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談到有的老師教學水平高,有的老師教學水平低。那么衡量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是什么?我想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和區別。
一、真正高水平的老師向課堂要質量,低水平的老師向課后要質量
如果單純比較教師的教學成績,不足以衡量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樣的教學成績,有的老師可能每天都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學生在題海戰術中身經百練,也能考出好的成績,但這是以耗盡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取得的。這樣的老師工作態度很好,很認真,雖然課堂教學效果未必好,但課后任勞任怨,每天都要批閱學生大量的作業,保持較好的升學率和教學成績。但這樣的老師教學水平不高。真正高水平的老師不是向課后要質量,而是向課堂要質量,向45分鐘(或40分鐘)要質量。他們力求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掌握,做到“堂堂清”,課后就可以不布置作業。他們的教學成績很好,而學生的負擔很輕。他們把課后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也輕松。這才是高水平的老師。
武漢外國語學校高中部的物理特級教師何文浩,課下從來不給學生留作業,學生的全部學業都在課堂上完成,而他的教學成績在全國卻是一流的。多年來他帶的班升學率達100%。以1996年為例,他任班主任的班三分之一的學生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錄取,物理平均分竟達到120分以上,有一年的平均分達到了138分。何文浩老師向學生家長說明課后不留作業的原因時說:“這么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留作業造成許多學生不必要的勞動。你們想一想,我上課時留的作業是一樣的,已經會了的同學就是重復勞動,不會做的又浪費他們的時間,許多同學上課不注意聽講,他們認為反正課后做作業補齊就是了。而不留作業,就能讓他們把精力都用到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不留作業,何老師把45分鐘的課堂當成學生學習物理的全部時間。為了這45分鐘,他得準備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何文浩講課時只拿一支粉筆上講臺,從來不拿書和備課筆記。為了只拿粉筆上課,他可以說出從高一到高三任何一冊物理教科書任何一頁上的內容,他的腦子里有成千上萬個不同難度練習題的模式。
北京市22中的數學特級教師孫維剛,搞了三輪教改實驗,他教數學兼班主任,從初一教到高三,6年沒留過家庭作業,而全班55%的學生考入北大和清華。
類似這樣課后不給學生留作業而教學成績很高的例子很多。實際上,真正高水平的老師向課堂要質量,低水平的老師向課后要質量,靠加班加點和大量課后作業來提高教學成績。我們可以這樣說:在教學成績相同的情況下(學生基礎相當),老師的課后作業越少,教學水平越高。
二、低水平的老師側重教知識,高水平的老師側重教方法
在有些老師的眼里,學生是一個需要填充東西的空桶,老師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書上的知識運到學生的腦子里。為了讓學生在考試的時候有一個好的成績,老師力求把書本上的每一句話都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把書本上的每一個練習題都練會,唯恐哪個問題沒有講到學生不明白,哪個練習題沒有做到學生不會,所以老師講得很累,學生學得也很累,但考試的時候一旦不是書本上的題目,學生就沒了辦法,老師也只能后悔自己沒有猜到這道題。這樣的老師靠題海戰術拿成績,力求窮盡所有的題目,把自己能夠想到的、找到的題目都要讓學生做,以為做多了總能碰上考試的題目。殊不知,知識是不能窮盡的,練習題是做不完的。這樣的老師即使教學態度再好,也不是高水平的老師。真正高水平的老師上課不僅是教知識,更注重的是教給學生方法。還是那句老話:“授人一漁,而不是授人一魚”。學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自己就會去學習知識,自己就會去找練習題做。知識是學不完的,但知識的規律是有限的,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就要讓學生掌握有限的規律。知識的規律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了,學生就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課本上的練習題不必都做,書本上的話不必都講,學生學的輕松,老師教的也瀟灑。
浙江省瑞安市新紀元實驗學校的許偉老師,在天津用和諧教學整體建構法上了一節初中數學公開課——《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課堂上他講的例題很少,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探究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和體會“化未知為已知”、“化復雜為簡單”的數學劃歸思想,讓學生掌握用“代入法”和“加減法”“消元”“消次”的方法,結果一課時學生不但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連三元一次方程組、四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組的解法都會了。許老師說:我這一節課把初中整式方程的問題都講完了,以后這類的問題都是復習課和練習課了。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自己編題來驗證這些規律和方法,學生思想非常活躍,學得也很輕松。
