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的幾個不等式
時間:2014/2/26
一、少講不等于精講
在新課改理論的影響下,有些學校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認為高效課堂就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老師講解的少,學生活動的才能多,課堂教學自然高效。 其實,少講不等于精講。有效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在一定時間內獲得的知識、能力及學習的體驗。要使學生學會、會學,需要師生雙方努力和互動,教師抓住關鍵問題進行講解、引導和示范,學生才能在一定平臺、基礎和情境之上進行學習、思考、質疑和探究。“教師應走在學生的前面,教學走在學習的前面”,這就是老師精講的作用。精講關鍵是講出知識的精華、精髓,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二、合并不等于合作
新課改強調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靈魂是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碰撞成果,是一個分享、互助和欣賞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孩子學會與人溝通相處,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常見老師用前后或左右分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形式上很生動,其實,這種合作有名無實。首先,合作出于需要,本組學生是否有合作的欲望和要求應該作為分組的依據。其次,這樣的分組使學生之間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缺乏深層的思想碰撞,且優等生往往掌握話語權,這不是真正的合作。
三、分組不等于探究
和合作學習一樣,分組探究在課堂教學中也得到廣泛推廣,所有的展示課都會有探究環節,即便沒有也會像貼標簽一樣貼上一個,其實這種做法未必科學。首先,探究不一定分組,學生個體思考的過程也是探究的過程。其次,探究需要有價值的引導,即有思考的空間。此外,探究的目的在于體驗和發現,探究的精神表現為:好奇心、懷疑批判和求證精神。機械的分組實際上變相地要求學生接受書本知識,表面上是探究,實質上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自流不等于自主
新課改推進以來,老師們開始追求課堂的活躍和生動,但有時總是和浮躁、盲從等形式主義并行的。如,有人認為自主學習強調學生想學什么學什么,想發表什么觀點都可以。課堂上放任自流,教學內容泛化,缺少思考的深度。實際上,真正的自主學習是讓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索,把學習的過程變成探究的過程,讓孩子們體驗認知過程,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這樣,既能大大拓展課堂知識信息的來源,提高課堂信息的容量和信息的新鮮度,又能讓孩子在釋放中享受尊重、成功,感悟生活。
五、整理不等于整合
新課改的特點是“一標多本”,課本成為教學的一種資源、文本,這種理念解放了課堂教學,很多老師為講課方便,對教學內容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進行整理。將豐富多彩的內容教條化、模式化。 事實上,整合教材可以增加課堂容量,理清講課思路,但是建議教師們注意思路的正確性、內容的科學性,需要掌握教材理念、精神和思路。
六、溫度不等于深度
互助、合作、探究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清新之風,課堂上,我們常見學生小嘴通紅、小眼發光、小手常舉,讓人感到課堂熱鬧、喧嘩。但老師總是缺少觸及靈魂的問題,學生缺少砰然心動的回答。主要原因是教師主導性的喪失,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往往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他們的認知水平往往在原有水平徘徊,這就需要老師的價值引導、智慧啟迪和思維點撥。
一位哲人說過:“播種一種觀念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我們深信隨著改革的深入,新課改理念會越來越深入人心,老師們駕馭和實施課改的能力會越來越強,我們的課堂效率也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