化的教學,從操作層面上明白了“教什么”和“怎么教”,從而成了合格的教師——“匠師”。在這一境界里會有“教壇新秀”,其中一些新秀,不乏教師的氣質,或者說就是一個有氣質的教師。
超越基本技能的實踐和訓練,去奢談什么教學理念、教學藝術和專家型教師的發展,是“拔苗助長”。沒有高水平的教學技能作基礎,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專業發展——教學基本功都沒過關,怎么可能成為專家型教師?我們贊成并倡導“從教書匠到教育家”。
第一境界的教師是可以通過活動訓練出來的,如講公開課,與學生一起參加高考、中考,參加教師基本功大賽、教案比賽、說課比賽、命題比賽等。但是,始終停留在第一境界的教師,存在淪為“庸師”的危險,這些“庸師”會將教學僅僅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因為這一境界里的教師教學,常常是授人以魚——重在知識層面的傳授,而忽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人格養成的培育,所以僅僅是個好的教書匠而已。
第二境界——技術型教師
此類教師能夠熟知教學規范,進行個性化的教學。這一境界也可以分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從教知識,到教方法——“明師”;第二層次,從勝任教學,到高效教學——“能師”。
隨著對教學內容、教學技能的熟悉和對教學實質的實踐感悟,教師的教學逐漸從“授人以魚”進入“授人以漁”,達到教學的第二境界中的第一層次了——從教知識到教方法。這比“匠師”明白得多了,我們稱之為“明師”。既教知識又教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學就逐漸進入第二層次:從勝任到高效——教師從駕馭教學規范中升華,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我們稱為“能師”。在這一層面上不乏賽課能手和教出高(中)考高分的授課“巨匠”,“名師”亦在此層面產生。
但是,“魚”和“漁”其實都是知識,“魚”主要指陳述性知識,“漁”主要是策略性知識和部分元認知知識,并且“漁”要以“魚”為基礎。所以,處于第二境界的教師無法徹底擺脫“教材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影響,常常把傳授現成知識、方法以及培養能力作為教學的全部,部分名師甚至是在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在這一境界中,教師重在技術層面的提高,只能算作一個好的事業家,還沒有表現出(或只是剛剛表現出)“教師是愛的職業,教學是愛的藝術”的品格與風范。
第三境界——研究型教師
此類教師具有較強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是教師成長的高級階段。他不同于純粹的教育理論研究者——因為他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也不同于一般的有經驗的教師——因為他對教育教學有著強烈的研究意識和較高的研究能力。
這一境界可分為“良師”(既教書又育人)和“大師”(從教的理論到愛的藝術)兩個層次。其實,教師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書育人——既教書又育人。并且,教學是一種學術活動,但真正認識到、并在行動中自覺實踐的不是很普遍,存在“重教書,輕育人”或者“重傳承,輕創新”的現象。
當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傳授獲取知識、探索知識、創造知識的方法,而且還注重對學生學習欲望的激發與學習主動性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綜合素養提高,那么,這些教師的教學就進入第三境界的第一層次,在教書的同時,重在育人層面的發展——我們稱為“良師”。“良師”即使沒有“名師”的稱謂,也比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的部分“名師”更值得尊敬。這一層次再發展,教師便進入教學的自由王國,教學超越知識、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學規范,創造出教學智慧,甚至提出教育思想,我們描述為從教的理論到愛的藝術——我們稱之為“大師”、教育家,這是教師中的佼佼者,數量不會多。在這一境界,教學和愛的奉獻是這些“良師”和“大師”生命的一部分,而這些“良師”和“大師”的生命,也在教學和愛的奉獻中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