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探索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

時間:2014/2/17

尋找技術與思想的融合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在很多時候不盡如人意。不少中小學教師反映,實踐性、操作性強的培訓,如帶班、課堂教學示范,看起來容易模仿,但是真正運用到自身的教育實踐時,卻總感覺“形似而神不似”;純粹的理論培訓,往往又過于高深,云里霧里地讓教師們聽完后只余“隔岸觀火”、“隔靴搔癢”的感覺。教師培訓實踐中的這種矛盾,實質上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培訓理念——技術主義和反思主義的沖突。

那么,如何有效整合技術與思想,使培訓既超越經驗主義、操作主義的局限,又避免“霧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這是基層培訓機構面臨的問題。

基于以上思考,深圳市寶安區教科培中心在培訓實踐中逐漸探索,總結出了一種新型的區域教師培訓模式——“五段互動式”培訓模式。該模式分為“專家講座——課例實踐——辯課互動——點評提升——研究反思”五個環節與階段。其主導思想是在培訓中要將技術與思想整合起來,真正實現培訓的優質化、高效化。培訓初衷是:搭建教育思想與教育行為融合、互通的平臺,既讓教師感受思想的沖擊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學會處理各種教育教學問題的技能和策略,實現學用結合,從而克服傳統教師培訓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表述為:思想引領——實踐研修——形成教師個人教育信念和行為。

讓全體參訓教師都動起來

根據技術與思想融合的培訓理念,在具體設計培訓模式時,我們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內容。在形式上,增加了專家與教師、授課者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環節,著力讓全體參訓教師都動起來。在內容上,既考慮到要有理論沖擊力,又考慮到要有實踐的觀照,還應有教師個人的研究反思。

專家講座。每次培訓由教育專家或學科專家結合新課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學實際,針對目前課改中出現的熱點、重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理論引領。其目的是在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問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尋找理論依據,用理論指導行動。

教學實踐。選拔區內優秀青年教師,根據專家講座的理念與觀點進行課堂教學探索,由此為受訓者提供一套思想和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課程團隊的力量,加快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打造名師提供一個舞臺,探索一條培養教師的新路子。基本思路是,利用青年教師所在學校學科組和課程培訓團隊的力量,圍繞培訓專題的理念,幫助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這樣既體現個人風格,又體現學校教研水平與課程團隊的實力,更體現培訓專題的理念,實現四者融合,為參訓者提供可借鑒、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行為。

辯課互動。“辯課互動”的核心是“辯”,它實際上是一種以課例為“靶子”的辯論式評課。其目的在于創設民主開放的研討氛圍,給參訓教師提供一個獨立思考、人人為師、充分發表見解的時空與平臺;激發參訓教師敏銳地發現問題、勇敢地正視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與會教師對專家講座的理念、觀點理解得更透徹、更深入。在辯課過程中,正反雙方圍繞主題講座,結合具體課例,就是否體現主題講座精神,各抒己見,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它給受訓教師發出的信息是:教師不僅僅在傾聽,還要思考;不僅僅在思考,還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辯課互動堅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則。正反雙方在闡明本方立場、反駁對方觀點的同時,能忘其所屬,追求真理,從不同角度張揚優點,指出缺點,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提出體現講座主題的有效解決策略,尋找、探討教學的真諦,使辯課從“對立”走向“趨同”,真正達到“以辯促研”的目的。辯課的價值,不在于輸贏,而在于用辯論這一束陽光,照亮思維的盲區和死角。辯論發言時,應注意可控性:一是內容的可控,必須緊扣主題與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時間的可控,限定每人次的發言時間,讓更多的人表達觀點。三是結論的可控。正反雙方最后陳詞時,觀點應該基本“趨同”,使教師越辯越明,越聽越明。

點評提升。由于在辯前安排了正反兩方,容易形成哪一方辯手水平高,哪一方就占上風,而不是誰的觀點正確誰占上風的錯覺。此時,應由一位既有理論權威又有實踐經驗、能讓教師信服的名師,或幾位能力較強的人達成共識并形成正確的評價導向后推舉的代表發言,及時地根據專家講座理念、聽課與辯課感受,現場對課堂教學行為與辯課情況進行歸納、評價、提升,進行適時的專業引領,提出方向性的意見和看法。這樣就會使受訓教師更進一步地領會專家講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課堂教學所提供的可借鑒的好經驗、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訓中發現的問題作為一種可供開發的資源進行更有意義的反思與建構。如此,受訓教師方向明,目標清,培訓效益更大。

