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由此可見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我們也會和許多人打交道,但是能夠成為知己的朋友卻是少之又少,也許只有那么一兩個。這就是說,我們與絕大多數所遇之人的交往都只是泛泛之交,除泛泛之交者以外,還有一些人我們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與之溝通或接近,最后只能是見面打招呼或者形同陌路。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靈魂(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精神因素)不同,所成長的環境和遭遇不同,對他人的思想和心理認識不同等,所以在兩人的溝通或接近很難引起共鳴,有時甚至是反感。這就意味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并不一定都是讓我們認同和接受的,反過來說,我們認識的每一個人也不一定都認同和接受我們。這就在主觀和客觀上造成了有些人與我們格格不入,這些人的任何行為都會讓我們排斥或討厭,這就像物理學之中的振動波能否引起共鳴一樣,共鳴與否完全取決于材質,無論其共鳴與否我們都覺得正常。
對于那些與我們發展與成長無關緊要的人來說,與其溝通或接近很難引起共鳴甚至是反感的情況,我們可以不去與他交往或溝通,但是與其溝通或接近很難引起共鳴甚至是反感的人卻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發展與成長的關鍵人物。針對這種情況怎么辦呢?一句話就是:我可以不接受你的為人處世行為,當然我也沒有權利改變你,但是在知識學習之上我必須以積極主動地思想和行為向你的思路靠近,并力爭以積極的行動與自己發展與成長的關鍵人物保持合作關系,以滿足自己發展與成長的需要。在這一點上我們始終要牢記: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現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預知未來,但我可以利用現在。懷著感恩的心,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你的智慧。只要您有意識地這樣去做,而且時時刻刻去踐行,那么也就意味著您的心理和思想已經開始走向成熟了。
作為社會重要構成部分的個體,不可能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既然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就需要師長來傳授前人所遺留下來的生存的知識和經驗,只有我們學會社會生存的技能和技巧,那么我們才能更好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之上,所以學會與師長溝通,以積極主動地思想和行為向師長的思路靠近,并力爭以積極的行動與師長保持合作關系,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們有必要明白“學生”這一詞的真正含義。所謂“學生”,就是學習生活、生存和發展的技能技巧。這就是說學生學習的目的一方面是汲取知識,豐富自己,為將來成為優先發揮自己的社會價值做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另一方面要通過學校班集體的學習和生活,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成為更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因此如果處理不好自己和老師之間的關系,不但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也會影響到將來的發展。
從老師的角度來講,人無完人,無論多么出色的老師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也許他經常讀錯別字但是卻能背下一本成語詞典,也許他經常占用自習課、活動課,還有可能如您所說“用那么多的彎彎繞來解題”,這其實是為了您們更好的理解問題等,這正說明他有很強的責任心和積極認真的工作態度。學生的任務是從老師身上學知識,而每一個老師都以教出好學生為己任,這便是老師和學生之間最大的共識,共同需要完成的任務,老師和學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完成這個任務,達到成功教學。在教學中,單方面的付出是不夠的,可能還會造成負面影響,老師天天說讓學生一定好好學習,可能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對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的青春期的學生。教學是雙方的,是一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完美合作,如果一方出了問題,另一方要在完成教學的大的目標下盡量地包容對方,配合對方,這一點對學生來說有些難以辦到,所以才會產生您所所提到的煩惱。另外,在我國目前教育環境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環境里,學校仍然是一切圍繞著分數轉——平常班獎金、榮譽與年級平均分名次掛鉤;畢業班獎金、榮譽與“升學率”、“重點錄取率”掛鉤;帶重點班與普通班還離不開學生的考試成績等等。教師在“分數”的高壓之下,對學生“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和行為就赤裸裸的表現了出來,比如對那些學習不認真、不遵守紀律、調皮搗蛋的學生或冷眼相對,或負面評價、批評或指責等等。這些行為和表現雖然有失偏頗,但并不表示老師有什么惡意,其實說白了也是對您的另一種“愛”的表現形式。
那么作為當事人,如何克服抵觸情緒,化消極為積極進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呢?
