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曾進行過一項有趣的試驗: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不同的街區(qū)。其中一輛原封不動地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chǎn)階級社區(qū);而另一輛則摘掉車牌、打開頂棚,停放在相對雜亂的布郎克斯街區(qū)。結果,停放在中產(chǎn)街區(qū)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還完好無損;而打開頂棚的那一輛,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無損的那輛汽車敲碎一塊玻璃,結果剛過了幾小時,這輛汽車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完好的東西,便沒有人去破壞;而破壞了的東西,就會遭受更大的破壞。沒有“窟窿”的時候,沒有人去鉆“窟窿”;而一旦有了一個“小窟窿”,就會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變成“大窟窿”。這種奇怪的“破窗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
干干凈凈的墻上,突然有人貼了一張廣告。結果不出幾天,這面墻上就會出現(xiàn)大大小小許多的廣告。
住宅區(qū)的草地上本來并沒有路,后來有人從上邊抄近而走。于是時間不長,這片草地就有了一條不少人都走的路。
大街上擺放了很多的鮮花,很好看,也沒有人去動。可是有一天,不知是誰搬走了幾盆。于是一個、兩個、三個,仿佛大街上的花盆,誰都有權力把它搬走。
人可以改變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可以改變?nèi)恕!捌拼啊钡某霈F(xiàn),助長了人們的四種心理:第一種是“頹喪心理”。壞了的東西沒人修,公家的東西沒人管,很多人對社會的信任度就會隨之而降低。第二種是“棄舊心理”。既然已破廢,既然沒人管,那就隨它去吧。第三種是“從眾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別人能夠走,我就可以走;別人能夠拿,我就可以拿。第四種是“投機心理”。“投機”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機可乘或者投機者占到“便宜”的時候。
任何一項大的破壞和犯罪,都是從“小奸小惡”開始。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已經(jīng)成為屢驗不差的真理。因為任何一扇“破窗”的出現(xiàn),都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這種無序感會成為引發(fā)犯罪的一種因素。
當然,“破窗理論”也不是沒有破解的方法。威爾遜和凱林在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沒有及時修復”。也就是說,只有在“破窗”沒有得到及時修復的時候,“破窗理論”才會應驗。如果對于這樣的“破窗”啥時出,啥時修,出一扇,修一扇,把治安隱患、生產(chǎn)隱患和苗頭性矛盾糾紛都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我們豈不就可以“高枕無憂”?
班級管理亦是如此,別看孩子都是未成年人,他們對社會,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同樣有“打破它”的心理。真理其實就在謬誤的隔壁,而通往謬誤的房間卻燈火通明。學校和班級的制度對學生是有一定約束力的,什么叫規(guī)則,有人去打破它的才叫規(guī)則,沒有人去破的東西就不能算是個規(guī)則了。學生在打破一扇窗的時候,有時是無意的,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補救,其他學生就會紛紛效仿,以至于不得不花大力氣整改,有時還會徒勞無功。不去修理的“破窗”給了他們一種暗示,別人能干的事情我為什么不能干,法不責眾。
“破窗理論”理應成為我們進行班級管理的重要借鑒。堅決不讓任何人去碰規(guī)則,如果不小心打壞了第一扇窗堅決在第一時間“修復”,以保證班級管理有序高效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