研修反思。對“五段互動式”培訓模式主要的考核包括兩個內容:儀式學習思考——參訓學員結合現場學習,撰寫培訓研修日記,歸納理論上的收獲、觀課后可以借鑒的方法、點評和辯課中受到的啟發,并反思自己日常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二是受訓后的微格式教學——將培訓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實踐,提高自己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

確保思想對培訓的引導

美國教育哲學家喬治·奈勒說:“那些不用哲學去思考教育問題的教育工作必然是膚淺的——好的好不到哪里去,壞的則每況愈下。”他在這里深刻地揭示了思想的首要功能,即引領教師對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批判,對實踐發展的可能與方向進行探究與判斷,并且獲得新的觀念、思維方法和邏輯的依據。由此凸顯了以下五個基本特點:

主題鮮明。每次活動,組織者要以課程改革或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為切入口,以“以案例展示理念,讓理念回歸課堂”為原則,著力于解決一個問題或一類問題。它需要參與辯課的教師,在主題和辯課確定后,提前閱讀理論與課例資料,列好辯論要點,做好“厚積薄發”的準備。還要每位辯手帶著主題聽課,從課例中尋找豐富自己觀點的實踐例證,以便辯課時能根據教學現場情況,適時、適度展示。

互動性強。互動環節的增加,起到了拾遺補缺、調節氣氛和節奏、提升受訓教師參與積極性的作用。在情感與理性、常識與偏見、技巧與常態、理念與課例之間,實現智慧碰撞、思想砥礪、觀念融合,既加深了對專題、課例的理解與認識,又發揮其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潛能,提高對現實問題的洞察與分析能力。

學用結合。我們注重教師操作水平的評價,以寫研修反思和微格式教學為主要的考核方式,力圖把培訓學習內容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為了使“學用結合”更有實效,我們要求各學校建立研修反思機制,形成以個人反思為基礎、組內交流為橋梁、校內總結提升為導向的研修反思機制。

形活效顯。“五段互動式”從過去單一的的講座、授課,單項的評課、總結,轉變為多層次的遞進、互動,尤其是其中的辯課環節,一改過去“一言堂”的評課現狀,通過雙方互動的形式,針對一堂課進行分析、厘清、改進。

操作簡便。“五段互動式”培訓模式,環節清楚,操作簡便,主題可大可小,切口可寬可窄,時間可長可短。

在提供給教師實踐操作方案時,一方面要考慮到它的普適性、操作性,另一方面也要把思想以某種轉化的方式滲透其中,使操作方案有思想底蘊。只有這樣的培訓,對教師才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

“五段式互動”培訓:融合技術與思想

教師培訓是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培訓現狀并不盡如人意。不少中小學教師反映,一些實踐性、操作性比較強的培訓,如有關班級管理或者課堂教學的培訓,看似容易模仿,但在真正運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時,卻總感覺“形似而神不似”;而純粹的理論培訓,往往又過于高深,聽后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教師培訓實踐中的這種矛盾,實質上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培訓理念——技術主義和反思主義的沖突。前者以科學主義為哲學基礎,認為教師發展就是教師對學科內容和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與技術的合理應用,乃至走向成熟的過程。因此,在培訓時主要側重于對教學程序、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傳授。后者以人本主義為哲學基礎,認為教育實踐的對象是人,教師發展就是其對人性、對社會、對教育理解和感悟的過程,故而教師培訓多側重于理論方面的深化和拓展。技術派鄙視理論,反思派輕視技術,兩派各執一端,都有失偏頗。因此,從教師培訓的發展趨勢來看,唯有將技術與思想融合起來的培訓,才是有效、高效的培訓。

顯然,不管是“教書匠”的培訓還是“思想家”的培訓,說到底,都沒有認識到理論與技術的內在關聯以及它們之間如何轉換的問題。如何有效整合技術與思想,使培訓既超越經驗主義、操作主義的局限,又避免“霧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這是我們今天應該思考的問題。

基于上述考慮,我們在培訓實踐中探索、總結了一種新型的區域教師培訓模式——“五段式互動”培訓,其主導思想是在培訓中將技術與思想整合起來,真正實現培訓的優質化、高效化。“五段式互動”培訓的基本理念是:搭建教育思想與教育行為融合、互通的平臺,既讓教師感受思想的沖擊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學會處理各種教育教學問題的技能和策略,實現學用結合,從而克服傳統教師培訓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這個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表述為:思想引領——實踐研修——形成教師個人教育信念和行為。

