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制訂一個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又便于操作的學校管理水平的評估方案和指標體系,我們有必要在進行學校管理水平評估之前,先對什么是“學校”,它有哪些特點,什么是學校管理,影響學校管理質量和效益的因素都有哪些,什么是學校管理的模式,各個學校管理模式的差異是什么,什么是學校管理的評估,怎樣評估才是準確、公正、簡捷的,什么是學校管理者,他的角色地位、智能結構、行為方式與一般教師有哪些不同等等問題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了解。這是我們做好教育督導評估工作的前提和理論基礎。
一、學校的由來與發展
既然學校管理評估的對象是學校,教育督導人員就需要對什么是學校、它從哪里來、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它將向何處去等一系列問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一)學校的產生
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認為,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社會以后也就有了教育。它的產生是社會生活和群體勞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這里所說的教育是廣泛意義上的教育,而作為有組織的教育也就是學校教育則是從有了人類文明以后才開始出現的。學校是專門對人施以“教化”的地方,使人類的下一代學會如何做人,如何進行生產勞動、如何適應未來生活的需要,這些要求就成為了學校的主要功能。其名稱各個國家在其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可以是不相同的。據我國《周禮》記載,我國最早的學校誕生于公元前2700年的五帝時代,名為成均。夏、商的時候有了“庠”、“序”、“校”、“學”等名稱。不管它們各自名稱是什么,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從原始狀態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分離出來的一種專門的有組織的教育機構。在《學記》中記載著先秦時代學校管理的一般情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社會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之后,社會對學校及其管理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了。學校自身的功能和結構也就不斷地完善,其功能也逐步由單一的育人功能,擴展到多種功能。學校的類型也由一種文化傳遞類型向多種類型過渡,特別是18世紀以后,歐洲有些國家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一方面由于工業化、都市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和推動,使學校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大、中、小學相互銜接的國民教育體系,人在學校中受教育由僅僅是個人的私事向著社會公共事業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學校在政治啟蒙、文化傳播、經濟發展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學校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革命的發展,學校和學校管理還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總之,學校的產生是一種歷史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學校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我們不能用靜止的、不變的觀點來看待學校和學校管理現象。
(二)學校教育體系的形成
在古代社會里,各個“學校”都處于分散狀態,彼此之間沒有必然的銜接關系。學校之間并不是像現在這樣:小學與初中銜接,初中與高中銜接,高中與大學銜接。在歐洲11世紀開始才有了與現代大學有“血緣”關系的大學,開始階段它們只不過是知識分子的一種“行會”組織,以整理傳統文化和傳播“真理”和“正義”為自己的職責。當時并沒有中學這類教育組織形式。大學與小學之間又是不能銜接的。于是大學為了解決生源問題,就辦了大學預備班或大學預科。大學的預科就是以升入大學為辦學目標的。那個時候每個學校的任務都是比較單純的,學校管理的方式也是比較簡單的。而到了18世紀以后,學校不僅在數量上有了較大的發展,還出現了一批適應工業革命需要的職業學校、實科學校,學校與學校之間也就形成了完整、統一的國民教育體系。這時候各個中小學校也由單一任務發展為雙重任務:一個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的任務,使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和勞動后備軍;另一個就是選拔人才的任務,即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兩者之間相互聯系,又有區別,從整個社會來說兩者是不可偏廢的,否則就影響了社會的發展。但是,學校的雙重任務如何落實呢?有些國家是采取了雙軌制的辦法,也就是有的學校以升學為目標,有的學校以勞動就業為目標。這兩類學校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培養方式上都是有區別的。有些國家則是學校實施雙重任務,也就是單軌制。我國解放以后曾一度對學校雙軌制進行了批判,在教育學教材中把它視為資本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之一,而選擇了單軌制,所有學校都承擔了雙重任務,但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培養方式上又沒有明顯地體現出來,實際上使大批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生不具備就業的知識和能力。這不僅導致了教育結構不合理,還助長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這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的歷史根源。學校的雙重任務沒有落實,這種現象的實質是社會經濟不發達在學校生活中的反映,是就業機會不充分,大家都來擠這座“獨木橋”的結果。這就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社會根源。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就包含著對這類問題的解決。
(三)學校的功能
我國早期的學校教育是倫理本位的,也就是以傳統文化去“教化”人,后來由于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學校由倫理本位發展到知識本位(學科本位)或生活本位,而現代學校在社會生活中不僅有文化的功能,還強化了政治與倫理功能、經濟功能、國防功能、環保功能、科研與創新功能等,這些功能又都是通過育人的過程來體現的。因此,育人就成為完成其他功能的基礎和條件。我國教育改革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脫離育人的特點去完成政治、經濟、文化、科研功能的做法都是不成功的。忽視政治、經濟、文化對學校的要求,片面強調為教育而教育的觀點也是不對的。正確的觀點是把“服務”和“依靠”結合起來。
(四)學校的發展
學校本身是發展的。現代學校不同于古代學校,現代學校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如果沒有現代工業文明就沒有現代學校的存在,我們從現行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班級教學、考試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工業社會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和信息文化在社會生活上占主導地位之后,信息文明的一些概念和思維方式必然也會滲透到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21世紀的學校又將不同于現在的學校,學校的改革勢在必行。那時候我們在研究和評估學校工作時,就不能用現在的標準了。
二、學校管理的意義、地位和作用
自從人類文明史上有了有組織的學校以后,也就有了學校管理現象。那么,學校為什么需要管理呢?學校的管理與社會其他組織(如政府機關、企業、宗教組織)的管理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呢?學校管理的主要職能應該是什么呢?影響學校管理質量和效益的諸要素又有哪些呢?這些都是我們教育督導人員需要了解的問題。
所謂學校管理就是學校負責人在教育方針、政策和法令法規的指導下,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對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行為。
(一)學校管理的意義
學校管理是學校得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它對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改善辦學條件,建立教學秩序,激勵全體教職工和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完善學校組織的社會功能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學校管理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把黨和政府的各項要求落實到學校工作中的保證。如果沒有學校管理誰來保證學校辦學方向呢?任何學校的辦學方向都不可能是自發形成的。
2、學校管理是對學校辦學資源進行合理組合的需要。學校辦學資源包括教師、教學設備、教室、教學經費、教學時間,當它們各自處于分散狀態時,沒有學校管理就不可能形成教育力量。
3、學校管理是提高教育質量,建立教學秩序的有力手段。教育質量是學校存在的基礎,也是自身存在價值的體現。教學秩序是保證學校穩定、平衡、有序發展的條件。無論是提高教育質量,還是建立教學秩序都離不開學校管理。如果學校一旦沒有管理,學校就會失控,學校秩序就會出現一片混亂,教育質量就會下降。我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各個學校一度失去了管理,出現了打、砸、搶行為,就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