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之所以提出來,是因為很多教師雖然知道答案,但在實際教學備課過程中,卻每每偏離方向。
深鉆教參、細研教法,恨不能講出個花來,以贏得聽課者的好評,卻唯獨忘了學生——各種級別的聽評課,讓老師形成一種習慣:講課就是要自己和聽課的老師、專家滿意,至于學生,只管高聲回答問題、熱烈討論就是了。課堂上,一旦學生發出與自己備好的課堂不同的聲音或是質問,就會成為課堂上大鬧天宮者,作為講課的老師,輕則大汗淋漓,重則整堂課因為一個小小的插曲而全盤皆輸。即使退一萬步講,一位優秀教師面對任何一幫學生,都能講得洋洋灑灑,可下面的學生情況一樣嗎?我們的講授任務完成了,底下在座的學生又能接受多少?我們是否針對不同的學生隨時做到對課堂的調整?場面上熱熱鬧鬧,教學過程行云流水,評課者諛詞潮涌,可實際效果實在寥寥。
可悲的是,現在的精品課、優質課、公開課,恰恰只能提供這樣的作秀平臺——參加過精品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的老師都知道,為保證比賽的公平,執教班級都是抽簽決定,老師一般都是比賽前一天甚至當天才趕往比賽學校,直到講課前才能與學生見面,這樣,“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課又是提前備好的——如此一來,經驗豐富的教師或許還能隨機應變,及時改變課前預設,及時調整授課思路,不過這種倉促的應對效果也很值得懷疑;對這方面缺乏自信的教師,則只能預先降低授課難度,走保險路線,以求得場面上的好看。試問,優秀教師們這樣去參賽、去“秀”自己的經驗、技巧,普通如我輩認認真真的去學習、去吸納優秀教師的“精華”,我們的備課、我們的教研是不是有些偏離了方向?
備學生,有幾位教師建立了學生學情檔案?好學生,他的寫作水平可能很差,總成績差的學生,可能他是寫作高手。每一個學生,他的聽說讀寫算能力的發展絕不平衡,對這些,老師沒有足夠的了解,又怎能備出好課?又怎能實現課堂上的高效?
教育公平的原則要求我們的教學面對全體學生。我們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證?比如我們講課的時候是不是考慮了大多數同學的接受能力?比如我們的作業布置是不是每天一刀切,這樣的作業能否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完成,有質量?
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建議有多少被我們考慮?我們有沒有暢通的課前師生交流渠道?在給學生配餐的時候是讓學生有什么吃什么還是吃什么有什么?給學生做的是自助餐還是強制餐?
教案可能在一周前就已寫好,你的課堂預設是不是對你的教學構成了限制?多媒體課件早已制成,你是不是在講課時非得一頁一頁翻過去?上課過程是否真正實現了師生的共同參與,共同學習?
唉,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都很累,很忙,我們又在為誰備課為誰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