“五段式互動”培訓的操作程序

根據技術與思想融合的培訓理念,我們在具體設計培訓模式時,在內容上,既有理論的沖擊,也有實踐的觀照,還有教師個人的研究反思;在形式上,讓全部參與者都“動起來”,在多個環節都增加了專家與教師、授課者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互動辯論,真正實現了從教育理念到教育行為的轉換和內化。具體而言,這個模式可以分為主題講座、課例實踐、辯課互動、點評提升和研修反思5個環節。

主題講座。由教育專家或學科專家結合新課程要求以及教育教學實際,選擇一個主題,講授有關的思想、理論和新的信息。旨在溝通理論與實踐,幫助參訓教師站在思想“制高點”,分析、發現、批判實踐中的問題,指導實踐發展。講座是在職教師接受理論的來源之一,但不少講座并不受教師歡迎,其原因在于內容脫離教師的實際需求。因此,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出發,在講座前我們通過問卷、調研等形式征詢教師面臨的問題有哪些,他們迫切想了解什么,想學習什么,從而使培訓主題更有針對性,更受教師歡迎。

課例實踐。選拔區域內優秀青年教師根據專家的思想和理念進行課堂探索,為受訓教師提供一套教學程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課程團隊的力量,加快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打造名師提供一個舞臺,探索一條培養教師的新路子。基本做法是:利用青年教師所在街道(學校)學科組的力量,利用課程培訓團隊的力量,圍繞培訓專題的理念,幫助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既體現個人風格,又體現街道(學校)教研水平與課程團隊的實力,更體現培訓專題的理念,為參訓者提供可借鑒、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行為指導。

辯課互動。這個環節的核心是“辯”,它實際上是一種以課例為“靶子”的辯論式評課,這是“五段式互動”培訓模式的一個亮點。其目的在于用辯課的形式,努力創設民主開放的研討氛圍,給參訓教師提供一個獨立思考、“人人為師”、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時空與平臺,激發參訓教師敏銳地發現問題、勇敢地正視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參與者對專家講座的理念、觀點理解得更透徹、更深入。辯課互動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正反雙方在闡明本方立場、反駁對方觀點的同時,能“忘其所屬”,追求真理,從不同角度提出體現講座主題的有效教學策略,尋找、探討教學的真諦,使辯課從“對立”走向“趨同”,真正達到“以辯促研”的目的。辯課的價值,不在于輸贏,而在于用辯論這“一束陽光”,照亮思維的“盲區”和“死角”,讓自己的思想更加敞亮。辯論發言時,應注意增強可控性:一是內容可控,不是隨意“亂侃”,必須緊扣主題與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辯論如何改進;二是時間可控,讓更多的人表達觀點;三是結論可控,辯論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追求“越辯越明”。

點評提升。由名師或專家針對課例、辯論進行點評、歸納、提升。在辯課階段,教師的觀點各異,究竟孰是孰非,需要借專家的慧眼進行“撥亂反正”,指明方向,幫助受訓教師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更好地領會相關理論的精髓,更有效地吸取別人所提供的好經驗、好做法,更深入地反思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如此,受訓教師方向明,目標清,培訓效益更大;如此,辯者將把辯論當作一種享受,當作歷練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辯且思,且辯且行。

研修反思。包括撰寫研修日志和受訓后的微格演課兩個內容。研修日志的內容可以針對主題講座、新秀授課、同行互辯、專家點評等任何一個環節,可以是感悟,也可以是反思。撰寫的原則是:(1)一事一得。要主題集中、有針對性地描述某一個故事。(2)夾敘夾議。在寫作手法上,通常邊敘述故事情節,邊滲透一些對細節的感悟。(3)注重細節。盡量選取能引起同行共鳴、難以操控、意蘊深刻、值得反思的細節。撰寫研修日志是讓教師思考“為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而微格演課則讓教師檢驗“我是否可以”,努力實現預期。微格演課的要求是:(1)演課和說課要有機結合。(2)教學過程要求教師做忠實記錄,除攝像機全程錄像外,每位聽課者都要認真記錄,以便在評課時能有的放矢。(3)學科組和教研組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實現同伴互助。

關于“五段式互動”培訓模式的思考

美國教育哲學家喬治·奈勒說:“那些不用哲學去思考教育問題的教育工作必然是膚淺的———好的好不到哪里去,壞的則每況愈下。”他的話深刻揭示了“思想”的重要性,即引領教師對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批判,對實踐發展的可能與方向進行探究和判斷,并且獲得新的觀念、思維方法和邏輯的依據。因此,我們在提供給教師實踐操作方案時,也要使