小學語文有一篇課文《畫家和牧童》,講的是唐代大畫家戴嵩畫了一幅“斗牛圖”,商人稱贊“畫得太像了!”,教書先生贊揚“畫活了!”,而牧童卻說“牛尾畫錯了”。有的老師在教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反復誦讀,諸句分析課文,力求把課文中的每一句話都講清楚,重點句子還要反復讀、反復講。其實這樣的課文只要引導學生找規律,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課文的結構和主題。凡是小說、故事、寓言、童話等題材的文章,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我把他叫作“角色”,實際上這類的文章就是談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只要把他們的關系搞清楚了,文章的結構和主題也就明白了。學生可借助綱要信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結構和主題。所謂綱要信號,就是用字詞、數字、線條或其它符號組成各種圖、表、公式或句子,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地把教材的主要內容表現出來。大的綱要信號可以是一個學段的一門學科(如整個初中段的六冊語文),也可以是一本書、一個單元的內容,小的綱要信號一般是一篇課文或一節教材的內容。綱要信號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知識樹、線狀圖、網狀圖、表格、簡筆畫等,可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來設計。下邊是我在聽課時畫的這篇課文的的綱要信號:
(略)
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分析課文的方法,老師沒有必要講得太多,學生拿到一篇文章自己就會分析,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何樂而不為!所以低水平的老師教知識,高水平的老師教方法。
三、低水平的老師微言大義,高水平的老師整體建構
許多老師在講課時喜歡精雕細刻,微言大義,好像不“挖地三尺”不足以表現老師的水平。在語文課上,即使很短的一篇課文,老師也要分成2~3課時來處理。有的老師把課文的每一段都投影到銀幕上,逐句分析,講深講透,有些連作者都想不到的事情也被老師挖掘出來了。其實文學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觀點(主要是照搬教參上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北京的語文特級教師韓軍曾算過一筆帳:“800字、1000字的文章,有的老師竟講三課時(135分鐘);20字的《登鸛鵲樓》,在小學二年級竟講析35分鐘,熱熱鬧鬧一節課,數數字數20個。”這樣的教學少(課堂容量少)慢(教學進度慢)差(教學效果差)費(浪費時間)。
其實,真正高水平的老師不會把教材講的太細,而是把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冊教材、一個學段作為一個整體,讓學生整體建構。一般的老師一篇課文講2~3課時,而山東濰坊市的韓興娥老師一課時講2~4篇課文,還不布置與課文有關的課后作業。她在教語文時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點突破,一個課時學習2~4篇課文輕而易舉。學生在閱讀課文后教師直奔中心提出問題,或點擊難點釋疑解惑。如學習《桂林山水》時,只提“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點”一個問題。學習2000多字的《獄中聯歡》只提兩個問題:“課文中寫了哪幾個節目?如何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在三年級就把小學六年的課本全部學完,參加小學畢業考試,人人都是優秀。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的馬芯蘭老師,對小學六年12冊數學教材進行了反復研究,她認為:“知識就像一棵樹,是一個有機整體,是有內在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小學數學就是掌握四個基本概念:合差倍分,‘合’又是最基本的概念。小學階段整個抓一個‘合’字。有‘合’就有‘分’,在合分這兩部分,就有不等和相等。每份都相等,就是特殊情況了,就有乘除。除和減法有關系,總數除以3,那總數減3行不行?加減乘除是有內在聯系的。這個知識挖掘透了,老師就知道該在哪里下工夫,許多東西就水到渠成。”運用這一教學思想,馬芯蘭老師重新編排教材,引導學生用三年的時間學完五年的數學教材(五年制),用四年的時間學完六年的數學教材(六年制),學生沒有課后作業,畢業成績平均93分以上。
教學是藝術,更是科學,科學就要講究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東西,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把課后時間還給學生,是每一個老師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不要把講臺作為表演的舞臺,在這次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完成角色的轉化: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激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