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教育的有效發展將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繁榮昌盛,孩子是從他們所看、所聽、所想、所觸、所做的過程中學習的。所有的孩子生來都是天才,但很多孩子的天資卻漸漸消失了。當教育充滿樂趣時,才會更有效。面對學生的吶喊,我們該給學生什么?
一、學會微笑,給學生以寬松自由的心境
1999年高考做文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的一位考生是這樣寫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移植蒙娜麗莎的微笑給我的班主任老師,讓她鐵板似的臉上露出甜美的微笑-----”一位中學生面對記者“假如你是教育部長”的提問,赫然回答:“我要開除那些不會微笑的老師!”對我們老師的微笑,學生為什么如此渴望?因為在板著面孔的課堂里,學生沒有自由;在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師面前,學生就只有提醒自己要當心的份。所以,我們應該將微笑和幽默帶給學生,努力營造一種寬松、自由、協調的教育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自由、開放、和諧的心境中學習文化知識,同時也為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才智的自由發揮創造條件。
二、學會呵護,給學生以積極進取的信心
有這樣一件事:一位教師在課上要求學生用右手表示判斷題的正確,舉左手表示錯誤。一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不知道哪是右手,哪是左手。”話音剛落,全班同學大笑。但見執教老師一剎那的驚訝之后,便先后伸出左手和右手,對提問的學生說:“請同學看好,這是左手,這是右手。”之后又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這其實并不可笑,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心理學上我們把它叫做暫時性遺忘。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有一次竟忘記了自己的姓名。”可以想象,那位學生體面地坐下后,內心一定有一種愉快輕松的感受。我不禁為這位教師的教育機智而贊嘆,他巧妙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我們知道自尊心是學生學習成功的基礎,一旦失去了自尊心,人的精神就會瓦解。
三、學會欣賞,給學生以成功愉悅的體驗
當周圍的人對一個人提出期待和希望時,這個人會自覺地依照別人的期待,對自己的學業和行為提出較高的要求。周弘先生推行的“賞識——成功”教育,正是建立在這種理論基礎之上的。短短幾年時間,他使女兒周婷從“啞女”變為“神童”,成為全國十佳少年,而且繼女兒之后,又接連成功培養了許多學生,他得出結論:成才不成才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教師的問題。
可見,我們老師要學會欣賞學生,要真正認識到:“只有當你說他好時,他才會好起來。”這正如原蘇聯教育家索洛維契克在《談自信》中所說的那樣:“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美的,他真就會變美;如果他心里總是嘀咕自己一定是個丑八怪,他果真就會變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臉猴相。”
四、學會布白,給學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間
空白藝術是“接受美學”理論體系中關于文學藝術作品審美欣賞的一個概念,意思是說,作品要給讀者留下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讀者可以透過已明確交代的內容去想象,從而獲得對作品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也有個“空白”需要開發和利用。我們為學生提供了心靈自由的空間,他們煥發出來的就是激情、是靈感、是創新。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應注意適當、適時地“布白”,從而給學生以消化、吮吸、放縱、馳騁、發現、發明的廣闊田地。
五、允許聒噪,給學生以討論爭辯的自由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應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老師應當把學生當作獨立的“人”看待。唯其如此,師生之間才能進行有效的多向交流和合作,才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使學生有心靈的自由。我們老師在課堂上也應發揚教學民主,給學生討論爭辯的自由,在教學環節上變教師“指令性”的單向強迫為師生“研究性”的雙向交流,構建起教室宏觀調控下的學生的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種民主化的討論、爭論和辯論,一方面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在對各種見解和觀點的比較鑒別中,培養思辨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調整價值取向,完善人格素養。
六、允許說“不”,給學生以挑戰權威的勇氣
任何一種絕對權威或個人專斷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氣氛,都回造成奴性人格,摧殘創新精神。教師必須讓學生破除五個迷信,即對權威、古人、洋人、書本和教師的迷信,這是解放學生,使學生心靈自由的首要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能容忍學生對自己的“頂撞”,不扮演高高在上的權威角色,而是俯下身來與學生平等探討,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來尊重。在學生說“不”時,給他們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次輕輕地撫摸,從而給學生帶來驚喜、捎去自信,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有效地鼓起學生挑戰權威、挑戰書本、挑戰教師的勇氣。
專家研究表明,創造力強的兒童多數具有如下三種特征:頑皮、淘氣、荒唐和放蕩不羈;所作所為時逾常規;處事不固執,較幽默,難免有嬉戲態度。可見,那些頑皮固執、敢于說“不”的學生,往往也就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離奇”的思維、創造的天性、豐富的潛能,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護學生敢于“冒犯”的勇氣。
七、允許插嘴,給學生以自我表現的舞臺
我曾讀過這樣一篇小學生周記:數學課上,胡老師教我們學習時間單位。他提了幾個單位的問題,同學們都對答如流,可是好景不長,當胡老師問到“比年更長的時間單位是什么?”時,同學們都有點猶豫了。哇!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我何不顯示我的本領呢?“比年更大的單位是世紀。”我得意極了,以為老師一定會表揚我。可萬萬沒有想到,老師卻沖著我叫到:“你真是狗膽包天,竟敢不舉手就回答,有本事你們自己學吧!我不講了。”剎時間,全班同學的目光“唰”的一下子全集中到我身上。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好。這都怨我,都是我不好!同學們,請你們相信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胡老師,請您原諒我,今后我再也不敢了!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但每每想起仍象夢魘般讓我莫名地心悸,我仿佛看到學生那惶恐的眼神,忐忑的心靈。是什么使他發出這樣的吶喊?我想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插嘴。插嘴是一種特殊的提問方式,當學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時候,正是他觸發主體意識、思維積極運轉、發現新知識、產生新見解的時候。因此,我們應摒棄“我講你聽”的單向型、注入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插嘴,隨時插嘴,讓他們有自我表現的自由,讓課堂上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八、允許冒犯,給學生以自我教育的機會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那么,究竟該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學生呢?下面這則故事頗耐人尋味:新來的趙蘭老師剛跨進教室就發現黑板上畫著一個戴眼鏡、留雙辮的人頭像,下面寫著“趙蘭遺像”四個大字。她笑著欣賞了一下畫像,轉身掃視全班,平靜地說:“畫得很像我,字也寫得比較端正,可是多寫一個字。誰能說出多了個什么字?”此時,除了王小虎紅著臉低下頭外,全班同學都注視著黑板……下課前一分鐘,趙老師交給王小虎辦班報的任務,并特別指出“希望王小虎同學能發揮自己在美術方面的特長”。第二天,她走進教室,圖文并茂的班報呈現在眼前。王小虎面有愧色地走上來,雙手遞上“檢討書”……
我們不能不為趙老師高明的教育方法喝彩!她不落常人暴跳如雷、大動甘火的老套,而是采用迂回、冷卻的處理方法,避開對方短處,抓住對方的特長,在學生等待訓斥的緊張時刻,出人意料地加以表揚,促使學生在贊許聲中主動地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這樣做既避免了令師生關系惡化的尷尬局面的出現,又激活了一個后進學生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真可謂化頑劣為通達,化無知為明智,化腐朽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