思想以某種轉化的方式滲透其中,成為有思想底蘊的操作方案。這樣的培訓對教師才具有實際的啟示意義。我們在深圳市寶安區將“五段式互動”培訓推出后,因其可行性、實效性強,得到了老師們的熱烈響應。深圳市石巖公學的朱瑛老師說:“‘五段式互動’以其獨創性、新穎性強烈地沖擊著我們的視覺、聽覺與知覺,給受訓老師一種全新的感覺。”

“五段式互動”培訓模式的主要特點:一是主題鮮明。根據新課程和教師實際需求,選擇有價值的培訓專題,有的放矢解決當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互動性強。增加了互動環節和內容,提升參訓教師參與積極性。三是學用結合。注重教師實際操作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并以撰寫研修日志和微格演課為主要的考核方式,力圖把培訓學習內容轉化為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技能,并在實踐中提高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

“五段式互動”培訓模式提出的初衷在于改善傳統培訓模式在內容和方法設計上的一些不足,增強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應該說,這一新模式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修正和完善,使其真正能夠達到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目的。

 


“五段互動式”培訓: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

一、“五段互動式”理念:走向技術與思想的融合

教師專業化是教師教育領域的核心問題,開展教師培訓是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在很多時候卻不盡如人意。不少中小學教師反映,實踐性、操作性強的培訓,如帶班的、課堂教學的,看起來容易模仿,但是真正運用到自身的教育實踐時,卻總感覺“形似而神不似”。而純粹的理論培訓,往往又過于高深,云里霧里地聽完只有“隔岸觀火”、“隔靴搔癢”的感覺。

教師培訓實踐中的這種矛盾,實質上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培訓理念——技術主義和反思主義的沖突。前者以科學主義為哲學基礎,認為教師發展就是教師對學科內容和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與技術的合理應用,乃至走向成熟的過程。因此,教師培訓時主要側重于對教學程序、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培訓。后者以人本主義為哲學基礎,認為教師實踐的對象是人,教師發展就是其對人性、對社會、對教育理解和感悟的過程,故而教師培訓多側重于理論方面的深化和拓展。技術派鄙薄理論,反思派輕視技術,兩派各執一端,都有失偏頗。因此,從教師培訓的發展趨勢來看,惟有將技術與思想融合起來的培訓,才是有效、高效的培訓。

顯然,不管是“教書匠”的培訓還是“思想家”的培訓,說到底,都沒有認識到理論與技術的內在關聯以及它們之間如何轉換的問題。如何有效整合技術與思想,使培訓既超越經驗主義、操作主義的局限,又避免“霧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這是我們今天應該思考的問題。

基于上述考慮,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培訓中心在培訓實踐中探索、總結了一種新型的區域教師培訓模式——“五段互動式”培訓,其主導思想是在培訓中要將技術與思想整合起來,真正實現培訓的優質化、高效化。“五段互動式”培訓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搭建教育思想與教育行為融合、互通的平臺,既讓教師感受思想的沖擊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學會處理各種教育教學問題的技能和策略,實現學用結合,從而克服傳統教師培訓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這個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表述為:思想引領——實踐研修——形成教師個人教育信念和行為。

二、“五段互動式”培訓的操作程序

根據技術與思想融合的培訓理念,我們在具體設計培訓模式時,在內容上,考慮到既有理論的沖擊,也有實踐的觀照,還有教師個人的研究反思。在形式上,讓全部參與者都動起來,在多個環節都增加了專家與教師、授課者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互動辯論,真正實現從教育理念到教育行為轉換和內化。具體地說,這個模式可以分為主題講座、課例實踐、辯課互動、點評提升、研修反思五個環節。

主題講座。由教育專家或學科專家結合新課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學實際,選擇一個主題,講授有關的思想、理論或新觀點、新視野。其意圖是溝通理論與實踐,幫助參訓教師站在一個思想的制高點,分析、發現、批判實踐中的問題,指導實踐發展。講座是在職教師接受理論的來源之一,但不少講座并不受教師歡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內容脫離教師的實踐。因此,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出發,在講座前我們會通過問卷、調研等形式征詢老師們面臨的問題有哪些,迫切想了解什么,想學習什么,從而使培訓主題更有針對性,更受老師歡迎。

課例實踐。選拔區域內優秀青年教師根據專家的思想和理念進行課堂探索,為受訓教師提供一套教學程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課程團隊的力量,加快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打造名師提供一個舞臺,探索一條培養教師的新路子。基本做法是利用青年教師所在街道(學校)學科組的力量、利用課程培訓團隊的力量,圍繞培訓專題的理念,幫助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既體現個人風格,又體現街道(學校)教研水平與課程團隊的實力,更體現培訓專題的理念,實現四者融合,為參訓者提供可借鑒、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行為。

