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有不斷創新的教育。江蘇省無錫市新安中學以“追求更好就是創新”的創新觀引領發展,以“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為核心教育理念,開展了一場特色鮮明的“內需式”教學改革。
思考需求,明確“內需式”教學定位
關注學情,讀懂學生需求,是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實踐證明,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真切地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態及其發展變化,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才會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目標才有可能得到落實。
把握學生的真實需求,意味著一種尊重,一種理解,一種等待。學生原本懷揣很多憧憬,帶著自己對問題的各種認識來到課堂,迫切希望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是錯誤的認識能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尊重,在平等交流、真誠接納中包容、反思,從思維原點上檢驗、甄別、完善思維發生、發展的過程,并通過自我反思找到思維誤區,矯正、修訂思維缺陷,完善知識結構和思維路徑,滿足、提升自我。基于此,新安中學認真調研,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內需式”教學改革。
整合資源,實踐“內需式”教學改革
教育創新并不一定是從無到有的發明創造,也可以是對現有教育資源的有機有效整合。新安中學在實踐“內需式”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習慣養成“335工程”,為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內需式”教學改革的核心在課堂。學校立足課堂,開展了課堂教學“443工程”。即備課“四程序”:研教材、想教法、謀落實、寫教案;上課“四必須”:必須規范、必須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必須當堂鞏固練習;作業“ABC”:A類作業為課堂作業,B類作業為家庭作業,C類作業為雙休日或假期作業。為了加快推進改革,學校還實行了教育科研“118工程”,即圍繞1個主題,每人每學期上1節“內需式”教學研究課,立足課堂細心關注“八大需求”。
學校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教師聆聽專家講座,參與問題互動,在專家引領中,改進教學方式,把握教育真諦;每年組織一次“心橋杯教育論壇”,每學期兩次對外展示課活動,每學期至少4次教師專業發展校本培訓,每年組織一次省級教育論壇活動;通過承辦“無錫新區首屆班主任論壇”、“校長杯論壇”、“江蘇省特級教師論壇”等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獲得啟示,在交流中分享經驗,促教育工作的發展化、高效化、科學化。
實踐表達,總結“內需式”教學認知
在真實把握學生需要的基礎上,新安中學立足具體的教育實踐,將抽象需要轉換為具體需要,將自在需要轉換為可以發展的需要,把需要改變為有效的教育資源。
學生有想學自己愿意學的內容的需要。興趣引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導語激發學生內心好奇的動力;目標引導,通過目標來引導,讓學生內心產生要達到目標的動力;問題引導,設計能引起學生想了解的問題,讓學生內心產生要解決問題的動力;舊知引導,羅列舊知掌握中產生的錯誤,讓學生內心產生要糾錯的動力。
學生有想自己學會的需要。讓學生先學,要求做先學筆記,列出先學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或信息,會提出疑問并羅列問題。
學生有與同伴進行交流的需要。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組織,班級座位按照“U”形安排,6人一組,3組一行,各組按學習成績、活躍程度、男女性別均衡分組,每組選1名組長,由組員共同確定組名和組規,班級確定組間評比細則,定期進行組間評比.課堂教學要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組內交流,力求組內每個成員都有講話的機會。
學生有想表達展示的需要。盡可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組內表達展示;盡可能熟練使用實物展示臺,把學生課堂記錄或課堂訓練進行展示;盡可能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
學生有質疑問難的需要。每節課要有環節讓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的問題盡可能讓同伴學生幫助解決。對學生的問題要學會瞬間梳理,不在無價值的問題上花費時間。
學生有想接受檢測評價的需要。教師課前要設計一定容量的檢測題讓學生自測,對自測的錯誤要能當堂糾正;要能讓學生自己設計檢測題,相互檢測;要能注意要所有學生檢測的情況,隨時掌握學生目標達成情況。
學生有知識歸屬的需要。要有讓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歸納的環節,可以發言,可以筆寫;教會學生知識歸納的方法;教會學生課后整理課堂筆記的方法,學會進行資料積累。
學生有想得到尊重和鼓勵的需要。要學會表揚每一位學生,學會用目光關注每一個學生,用科學的方法提醒每一位學生。
“內需式”教學宛如一陣春風,剎那間吹活了新安中學的課堂。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來校視察時,對“內需式”教學給予了充分肯定:“教育關注學生的內需就是‘以學定教’,這比‘先學后教’意義更大,更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你們要分析‘內需式’教學的多重因素,深入研究如何激發內需,多樹典型,讓學生個個都愛學、會學;多組織學生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使他們獲得自己存在的價值。”
教育創新無止境,隨著“內需式”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烹調式作文教學、參與式班務管理、書信式心理輔導、社團式特長培養等創新活動相繼登場,無不滲透著學校對“追求更好就是創新”的深刻理解與執著追求!