1、敬師達意。人們常說“尊師重教”,這不僅僅是說社會應該這樣做,更重要的是學生更應該這樣做。早在兩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指出: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他人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規范,作為學生最起碼的一條就是尊敬老師。試想一個在師長面前大言不慚,為所欲為的“痞子”,師長有好的態度和情緒去諄諄教誨他嗎?再說老師也是喜怒哀樂七情俱全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您尊敬他,他難道不會以良好的心理情緒對待您嗎?一般來講,每個學校高三年級所配的老師,無論是在學識上還是品德上都是學校的佼佼者,只要學生有禮貌且尊師在先,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良好的行為相應的對待學生的。當然,老師也是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在所難免,有時還可能出現一些讓人不可理喻缺點和錯誤,如果因為老師在工作中偶爾出現的缺點和錯誤,就不理解、尊敬老師,那么就把老師看作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了,當然也就不會以人的心理或行為去看待老師了。對老師偶爾出現的缺點和錯誤看待,可以從同學、朋友那里多收集一些老師可敬的事實,這有利于我們的思想感情發生變化,進而改變我們的態度和行為達到向師性。
另外,還可以利用傳統或特殊節日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小紀念品贈給老師,一方面溝通情感,另一方面為師生進一步交流埋下伏筆。如果老師有困難或身體不適,主動詢問能否幫助老師做什么事情,關心之情溢于言表,進一步拉近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也為自己與老師交流、聽老師的教誨打開了通道。
2、心理換位。要能變換角度看問題:我們的情緒體驗并不取決于事件本身,而是經常取決于我們能看到什么,從而感受到什么。對于老師在工作中偶爾出現的缺點和錯誤,我們首先要知道老師是食人間煙火的凡人,情緒不好時出現缺點和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其次,與老師相處時宜心理換位:在學校生活中學生難免與老師或同學發生矛盾,這些矛盾沖突也易造成傷心、氣憤等不良情緒,若不及時消除,就會導致抵觸心理,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下降,甚至激化師生雙方的關系。改變這種不利境地的最為理智的辦法,就是心理換位——試著把自己置身于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去感受,就會發現老師的難處,甚至有時得無可奈何,并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減輕或避免自己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3、交流溝通。保持學習有興趣和學習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的愉快,與老師的抵觸情緒是心理和諧寧靜的大敵,它直接的后果是產生不愉快學習的體驗,當然成績退步和下降亦在情理之中。實際上對老師的尊重并不在于認同老師的對錯與否,而在于以誠摯的心理與老師交流,對老師有意見在交流的過程中向老師提出來,相信老師會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但是交流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消除誤會。這既是一個讓老師更好地了解您的機會,同時也是一個真誠地愛護和幫助老師的機會。有些學生不喜歡某一位老師,于是不愿意上那位老師的課,作業不愛做,勉強應付,結果師生關系惡化,學生的學習成績嚴重滑坡。
有的學生由于害羞、膽怯,與老師面對面溝通心理發怵。這種情況,最好以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先理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缺點、自己的意愿,在尊敬老師的前提下如實寫出來,向老師匯報,請求老師的指導、幫助。還可以寫寫自己的打算、措施。這樣的內容,可以寫成單獨的書信,也可以寫在周記本、日記本里,請老師批閱。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主要產生于溝通不當或溝通缺乏。很多時候,隨著溝通的順利進行,矛盾也就化解了。
4、堅定學習取決于自己的理念。許多同學認為學習成績取決于老師,往往把老師看得極為重要,因此出現了很看重老師的態度,并經常對老師察言觀色,思慮老師的言行并于自己對號入座。這實際上是對老師的過分依賴,說明自己缺乏獨立自主性和自立自強性。學習的成敗主要在于自己,老師只不過是“引導”者和“伴奏”者,他僅僅是給我們指出了獲取知識的途徑、方法以及思路,更重要的還需我們自己涉獵。所以,除了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外,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以及查閱資料,自我總結、推導、拓展、貯存就顯得更加重要。“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在人生的任何時期,絕對是至理名言。
學習是我們自己為了長知識,增能力,更好的融入社會以及擁有美好的未來。所以,老師的個性及對我們態度的好壞,不該是我們學習的動力,而只是一個影響因素而已,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喜歡上某位老師的課,也沒有理由不喜歡某位老師而不去好好學習他所教的課程,只有通過與老師的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才是我們應盡的職責。
請記住,在您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僅僅是一個外在條件。所以,作為學生一定要清楚:您的未來掌握在您自己的手中。您的朋友楊永龍祝您早日走出困惑,為將來發揮自我的最大價值而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