辯課互動。核心是個“辯”,它實際上是一種以課例為“靶子”的辯論式評課,這是“五段式”培訓模式的一個亮點。其目的在于用辯課的形式,努力創設民主開放的研討氛圍,給參訓教師提供一個獨立思考,“人人為師”,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時空與平臺,激發參訓教師敏銳地發現問題、勇敢地正視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與會教師對專家講座的理念、觀點理解得更透徹、更深入。辯課互動堅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則,正反雙方在闡明本方立場、反駁對方觀點的同時,能忘其所屬,追求真理,從不同角度提出體現講座主題的有效教學策略,尋找、探討教學的真諦,使辯課從“對立”走向“趨同”,真正達到“以辯促研”的目的。辯課的價值,不在于輸贏,而在于用辯論這一束陽光,照亮思維的盲區,照亮我們思維的死角,讓自己的思想更加敞亮。

辯論發言時,應注意的是增加可控性,一是內容可控,不是隨意亂侃,必須緊扣主題與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說如何改進;二是時間可控,讓更多的人表達觀點,;三是結論可控,辯論不是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越辯越明。

點評提升。由名師或專家針對課例、辯論進行點評、歸納、提升。在辯課階段,教師的觀點各異,究竟孰是孰非,需要借專家的慧眼進行撥“亂”反正,指明方向,幫助受訓教師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更好地領會專理論的精髓,更有效地吸取別人所提供的好經驗、好做法,更深入地反思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如此,受訓老師則方向明,目標清,培訓效益更大;如此,辯者將把辯論當做一種享受,當做歷練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辯且思,且辯且行。

研修反思。包括撰寫研修日志和受訓后的微格演課兩個內容。研修日志的內容可以針對主題講座、課例實踐、同行互辯、專家點評等任何一個環節,可以是感悟,也可以是反思。撰寫的原則是:(1)一事一得。要主題集中、有針對性地描述某一個故事;(2)夾敘夾議。在寫作手法上,通常采用一邊敘述故事情節,一邊夾雜一些對細節的感悟;(3)注重細節。盡量選取能引起同行共鳴、難以操控、意蘊深刻、值得反思的細節。

撰寫研修日志是讓教師思考“為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而微格演課則讓教師踐行“我是否可以”實現預期。微格演課的要求是:(1)演課和說課要有機會結合。(2) 教學過程要求做忠實記錄,除了攝像機全程錄像外,每位聽課者應在第一時間內認真記錄,以便在評課時能有的放矢。(3)學科組和教研組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實現同伴互助。

三、關于“五段互動式”培訓模式的思考

美國教育哲學家喬治·奈勒說過,“那些不用哲學去思考教育問題的教育工作必然是膚淺的——好的好不到哪里去,壞的則每況愈下”。他在這里深刻地揭示了思想的首要功能,即引領教師對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批判,對實踐發展的可能與方向進行探究與判斷,并且獲得新的觀念、思維方法和邏輯的依據。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提供給老師的實踐操作方案時,一方面也要使思想以某種轉化的方式滲透其中,成為有思想底蘊的操作方案。我們認為這樣的培訓對教師才具有普遍性的啟示意義。寶安區將“五段互動式”培訓推出后,因其可行性、實效性,得到了老師們的熱烈響應。石巖公學的朱瑛老師說,“五段互動式”以其獨創性、新穎性強烈地沖擊著我們的視覺、聽覺與知覺,給受訓老師一種全新的感覺。

“五段互動式”培訓模式的主要特點體現為三方面:一是主題鮮明。根據新課程改革和教師實際需求,選擇有價值的培訓專題,有的放矢解決當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互動性強。增加了互動環節和內容,提升參訓學員參與積極性。三是學用結合。注重教師實際操作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并以撰寫研修日志和微格演課為主要的考核方式,力圖把培訓學習內容轉化為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技能,并在實踐中提高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

“五段互動式”培訓模式提出的初衷在于改善傳統培訓模式在內容和方法設計上的一些不足,增強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應該說,這一模式尚顯稚嫩,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修正和完善,使其真正能夠達到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目的,完成溫家寶總理所期望的“形成一大批教育家”。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在线国产欧美精品123 | 亚洲成A∨人影院在线欢看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 亚州第一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在线精品亚洲综合网 |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点播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