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之道校長角色亟待轉變
時間:2016/3/3
由依賴型向主動型轉變
受計劃經濟社會慣性影響,農村不少校長辦學依賴現象仍然十分嚴重,表現為依賴上級,依賴教師,缺乏校長的自主和主動。而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教師的標桿。校長不作為,教師又怎能作為,怎能辦出優質教育?校長只有具備了自主觀念和主動意識,才能主動地研究自己、研究師生、研究環境、研究教育,研究管理,制訂出適合本校實際的發展目標和措施。
當然,強調“自主和主動”不是目無領導,也不是追求權力,而是倡導校長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對上級要求不盲目照搬,更不能為達成上級要求而弄虛作假,應結合本校實際,有選擇、有創造性地活用上級的要求,使上級的要求真正能為本校服務,能促進本校發展。
同樣,強調“自主和主動”不是不依靠教師,而是要求校長必須有提高教育質量的積極作為,善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例如,現在不少年輕教師沒有獨立設計過教案、試卷和作業。難以準確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重點和難點,更不用說拓展、延伸和二度開發教材了。
這就要求學校主動開展校本教研和培訓,低起點、嚴要求,有系統地組織教師鉆研課標、教材,研究教法、學法,為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助力。這樣,辦學質量中才有學校的主動作為。
校長由依賴型向主動型轉變,首先,要有責任感,做一名責任者。
校長的責任是一所學校、千百名學生,要時時事事對學校、對學生、對社會負責。校長要有盡責任的品質,有落實責任的策略,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其次,要能勤業,肯執著,做一名勤勞者。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行政型向專業型轉變
行政型管理講求標準化。它對保證學校工作正常運行有積極作用,但僅此難以發揮教職工的積極性,使學校真正辦出特色。而專業型管理則不同,它能根據教育專業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注重及時將教育與管理的前沿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促進內涵發展,提高辦學質量和形成學校特色。因此,校長必須由行政型向專業型轉變,在常規管理、行政管理、法治管理中著力滲透專業性因素。校長既要抓好行政管理,確保學校秩序、條件、環境良好,為提高質量創造條件,更要立足專業要求,以專業的素養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和諧發展、學校整體提高,而不是和過去一樣,沉浸在維持運轉、迎來送往的狀態中。強調校長要向專業型轉變,不是說行政工作不重要,而是要求校長要按專業特點和教育與管理的規律來實施領導與管理,來應對行政性事務,改善教學管理,重視教研管理,完善教師管理,注重資源管理,加強服務管理。
要實現向專業型的轉變,需要校長有專業的內在自覺,提升專業能力,勇于專業實踐。轉變觀念,改變作風,用專業的品質和精神,將學到的專業理念、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教育教學與管理實踐中,做到在學習中反思、實踐,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反思、實踐中提升自己。
由權力型向人格型轉變
在現代學校里,校長的威信已不是源于官位、權力,而是源于思想、人格、能力等因素。而現實中因受行政化思想影響,不少校長反而越來越崇拜權力和官位,把“以嚴馭眾”、行政命令作為管理的制勝法寶。這種依靠職務權力實施的管理,其效果只在一時,不能久遠,當然辦不出和諧安定,高質量、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學校。因此,校長要淡化權力觀,做教師的首席而不做教師的“首長”,理解師生,走進師生的心靈,用人格力量,用自己的管理與科研能力,感召人,凝聚人,激勵人,成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