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步驟教會教師自評一節課,做“偷懶”校長
時間:2016/3/17
這九個問題可簡化為27個字:
明目標、自主學、合作探、精點撥、整建構、找規律、巧組織、高效率、人人清。
明目標1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否適度明確并告訴學生?
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這個目標不僅教師要知道,學生也要知道。
就像作戰一樣,不僅指揮員要知道戰斗目標,戰斗員也要知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士兵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學亦如此。
目標,不是寫在教案上,而要變成學生的學習目標,以通俗的形式或問題告訴學生。
學習目標要適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檢測性,學生看到目標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不要機械套用三維模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可嘗試把教學目標問題化,即把一節課的目標設計成幾個問題,問題解決了,學生就達標了。
自主學2教學內容是老師灌輸還是先讓學生獨立自學和操作?
新授課,老師不要急于先講,先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操作。
過去都是“先教后學”,這種模式的基本假設是:這節課是新授課,學生對于這些知識一無所知,老師要從頭講起。
難道學生對這些問題真的一無所知嗎?
事實上只要給學生一定時間和條件,加以科學引導,大部分學生能夠自學課本。
書本知識先讓學生看書思考,有些問題可以先考一下學生是否知道,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作用,要給學生完整的自學時間。
自學指導要做到四明確: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高效率的進行自學。
合作探3學生不會的問題是否通過相互討論和幫助來解決?
學生在自學中不會的問題不要急于解答,先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
學生的合作組織要分小組和大組。
首先是兩個人的小組合作:實驗證明兩個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兩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再通過大組來解決:(6—8人一個大組)。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老師巡回檢查,不要急于講解,要充分發揮學生互助的作用。
在實際操作中要靈活掌握:小組能夠解決的大組就不要討論了,大組能夠解決的全班就不要討論了,要實事求是,不要走過場。
教師在巡回檢查中及時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為點撥做準備。
點撥4教師的點撥是否精當并退到最后一步?
從理論上來講,全班有一個學生能解答,老師也不要急于講,老師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發揮學生自學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自學以后教師點撥主要起四方面作用:
一是,解答學生疑難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要通過老師來解決。
二是,規范學生的專業用語。學生在自學和討論過程中有些問題基本會了,但表述和書寫不夠規范,老師要予以糾正,并培養學生用專業用語表述和書寫的習慣。
三是,擴展學生思路,給學生提出多種解題的思路,擴展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思維。
第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總結知識的內在規律和邏輯線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整建構5請教師是引領學生整體建構還是一開始就陷入細節之中?
教師在備課時要改變過去那種只備一節課的習慣,按照單元備課,把一個單元看做是一個整體來安排和設計。
要引導學生領悟編者意圖,理清單元結構脈絡,而不是教給學生知識的碎片。
在教學一篇課文和一節教材時,也要整體建構。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一個單元和一節教材,使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網狀結構而不是點狀結構。只有網狀結構的知識才便于理解和記憶。
找規律6教師是否注意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的規律和學習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歸納課本知識的規律和學習知識的方法,要用課本教,而不是教課本。
所謂“用課本教”是指課本是范例,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知識的系統化,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系統學習課本知識。
所謂“不是教課本”,是教師不一定用課本例子,要善于歸納課本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和價值體系。
表面上,模塊式的課本編寫打破了學科知識自身的邏輯線索,但教師在教學時要把它理出來。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尋找學習規律,講解例題找規律,變式練習驗規律,聯系實際用規律。
高水平的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規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師只能按照課本,亦步亦趨教給學生零散的知識。
巧組織7一節課的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恰當,活而不亂?
一節課的教學環節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教師在備課時都會精心設計,試圖取得最佳效果。
但一節課結束后要認真反思,是否每個環節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學環節單就本身來講,可能是創新,但在整節課中可能多余。
一切根據實際情況,在備課時有些要預設,但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變通,不要機械照搬教案。
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要做到環環相扣,目的明確,不能太隨意、太零碎。教師的隨意性太大,學生往往會無所適從,沒有完整的獨立自學時間。
高效率8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否達成,是否高效率?
不管運用何種教學方法,最終目的是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當然衡量一節課是否達標可以有多種方式:一是在下課前用測試卷,讓學生做一做;二是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基本知道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高效率是指用較少時間取得較高教學成果。這既有量的問題,也有質的問題。
一節課的教學容量和密度不能太少太小,有些課看似熱鬧,但像肥皂泡一樣,下課后學生沒有多少所得,這樣的課不能算是效率高。
另外,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深度和熟練程度,對學生思維的開發程度和情感的影響力度,都反映了一節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人人清9一節課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否每個學生都能掌握?
一節課結束的時候,每個學生的能力和情感培養不可能一刀切,但對一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每個學生都應掌握。
如果知識成了夾生飯,日積月累,就成了學習的障礙和疙瘩,慢慢的就成了學困生。
衡量一節課是否達標、是否完成了預期任務,還要看學生是否都掌握了這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一節課結束時,自己反問以上九個問題:自己都做到了嗎?做到了什么程度?就可以自己給自己打分,評價出一節課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