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一群科學家,在研究九州宮崎縣幸島上的猴子,他們給猴子一種從來沒吃過的洋芋。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觀望,該不該吃那些沾滿泥巴的洋芋,后來終于有一只猴子,把洋芋帶到海邊洗干凈之后吃了。其它的猴子看到這只猴子這樣做之后,也紛紛加以仿效。很奇妙的,當到了第一百只猴子在模仿清洗時,卻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從來沒有學習過洗洋芋的猴子,突然在一夕之間,幾乎都學會了這種新的方式。也就是說,其它不知道如何洗洋芋的猴子,雖然沒有跟已經學會的猴子接觸,可是竟然也知道這個方法。更令人驚訝的是,沒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為,竟橫越海洋,傳到對岸大分縣高崎山的猴子那里,可是這兩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關聯或接觸。
這就是著名的“一百只猴子的效應”。它足以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當某種行為的數量達到一定極限的時候,這種行為帶來的影響就會超越時空的界限,而形成一種共同的行為。這種效應在團隊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在個人學習中,無論你怎樣努力,都不會取得這樣的效果。
不少驚人的實例顯示:團隊的集體智慧高于團隊成員個人智慧之和,團隊擁有整體搭配的能力。學習型組織的倡導者們利用10年時間對4000個單位調查研究發現一個現象:一些團隊,測個人智商都很高,都在120以上,但是測一下整個團隊的智商,卻只有62。比癡呆好一點,是弱智。
所以學習型組織理論提醒我們,不僅要重視個人的學習,更要重視組織的學習。對學生,不但要教給他們知識,更要從小培養他們團隊學習、團隊合作的理念和能力。對教師,也要提倡團隊學習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這種團隊學習是需要引領的。誰做“最先吃洋芋的猴子?”答案當然是我們的校長。而船營區從2008年起開展的中小學校長“構建學習型學校,促進自主發展”主題實踐研修活動,就是以校長的領導力、學習力引領教師建立學習共同體,在學習共同體中凸顯團隊的力量,以團隊的力量促進學校的自主發展。正像世界著名企業惠普公司現任總裁說的那樣:“要承認團隊的力量,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